在市中心医院,每年来住院的患儿大多都是在幼儿园体检时发现听力有所 下降,而到门诊检查后发现患儿多有鼓膜充血,混浊呈毛 玻璃状,失去正常光泽。鼓室积液后鼓膜常呈淡黄色、橙红色、琥珀色、乳白色或灰白色。积液多时可见鼓膜有液平面,凹面向上,有时可见气泡。积液多时鼓膜外突,活动受限, 鼓膜穿刺可抽出液体。往往到这个时候已经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了。
确诊需做哪项检查?
一、电耳镜检查 电耳镜检查是将光源类耳镜伸入到耳道内进行观察,需要将耳镜从耳道口插入耳道深部,该过程中可以观察耳道内耵聍、耳朵皮 肤红肿、耳道分泌物颜色与性质,如脓性、白色、黄色等。还可以观察鼓膜状态,比如鼓膜 完整度、鼓膜标志、光锥清晰度以及鼓膜充血与穿孔情况。
二、听力检查中耳炎听力检测主要分主观、客观两大 部分。主观部分最常见是言语方面听力检查,查体或用言语测试,如纯音测听、声导抗。客观检查主要集中在轻型脑干诱发电位、耳声发射两个方面。声导抗检查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分泌性中耳炎小儿多见,那是为什么呢?
(1)小儿咽鼓管位置低、平,管腔短、粗,卧位吸乳易呛咳,使乳汁误入中耳;
(2)咽鼓管软骨部较柔弱,不能自行开放;
(3)中耳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4)扁桃体感染后水肿、增生,易堵塞咽鼓管咽部开口;
(5)腺样体内存留细菌和病毒,可直接或间接引起中耳感染;
(6)乳突气房发育不全,空气储备量不足;
(7)2岁以下幼儿常有间质或内芽组织,呈活瓣样阻塞耳咽管;
(8)小儿易患鼻部及上呼吸道疾病,影响咽鼓管功能;
(9)小儿中枢神经正处在发育阶段,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力低下,易患上呼吸道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早期诊断为什么比较困难呢?那是因为儿童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常易漏诊和误诊,家属也容易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
该如何早期判断孩子患了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在感冒后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时发病,大龄儿童诊断不难,小儿患病常无主诉,但有以下表现,可助诊断。
(1)不能准确说出或指出声音的来源地,当被呼唤时头部常转错方向;
(2)对一般谈话常无反应,必须用大声或拍击肩背后才引起注意;
(3)与别人交谈时常问“什么”而需再重 复一遍;
(4)在嘈杂的环境中更听不到他人说话 的内容;
(5)常发生不听、不注意或对他人不理睬 的行为;
(6)看电视常坐在近处,或将电视音量调高;
(7)喜欢单独行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8)不能正确的按口头指令中几个环节 一一去做,或执行时表现犹豫;
(9)说话或朗读过程中音调逐渐提高。
因此,家属在与患儿生活中要时刻关注患儿的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据介绍,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是:清除中耳腔积液,恢复咽鼓管功能,清除病因病灶,重视变应性和免疫反应性治疗,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