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时一种以血糖长期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核心问题时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
血糖:人体能量主要来源,但过高会损伤血管和器官。
胰岛素:胰腺分泌的激素,像“钥匙”一样帮助血糖进入细胞功能
全球现状: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并发症,中国超1.4亿患者,半数人不知自己患病。
二、糖尿病的三种“面孔”
类型 |
关键特征 |
高危人群 |
1型 |
免疫系统误杀胰岛细胞,需终身打胰岛素 |
儿童、青少年 |
2型 |
占90%、肥胖、久坐是帮凶,可逆转早期阶段 |
中老年人,腹型肥胖者 |
妊娠型 |
孕期激素捣乱,产后消失但埋下隐患 |
高龄、超重孕妇 |
三、四大预警信号:你的身体在呼救!
1.典型症状:
三多一少:喝得多、吃得多、尿多、体重却下降
2.隐秘征兆:
饭后犯困(血糖剧烈波动)
皮肤瘙痒(高血糖刺激神经末梢)
伤口不愈合(高血糖破坏免疫系统)
视物模糊(眼球晶体被“糖水”泡肿)
3.高危人群:
腰围超标 (男性≥90cm、 女性 ≥85cm)
有糖尿病家族史
长期熬夜、爱喝含糖的饮料
4.诊断标准(满足其一即确诊)
空腹血糖 ≥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 ≥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
四、并发症:比高血糖更可怕的“多米诺效应”
类型 |
后果 |
预防措施 |
急性 |
酸中毒(呼吸烂苹果味、昏迷) |
定期测血糖,及时就医 |
慢性 |
心梗/中风风险翻3倍,肾衰竭、失明 |
每年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 |
隐匿伤害 |
神经病变(脚麻、疼痛、)抑郁焦虑 |
穿舒适鞋袜,保持心情健康、愉悦 |
五、糖尿病饮食管理是关键
原则:低糖、低脂、高纤维、均衡营养,控制糖水化合物: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
增加膳食纤维:蔬菜、豆类、坚果有助于稳定血糖
限制高糖告脂食物:避免甜饮料、油炸食品、精制糖
烹饪技巧:凉拌>蒸煮>煎炒油炸
水果选择 绿灯区:草莓、苹果、柚子(每天200g)
红灯区:荔枝、榴莲、枣(糖分炸弹)
六、用药指南:不迷信偏方,科学治疗
药物类型 |
适用人群 |
二甲双胍 |
2型糖尿病首选 |
GLP--1受体激动剂(拉鲁肽) |
肥胖+糖尿病患者 |
SGLT--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 |
糖尿病合并心肾疾病患者 |
胰岛素 |
1型/晚期2型/妊娠糖尿病 |
辟谣专区:“胰岛素会上瘾”→胰岛素时身体必须激素,1型患者必须终身注射。
“血糖正常就停药”→擅自停药可能导致血糖“报复性反弹”
七、动起来,肌肉是天然的“降糖药”
规律运动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
八、智能监测、精准控糖
指尖血糖:空腹+餐后2小时必测
动态血糖: 24小时血糖曲线,揪出“隐形高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检查一次,反应近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
九、预防并发症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足(伤口感染、截肢风险)
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或失明)、肾病(尿蛋白、肾衰竭)
预防措施:1.控制血压、血脂、2.定期检查眼底、肾功能、3.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受伤
十、心理支持与社会关怀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给予理解与支持、鼓励患者学习唐糖尿病知识,增强自我管理信心、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总结 糖尿病可防可控,记住三个关键数字:5.6-7.8-7.0
空腹血糖<5.6mmol/L (正常)
餐后血糖<7.8mmol/L (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7.0% (正常)
行动口诀:早筛查、管住嘴、迈开腿、勤检测、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