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守护血管健康
时间:2025-04-0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急诊外科 饶思奇 阅读量:38

在血管的世界里,下肢静脉血栓就像不速之客,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不过别担心,只要掌握正确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它。下面就一起了解一下如何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一、认识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指的是腿部深静脉里形成的血块。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中顺畅流动,但某些因素会让血液流速变慢甚至停止,这时就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一旦形成,不仅会阻碍血液正常流动,严重时血栓脱落还可能随血流到肺部,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

二、哪些人容易被“盯上”

1.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运动量减少,血管弹性变弱,血栓形成风险增加。

2. 孕妇:孕期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影响血液回流;同时孕期荷尔蒙变化让血液更黏稠,易形成血栓。

3. 近期手术或受伤者:手术或受伤后常需长时间卧床,肢体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栓形成风险高。

4. 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者:比如长途旅行长时间坐着,或长时间在办公室伏案工作,下肢血液回流不畅,易诱发血栓。

5. 有家族病史者:家族中有人患过下肢静脉血栓,自身患病风险也会升高。

6. 慢性疾病患者:像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患者,身体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

7. 服药人群:口服避孕药、进行激素替代疗法等,会增加血液凝固风险。

8. 肥胖人群:过重的身体和腹部肥胖,会给下肢静脉额外压力,影响血液回流,促使血栓形成。

9. 吸烟者:香烟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血管内壁,让血液更容易凝结。

三、预防措施大集合

(一)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

1. 早期功能锻炼与下床活动:

踝泵运动:这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方法。先将脚尖尽量往上勾,保持1秒,再用力往下踩,保持1秒,每个动作重复10次为一组,每天多做几组。它能像泵一样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对于术后患者,平卧位做踝泵运动效果更佳 。

尽早下床:身体条件允许时,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简单的行走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协助活动:偏瘫等无法自主活动的患者,家属要每天帮其进行踝泵运动和下肢关节活动。

2. 日常适度运动:健康人群每天要保证一定运动量,可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和兴趣选择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3. 呼吸运动辅助:除了肢体运动,深呼吸和咳嗽也能帮忙。清醒时每小时做5 - 10次深呼吸,深呼吸时胸腔负压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二)穿起来,借助辅助装备

抗血栓袜是不错的选择。它是一种特殊长袜,有梯度压力,能对腿部不同部位施加不同程度压迫,促进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不过,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穿戴,确保正确发挥作用,同时避免伤害身体。

(三)医与食,药物预防要恰当

药物预防是关键措施之一。通过使用抗凝药物,抑制血液中凝血因子,阻止血小板聚集,延长血液凝固时间,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1. 低分子肝素:常用抗凝药,多通过皮下注射。预灌式低分子肝素将药物和注射装置一体化包装,使用方便。一般由专业护理人员注射,如需在家自行注射,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

2. 华法林:经典口服抗凝药,疗效确切且价格便宜。但剂量因人而异,需根据年龄、体重、性别等调整,通过频繁采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精准调量。华法林起效慢,且受多种药物和食物影响,服药期间要保持饮食结构平衡,不随意调整饮食或添加营养品。

3. 利伐沙班:新型口服抗凝药,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之一。有10mg、15mg、20mg三种规格,剂量调整相对简单,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起效快,与食物和常用药物相互作用少,使用方便。

服用抗凝药要注意:

• 观察出血情况:留意皮肤有无皮下出血点、口腔黏膜是否出血、大小便是否带血、眼底有无出血等,出现这些情况立即就医。

• 规律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坚持长期服用,药物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日常生活小心:刷牙用软毛牙刷,走路防磕碰,避免不必要出血风险;饮食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新鲜蔬果;心肾功能正常时,每天喝1500 - 2000毫升水,防止血液过于黏稠。

(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 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因为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增高,影响静脉血液回流。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2. 戒烟限酒:吸烟严重损害血管,大幅增加血栓风险,应尽量戒烟;饮酒要适量,过量饮酒会干扰血液凝固机制,增加血栓形成几率。

3. 监测指标:关注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控制,它们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

下肢静脉血栓虽然可怕,但只要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守护好我们的血管健康。如果有任何疑虑或不适,记得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