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危重前线的生命使者
时间:2017-10-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宣传科
阅读量:8
分享到
奋斗在危重前线的生命使者
-----记孝感市中心医院ICU副主任 彭清臻
门外是家属焦急期盼的目光、门内是危在旦夕的病人、床旁是复杂精密的仪器、周围是忙忙碌碌的医生,这是ICU(重症监护病房)的真实写照。一年365天,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抗争,孝感市中心医院ICU副主任彭清臻就是在这样高度紧张的状态下,用他那精湛的医术、先进的理念谱写了一首年轻激昂的奋斗之歌。
年轻主任背后的艰辛
彭清臻今年34岁,是市中心医院较年轻的主任。初次见到他,只见一位干练的年轻人映入眼帘,锐睿的目光、平静的笑容、全身透出一股自信、从容的气息。
谈起他,同事更多的是敬佩,在工作中他踏实肯干、努力创新。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他就从一名年轻的住院医师迅速成长为一位精通业务、能独挡一面的技术人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03年、2004年他的技术考核为优秀;2000年、2003年他被评为先进工作者;2003年、2004年他被评为优秀带教老师;2004年被评为市青年岗位能手……
然而,在如此骄人成绩的背后,是他一步步艰辛的脚印。彭清臻主任从事的是呼吸专科,而这个专科患病的老年患者多、危重症多、急诊多,从事起来相当辛苦,但只要有危重病人,他都是随叫随到。
200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气温已经降到零下五度。彭主任刚下班回家,就接到电话,外科有一危重病人请他会诊,他二话没说,立即赶了过去。会完诊,回家刚坐下,电话又响了,有一位外伤患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他毫不犹豫地冲进了风雪里,待安顿好病人,抬头一看,已是凌晨一点多了。
这类事件对于他来说已是司空见惯,因为他的眼里只有病人。在家人眼中,他的确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一个星期不回家是经常的事,刚回到家接到电话立马要走也是经常的事;在同事眼中,他是众人皆知的工作狂;但在病人眼里,他却是一名乐于奉献的好医生。
由于长时间辛苦的工作,他的身体疲惫不堪。2004年他因过度疲劳,抵抗力明显下降,患上了结核性胸膜炎,这是一种职业病,按常理至少应该休息3个月。胸痛、咳嗽、疲乏无力……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肯放弃工作,从请假到上班,他真正休息不到一个星期,只要接到电话,他都尽快到场。深陷的眼窝、消瘦的面颊、严实的口罩,这就是当时他留给大家的永远的记忆。
忙,并快乐着
彭清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以解除患者疾苦为己任,把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坚持高度的责任心作为对自己的根本要求。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病人态度和蔼、检查耐心细致是病人倍感温暖,因此找他求医的病人较多。
只要上门诊,提着CT片子来找他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的病人总是把他围的严严实实的,十二点、十二点半、不到一点他是吃不下饭的。
不间断的电话铃声、匆忙的脚步,彭医生总是那么的忙,用他自己的话说“忙让我感到踏实,忙让我感到工作的快乐!”几年里,他收到的感谢信不下几十封,去年甚至有一位患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婆婆将自己亲手炸的肉丸子送上门诊部以表对他的谢意。对于这些,他从来不宣扬,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能治好别人的病是我最大的快乐”。
正是这种快乐,是他能在关键时刻,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健康留给别人。2003年,在那段人们谈“非典”色变的日子里,他作为孝感市专家组的成员到省里参加培训。回来后立即组织开展全市基层医院防治非典培训班,进一步完善诊治标准及诊疗要点,部署隔离防线及重点筛查。当第一例疑似病人入住隔离病房时,他就立刻作为治疗小组的组长住进了隔离病区。这在当时意味着随时有牺牲生命的可能。
2004年,当禽流感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时,他作为市里防治禽流感专家组成员,感到肩上责任重大,在短时间写出培训材料后,他在多家医院进行了讲课。
此外,他还非常乐于为市民开展健康教育,在他的组织和安排下,成立了哮喘俱乐部,发展会员几百人,通过定期讲课,让患者学到了哮喘知识,能够认识哮喘,最终达到减少,预防哮喘发作的目的,在每年的世界哮喘日,他都会和同事们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2004年他受老年大学的邀请,为老年朋友讲授健康保健知识,获得老年人极好的评价。
紧跟时代步伐
彭清臻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眼光放长远些,视野要开阔些”他最关注的是国内外呼吸专业最新的研究方向及诊疗标准,他希望最先进的诊疗思想和方法走进中心医院,让患者得到最先进最实惠的治疗。
他积极倡导循证医学理念,常常把一些关于呼吸、危重症方面的新的医学知识用于临床,使临床治疗与世界接轨,从而促进了孝感市呼吸常见病、危重症诊断治疗的规范化。孝感地区的大部分医院定位是农村医院,医生大多根据常年的经验,习惯性思路的进行诊治。而医学科技日新月异,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在新的条件下,迫切需要应用循证医学理念规范临床治疗,将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措施用于病人。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国际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它强调从系统研究中获取依据,从而使临床诊治手段和方法更具有效性和安全性,不仅帮助了医生学会应用他人总结出的事实依据来制定临床决策,还能帮助病人了解所消费的医疗保健措施是否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并做出合理的选择。应用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使病人以最小的危险、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多的卫生服务,增进病人的健康。多年来,彭主任一直注重推行危重症疾病系统的规范治疗,无论是在院内还是在院外,他会诊到哪儿,就把危重症讲到哪儿。
在业余时间,彭主任不忘“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阅读专业书籍、参加有组织地培训、外出进修、与同行交流心得………如今,他除了精通机械通气支气管镜治疗技术,胸腔镜技术等,在呼吸危重症的抢救与治疗方面造诣精深,形成了自己的特长与主张。
2004年他从北京进修回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肺活检技术、支气管镜技术、胸腔镜技术、介入技术等;2003年,他主持的纤安镜微波治疗气道内良恶性肿瘤技术荣获一等奖,2004年CT导行经皮行刺肺活检技术荣获优秀奖……新开展的技术使大量的呼吸疑难病人获得了明确的诊断。同时在他的影响下,全院的危重症治疗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
天道酬勤。如今他已参与完成了四项科学研究,其中三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两项获得孝感市科研进步奖三等奖,这对科室的青年医生起了很好的传、帮、带、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