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入口
员工通道
OA办公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医疗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动态
医院党建
科研教学
公示公告
医院概况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内科
外科
其他
品牌学科
医院动态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返回导览页 >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精神卫生心理门诊
外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其他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放射影像科
核医学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品牌学科
放射影像科
病理科
康复医学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儿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急诊医学科
产科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
心血管内科
骨科
妇科
新生儿科
耳鼻咽喉科
皮肤科
感染性疾病科
重症医学科
肿瘤科
输血科
血液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口腔科
核医学科
医院动态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健康科普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7
31
细微处见真章——第三期医疗护理员班培训心得
今年七月,我有幸参加了孝感市中心医院举办的第三期医疗护理员培训班,收益匪浅。近两周的理论加实操学习,我对看似简单的医疗护理工作有了全新的认知,提升了专业护理技能,收获满满。 一、理论学习,有条不紊。 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护理部彭红华主任的统筹安排下,医院领导毫不吝啬地派出各大科室精干的护士长,在她们紧张工作之余,用专心制作的精美PPT,分六大板块给我们百余名学员耐心讲解护理员必备的职业素养,巧妙的沟通技巧,严谨的操作规范等。让我印象深刻,备受感动的有呼吸与危重病区的袁曼护士长,她授课生动,非常接地气,经常例举她工作中的案例让学员理解消化那些费解的专业名词,还耐心解答学员的各种疑问。她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让看似枯燥的理论学习不再无趣乏味。个子小能力强的急诊科李萍护士长,她炯炯的眼神,利落的动作让学员们不敢懈怠,紧跟她的节奏,逐条学习轮椅,平车的转运技巧。她先讲理论要领,再让助教老师和她亲身示范将患者从床转到轮椅或平车的规范流程,她还在示范中模拟真实场景,评估操作的环境是否适宜,物品和人员准备是否充足,实时穿插询问病人当时感受,细心观察病人面色,让学员们深刻体会在规范操作之中穿插必要的人文关怀会让病患如沐春风。各科护士长们将她们多年的护理工作经验对学员们倾囊相授,她们一再强调护理的细枝末节,让病患舒心,让家属放心。真是护理无小事,处处皆学问。 临床实践,细致入微。 经过五天紧锣密鼓的理论学习,护理部又逐个将百余名员分配到肾内科,骨科,妇科,内分泌、呼吸科等十大科室跟随经验丰富的护理老师们贴身学习护理病患的照护技巧。各科护士长们,对新到学员每天的出勤如实记录,每天还安排老师们传授护理经验。我有幸分配到神经外科,在要求严格的李云霞护士长安排下,跟随能干的池爱华老师学习翻身排痰,口喂鼻饲等必备护理技能。对于一个护理“小白”,李护士长和池大姐总是鼓励我克服胆小害羞,大胆尝试,让我从一个局促不安,害怕出错的"看客″,敢独立进行帮病患翻身拍背,身体清洁等基础护理。池大姐总在我不太熟练的操作过程中给我点赞,让我树立自信,激发工作热情。她鼓励之余,也会一阵见血地指出我操作中的错漏和不足,让我反思提高。五天的临床实践,我在理论指导和老师们的细心指导下,我的护理技能得到显著提升。真是“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真心感谢孝感市中心医院的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么专业的培训平台和机会,短短两周的医疗护理员培训让我记忆犹新,将爱心,细心,责任心,耐心,热心贯穿到平凡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会更注重护理细节,不但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质量,让病患更安全,更舒适,更满意。
2025-07
31
备孕到孕期,这5种营养素补对了吗?产科护士手把手教你避坑
“医生,我怀孕后吃不下肉,会不会影响宝宝?” “叶酸要吃到什么时候?网上说的剂量不一样啊……” 从备孕到孕期,“补营养”是准爸妈最关心的话题。但我国数据显示,37.2%的孕妇存在缺铁性贫血,61.3%维生素D缺乏,孕早期钙摄入仅达推荐量的32%-38%,这些都可能增加早产、胎儿发育受限等风险。 今天,产科护士结合《孕前和孕期主要微量营养素补充专家共识(2024)》,用“大白话”讲清5大关键营养素怎么补,附“避坑指南”和实用工具表,备孕和孕期妈妈快收好! 一、叶酸:从“准备怀孕”就该吃 作用: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如脊柱裂),降低唇腭裂、先天性心脏病风险。 数据支撑:规范补充叶酸可使神经管缺陷发生率从3.8‰降至1.0‰,我国孕前叶酸服用率仅20.18%,很多妈妈“补晚了”。 怎么补? - 普通女性:备孕前3个月到怀孕后3个月,每天0.4-0.8mg(一片常规叶酸片即可)。 - 高危人群(如曾生育过神经管缺陷宝宝、家族有相关病史):需在医生指导下增至4-5mg/天,从备孕前1个月开始吃。 - 选哪种:推荐含叶酸+铁+维生素B12的复合补充剂,一举三得。 避坑点:不用跟风查“叶酸代谢基因”,普通孕妇常规检测意义不大(专家共识GPS声明)。 二、铁:孕期“隐形杀手”要警惕 作用:预防贫血,避免孕妇产后出血、胎儿缺氧,宝宝出生后更不容易缺铁。 数据支撑:孕期贫血会使早产风险增加2.3倍,我国孕晚期贫血率高达42.6%,很多妈妈“没症状但已缺铁”。 怎么补? - 查一查:第一次产检(孕12周内)最好查“血清铁蛋白”,<20μg/L就是“铁储备不足”,得赶紧补。 - 补多少: - 预防量:每天30mg(如硫酸亚铁片,饭后吃减少胃刺激); - 治疗量:铁蛋白低或贫血时,每天60-120mg,遵医嘱加量,每月复查血常规。 - 吃什么:瘦肉、动物肝脏(每周1-2次)搭配维生素C(如橙子),铁吸收翻倍。 避坑点:“食补够了”是误区!蔬菜中的铁吸收率仅2%-20%,远低于肉类的15%-35%。 三、钙+维生素D:妈妈不抽筋,宝宝骨骼硬 作用:钙是胎儿骨骼“建筑材料”,维生素D帮钙吸收,缺了妈妈易骨质疏松,宝宝易缺钙。 数据支撑:我国孕妇钙摄入仅达推荐量的32%-38%,61.3%缺维生素D,冬季更严重。 怎么补? - 钙:怀孕4个月后,每天补600mg(相当于1瓶牛奶+1片钙剂),选碳酸钙(吸收率39%,比葡萄糖酸钙好)。 - 维生素D:每天400-800IU,选含D3的复合钙剂,天气好多晒太阳(10-15点晒15分钟,暴露脸和手臂)。 避坑点:“补钙会便秘”可破解——选小剂量分服,多吃膳食纤维(如芹菜、火龙果)。 四、Omega-3/DHA:宝宝聪明“脑黄金” 作用:促进胎儿大脑和视网膜发育,妈妈补够了,宝宝1岁时视觉更敏锐,3岁语言能力更强。 怎么补? - 首选食物:每周吃2-3次清蒸三文鱼、鳕鱼(150g/次),避免高汞鱼类(如金枪鱼)。 - 补充剂:不爱吃鱼或吃不够的妈妈,每天补200mg DHA(选藻油制剂,纯度≥35%更安全)。 五、特殊人群补营养,这些细节要注意 - 双胎妈妈:叶酸、铁、钙都要比单胎多!叶酸0.8mg/天,铁60mg/天,预防双胎更高的贫血风险(比单胎高45%)。 - 超重/肥胖妈妈:别为减肥少吃!控制热量但要保证营养,选低热量补充剂(如无糖钙剂),DHA从食物中获取更合适。 - 素食妈妈:易缺B12和铁,得吃强化食品(如加铁酱油),每天补B12(1μg),铁剂剂量比普通妈妈多30%。 附:孕期体重增长表(对照看更安心) 孕前BMI 单胎推荐增长范围 双胎推荐增长范围 <18.5(偏瘦) 12.5-18kg 17-25kg 18.5-24.9(正常) 11.5-16kg 16.7-24.3kg ≥25(超重/肥胖) 5-9kg 14.1-22.7kg 孕期营养不是“越多越好”,而是“精准补够”。转发给身边备孕或怀孕的姐妹,让科学营养守护母婴健康!
2025-07
31
胎动那些事:藏在肚子里的“小暗号”,你读懂了吗?
“医生,宝宝刚才踢了我三下,是在跟我打招呼吗?”产检时,孕24周的李女士摸着肚子,眼里满是期待。胎动,这个孕期独有的“互动暗号”,藏着胎宝宝的健康密码,也藏着新手爸妈最温柔的牵挂。产科护士们每天都在和准妈妈们分享:如何读懂这些“肚子里的信号”? 胎动什么时候“上线”?像小鱼吐泡泡,也像小拳头敲鼓 “最早的胎动像肠子在蠕动,很多妈妈会误以为是胀气。”护士小陈常拿着胎动记录表给新手妈妈讲解,“一般孕18-20周左右,胎动会悄悄来报到——初产妇可能稍晚,经产妇会更早察觉。” 她见过最有趣的胎动描述:“像小鱼在水里甩尾巴”“像小蝴蝶扇翅膀”“到了孕晚期,就像有个小拳头在肚子里‘咚咚’敲鼓”。有位准妈妈孕22周时总担心“宝宝不动”,护士小王教她:“吃完晚饭躺10分钟,轻轻摸肚子,胎宝宝可能刚睡醒,正等着和你玩呢。” 胎动有“时间表”吗?规律比次数更重要 “正常胎动每小时3-5次,12小时不少于30次,但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作息’。”护士们总会提醒准妈妈:不用和别人比,找到自家宝宝的规律更关键。 有的胎宝宝是“夜猫子”,晚上10点后动得最欢;有的是“小吃货”,妈妈吃完饭后会兴奋地踢几下。护士小李遇到过一位焦虑的妈妈:“今天宝宝动得比昨天少两次!”她笑着安抚:“就像咱们有时懒有时勤,只要胎动节奏没大变,就不用太紧张。”她们会教妈妈们用“数胎动法”:每天早中晚各数1小时,相加后乘以4,就是12小时胎动数,简单又安心。 这些“异常信号”要警惕,及时就医别犹豫 “如果胎动突然变得很剧烈,接着明显减少,或者一整天几乎不动,一定要赶紧来医院。”这是护士们反复强调的重点。 有位孕36周的妈妈半夜感觉宝宝“踢得特别凶,后来就没动静了”,想起护士说的话,立刻来院检查,发现是脐带绕颈导致缺氧,及时处理后母子平安。“胎动是胎宝宝在‘求救’或‘报平安’,妈妈的敏感度就是最好的监护仪。”护士长在孕妇学校总这样说。 从第一次模糊的“冒泡”,到孕晚期有力的“蹬腿”,胎动是生命最初的对话。读懂这些“小暗号”,既需要妈妈的细心,也少不了专业的指引——产科护士们就像“胎动翻译官”,帮准妈妈们在期待中安心,在忐忑时定心,让这场隔着肚皮的交流,成为孕期里最温暖的牵挂。
2025-07
28
基孔肯雅病:蚊子叮咬后关节剧痛?这样预防最有效!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病? 是由一种叫“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专门通过花蚊子(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叮咬传播。被咬后,大概3-7天开始发病,症状和感冒有点像,但更折磨人: 突然发烧:体温能飙到39℃以上,怕冷、浑身酸痛。 关节剧痛:膝盖、手腕、手指、脚踝这些地方疼得厉害。 其他:可能长皮疹(像过敏的红点点)、头痛、肌肉酸痛。 最麻烦的是,关节痛可能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老人和免疫力差的人恢复更慢,严重影响生活。 二、怎么预防?记住这3招! 1. 清理家里的“蚊子窝” 花蚊子喜欢在小水坑里产卵,家里这些地方最危险: - 花盆底盘、花瓶、饮水机接水槽 - 废旧轮胎、泡沫箱、腌菜坛子盖子 - 下水道口、房檐下的积水 2. 出门/在家都要防叮咬 穿对衣服:去公园、菜市场这些蚊子多的地方,穿长袖长裤,尽量少露胳膊腿。 涂驱蚊剂:买驱蚊液时看成分,选含“避蚊胺”(DEET,浓度20%-30%)。 家里装“防护网”:睡觉用蚊帐(尤其是老人和孩子),也可以用电蚊拍、蚊香。 3. 去东南亚、非洲旅行要小心 - 提前查当地疫情(比如中国海关或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 更严格地防蚊:穿长袖+驱蚊剂双保险,避免黄昏到天亮(蚊子最活跃的时候)去户外。 总结:基孔肯雅病虽然可怕,但只要咱们把蚊子“管住”,就能大大降低风险。记住:清积水、穿长袖、涂驱蚊剂、旅行多小心——蚊子少一点,健康多一点!
2025-07
28
警惕!女子吸入防晒喷雾后变“白肺”:这些使用误区你可能也在犯
最近,“女子用防晒喷雾引发大白肺”的新闻让不少人忧心忡忡。其实,“大白肺”是肺部影像学检查时的一种表现,指肺部出现大范围白色阴影,提示肺部存在严重炎症或病变,影响呼吸功能。 防晒喷雾为何会和肺部问题扯上关系? 主要和使用方式有关。防晒喷雾中的化学物质(如氧化锌、二氧化钛等)若被大量吸入,可能刺激呼吸道,引发过敏性肺炎,严重时就可能出现“大白肺”样改变。尤其是在密闭空间长时间喷洒、直接对着面部喷而不遮挡口鼻,风险会更高。 如果你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 持续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 发热、乏力,症状在使用喷雾后出现或加重 ● 活动后气短明显,休息后也难以缓解 正确使用防晒产品能降低风险: 1. 避免在密闭空间大量喷洒,选择通风处使用 2. 喷洒时用手遮挡口鼻,或先喷在手上再涂抹到面部 3. 优先选择乳霜、乳液类防晒产品,减少喷雾使用频率 4. 若对某类防晒产品过敏,及时停用并更换品牌 如果怀疑自己因使用防晒喷雾出现肺部不适,别恐慌,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胸部CT、肺功能检查等明确诊断,早期干预大多预后良好。防晒重要,正确使用更重要,科学防护才能既护肤又护肺。
2025-07
28
夏季防晒不踩坑:你的防护,真的做到位了吗?
盛夏的阳光像一把无所不在的利剑,紫外线毫不留情地穿透云层,落在裸露的皮肤上。我们每天涂防晒霜、戴帽子、撑遮阳伞,却依然可能被晒黑、晒伤,甚至有人疑惑:“为什么防晒做得这么足,还是出了问题?”其实,防晒里藏着不少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防护到位”,可能只是做了表面功夫。 误区一:阴天不用防晒?紫外线可不会“休假” 很多人觉得阴天云层厚,阳光不刺眼,就省去了防晒步骤。但实际上,紫外线中的UVA穿透力极强,能透过云层、玻璃甚至薄衣物,悄无声息地损伤皮肤真皮层,导致胶原蛋白流失、皮肤老化,甚至增加长斑风险。数据显示,阴天的UVA强度可达晴天的60%以上,因此无论晴雨,出门前都得做好防晒。 误区二:防晒霜只涂一次就够?补涂才是关键 “早上出门涂了防晒霜,一天都安心”——这是最常见的防晒误区。防晒霜的防护效果会随着时间、出汗、擦拭而逐渐减弱,尤其是防水抗汗型产品,也只能维持2-3小时。户外工作者或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的人,每隔2小时就该补涂一次;如果游泳或大量出汗,更要及时补涂,确保皮肤始终处于防护状态。 误区三:防晒指数越高越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优解 不少人盲目追求高倍防晒,比如选择SPF50+、PA++++的产品,觉得防护力越强越安心。但其实,防晒指数越高,产品中的化学防晒剂浓度可能越高,对皮肤的刺激也越大,敏感肌人群容易出现泛红、瘙痒等问题。日常通勤选择SPF30+、PA++的防晒霜就足够;长时间户外活动再升级到SPF50+,同时配合物理防晒(如遮阳帽、防晒衣),既能增强防护,又能减少皮肤负担。 误区四:只防晒脸,身体其他部位“裸奔”? 脸是防晒的重点,但脖子、手背、脚背等暴露部位同样需要呵护。这些部位的皮肤较薄,长期被紫外线照射,容易出现晒黑、粗糙,甚至老年斑提前出现。穿长袖长裤时,选择透气的防晒面料(UPF40+以上),裸露部位均匀涂抹防晒霜,别让细节成为防晒的“漏洞”。 误区五:儿童防晒随便用成人产品?温和防护更重要 儿童皮肤娇嫩,防晒需求和成人不同。成人防晒霜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可能刺激儿童皮肤,引发过敏。给孩子选防晒时,优先考虑物理防晒(如氧化锌、二氧化钛成分),这类产品温和不刺激,且能直接反射紫外线;同时搭配宽檐帽、防晒服,尽量避免正午时分在阳光下暴晒,从多方面降低防晒对皮肤的负担。 正确防晒:从“全面”到“细节”的守护 真正有效的防晒,是“物理+化学”的双重防护。出门前20分钟涂抹防晒霜,用量要足够(全脸约一枚硬币大小),均匀覆盖皮肤;户外时戴宽檐帽、穿防晒衣,选择透气性好的材质;回到室内后,及时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皮肤,涂抹保湿乳液,缓解紫外线带来的干燥和敏感。 防晒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不晒黑”,而是守护皮肤的健康。紫外线带来的伤害,远不止表面的晒黑——长期累积的损伤,会让皮肤失去弹性,长出细纹和斑点,甚至增加皮肤问题的风险。避开那些“想当然”的误区,把防晒做细、做透,才能在炎炎夏日里,既享受阳光的明媚,又让皮肤始终保持健康状态。毕竟,夏天的美好,不该被紫外线留下的痕迹打扰。
2025-07
28
夏日炎炎,适合做的6个养生小活动,轻松度过三伏天!
夏日高温来袭,酷暑难耐,很多人只想躲在空调房里不出门。但其实,夏季正是养生的重要时节,适当的活动不仅能调节身心,还能增强体质,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今天,就为大家推荐6个适合夏日的养生小活动,让你轻松应对炎炎夏日! 1.清晨散步,吸收自然阳气 最佳时间:6:00—8:00(太阳刚升起,紫外线较弱) 好处: ✅促进血液循环,唤醒身体。 ✅ 呼吸新鲜空气,提升心肺功能。 ✅ 温和运动,避免中暑。 小贴士: ·选择公园、河边等绿化好的地方。 ·穿舒适透气的运动鞋,避免赤脚走热地。 2.八段锦或太极,舒缓身心 适合人群:长期久坐、气血不畅、容易疲劳的人。 好处: ✅ 调节呼吸,静心养神。 ✅ 增强柔韧性,改善肩颈僵硬。 ✅ 促进气血循环,避免“空调病”。 推荐练习时间:早晨或傍晚,每次15-20分钟。 午间小憩,养心护神 最佳时间:11:00—13:00(心经当令) 好处: ✅ 缓解疲劳,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 稳定心率,减少夏季烦躁情绪。 小贴士: ·午睡20-30分钟即可,过长反而会头晕。 ·避免直接吹风扇或空调,可盖薄毯防着凉。 4. 傍晚游泳,消暑又塑形 最佳时间:17:00—19:00(阳光温和,水温适宜) 好处: ✅ 全身运动,消耗热量。 ✅ 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 ✅ 凉爽舒适,适合怕热的人。 注意事项: ·游泳前后做好热身,避免抽筋。 ·选择正规泳池,避免野泳风险。 5. 静坐冥想,调节情绪 适合人群:压力大、易烦躁、失眠的人。 好处: ✅ 平复心情,减少“夏季情绪中暑”。 ✅ 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 练习方法: 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腿或坐在椅子上。 2. 闭眼深呼吸,专注呼吸节奏。 3. 每次10-15分钟,逐渐延长。 6. 泡脚祛湿,助眠又养生 最佳时间:睡前1小时(21:00左右)。 好处: ✅ 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手脚冰凉。 ✅ 祛除体内湿气,缓解疲劳。 ✅ 帮助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推荐配方: ·普通人群:温水(40℃左右)+ 少许盐。 ·体寒者:生姜+艾叶煮水泡脚。 ·失眠者:薰衣草精油+温水。 三伏天养生禁忌 ❌ 忌过度贪凉:狂吃冰饮、猛吹空调,易伤脾胃阳气。 ❌忌剧烈运动:大汗淋漓易耗气伤津,导致虚弱。 ❌ 忌情绪暴躁:夏季心火旺,保持平和心态很重要。 夏日养生,动静结合 夏季养生不宜剧烈运动,而应选择温和、舒缓、清凉的方式,既能避暑,又能调理身体。这6个小活动简单易行,适合不同体质的人,坚持下来,整个夏天都会更舒适!
2025-07
28
警惕!宁波海关截获“金色杀手”,这些知识要知道
近日,宁波海关截获金色蚊子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这种蚊子可不简单,它体内携带多种致病病毒,还在国内首次被发现,咱们得好好了解下这类潜在威胁。 一、“金色蚊子”啥来头? 这种金色蚊子主要分布在美国、巴西、墨西哥、玻利维亚等美洲地区,国内此前从未有分布记录。它的雌蚊在户外环境攻击性较强,更关键的是,已被证实体内携带多种致病病毒,是潜在虫媒病毒载体,一旦让它在国内扎根传播,可能引发相关传染病,威胁公众健康。 二、虫媒病毒咋传播致病? 虫媒病毒,简单说就是靠昆虫(像蚊子这类)叮咬传播的病毒。蚊子吸食被感染动物(比如鸟类等野生动物常是天然宿主)的血液后,病毒在蚊体内繁殖,当蚊子再去叮咬人类,病毒就会进入人体。之后,可能引发发热、头痛、呕吐,严重的还会侵犯神经系统,导致脑炎等疾病,对老人、小孩等免疫力弱的人群威胁更大。 三、海关截获意义大 海关就像国家的“守门人”,这次截获金色蚊子,是全国首次,意义重大。它能阻止这类境外有害生物入境,避免其在国内滋生、传播疾病,守护咱们的生态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要是让这些带毒蚊子进入国内,一旦适应环境繁殖起来,可能引发虫媒传染病传播,防控难度和成本都会很高。 四、日常咋防蚊? 虽然国内现在没这种金色蚊子,但夏季本来就是蚊子活跃期,防蚊依旧重要。大家可以这样做: 环境清理:及时倒掉花盆托盘、花瓶里的积水,定期更换室内水生植物的水,因为积水是蚊子产卵繁殖的“温床”。 物理防护:家里安装纱门、纱窗,睡觉用蚊帐,去户外穿长袖长裤,减少皮肤暴露。 化学驱蚊:合理使用蚊香、驱蚊液,按照产品说明操作,注意别让驱蚊产品接触眼睛、嘴巴等部位。 海关截获金色蚊子,给咱们敲响了生物安全的警钟,了解这些知识,做好日常防护,一起守护健康生活环境!
1
2
3
4
5
6
...
110
111
跳至
页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线上挂号
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
选择科室
行政科室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放射影像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产科
麻醉科
妇科
新生儿科
感染性疾病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核医学科
投诉电话:
0712-2335185
投诉邮箱:
xgzxyytsb@tom.com
客服电话:
400-1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