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亲人因重病住进重症监护室(ICU),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尤其是嘴里那根连接呼吸机的管子时,家属的内心充满了焦虑和疑问。这根管子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医护人员是如何护理的?我们能做些什么?这篇文章将带您初步了解ICU中的“生命通道”——气管插管及其护理。
一、 什么是气管插管?为什么需要它?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建立起来的人工气道。这是一根经过口腔或鼻腔,穿过声门,插入气管的柔软导管。它的另一端连接着呼吸机。
它的核心使命是:
1. 保证通气与供氧:当患者因严重感染、大型手术、呼吸衰竭、昏迷等原因无法自主呼吸或呼吸微弱时,呼吸机通过这根管子,为患者“代劳”呼吸,确保生命所需的氧气能送达身体,同时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
2. 保护气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咳嗽、吞咽反射会减弱,容易发生口水、胃内容物误吸入肺部,引起致命的吸入性肺炎。气管插管像一个“守门员”,能有效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二、 精心的护理:守护这道“生命线”
气管插管直接进入肺部,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引发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严重并发症。因此,ICU的医护人员会对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极其精细的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气道湿化:模拟人体的“加湿器” 我们的鼻腔和呼吸道本身有加温加湿空气的功能。气管插管绕过了这些结构,直接送入干燥的气体,会导致痰液干燥结痂,堵塞气道和导管。
护理措施:呼吸机上配有湿化器,持续为送入的气体加温加湿,确保痰液稀薄,易于排出。
2. 有效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即使有湿化,患者肺部依然会产生痰液,但自己无法咳出。必须及时清除。
护理措施:护士会定时(或根据监测设备报警)将一根细长的吸痰管 深入气管插管内,利用负压将深处的痰液吸出。这是一个关键操作,需要严格无菌,动作轻柔,以避免损伤气道黏膜和引入感染。
3. 气囊压力管理:确保“密封不漏气” 气管插管前端有一个可以充气的小气囊。充气后,它能填满气管与导管之间的空隙。
作用:一是保证呼吸机送的气体不会从口鼻漏出,全部进入肺部;二是防止口咽部的分泌物绕过导管误吸入下呼吸道。
护理措施:护士会定时用专用压力表监测气囊压力,确保其维持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压力过低会漏气和误吸,压力过高则可能压迫气管,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4. 导管固定:防止“意外脱管” 意外脱管对ICU患者是极其危险的,可能导致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护理措施:护士会用专门的固定装置或胶布,将导管牢固地固定在患者的嘴角。他们会定期检查、更换,并记录导管插入的深度,确保其位置没有移动。
5. 口腔护理:杜绝“病从口入” 插管患者无法经口进食,口腔自洁能力差,细菌容易大量繁殖。这些细菌可能沿着导管周围下行,引发肺部感染。
护理措施:护士会每天多次为患者进行细致的口腔护理,使用特定的漱口液和棉签,清洁牙齿、牙龈、舌面和颊部。这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关键一环。
6. 镇静与舒适护理 对于清醒的患者,喉咙里有根管子会非常难受,并引发强烈的恐惧感和呛咳反射,这不利于治疗。
护理措施:医生会使用适量的镇静剂和镇痛剂,让患者处于“安静睡眠”状态,减少人机对抗和不适感。这并非简单的“麻醉”,而是治疗的一部分,目的是降低患者的耗氧量,保护器官功能。
三、 作为家属,我们可以做什么?
看到亲人被插管,家属的心情可想而知。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医疗操作,但您的角色依然重要:
1. 信任与沟通:信任ICU的医护团队。他们经验丰富,会竭尽全力。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和治疗方案,减轻自身的未知恐惧。
2. 探视时的鼓励:在允许探视时,您可以握住亲人的手,用平静、温和的语气和他/她说话。即使患者处于镇静状态,听觉可能依然存在。您的鼓励是强大的精神支持。
3. 理解约束的必要性:为了防止患者在无意识或烦躁状态下拔管,医护人员可能会使用保护性约束,如用约束带轻轻固定其手腕。请理解,这是为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绝非虐待。
4. 配合医护人员:遵守ICU的探视和消毒规定,在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时,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内容。
四、 何时可以拔管?
当患者的原发病得到控制,呼吸功能恢复,能够自主呼吸并满足一系列指标时,医生就会考虑撤机拔管。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通常会先降低呼吸机支持水平,让患者尝试自主呼吸(称为“自主呼吸试验”),如果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就会拔除气管插管。
拔管后,患者可能会声音嘶哑、喉咙不适,这是正常现象,通常会逐渐恢复。
总结 气管插管是ICU中力挽狂澜的生命支持技术,而围绕它的精细化护理,则是守护患者安全、预防并发症的核心。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助您对ICU里的这一切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并与医护人员携手,成为亲人战胜病魔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