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10 30
世界卒中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在行动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等文件有关要求,提高群众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推进卒中早期预防、诊治和康复,孝感市中心医院开展了相关的宣传和义诊活动。   2025年10月22日孝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盛飞副主任医师在孝小医直播间讲解了脑卒中的相关知识,包括脑卒中的概念、症状,如何识别脑卒中,脑卒中的急救、康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何去预防脑卒中等,并在直播间回答观众的相关问题。   2025年10月29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医务部组织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专家到孝南区西河镇卫生院开展脑卒中义诊活动。   2025年10月29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在孝南区西河镇卫生院对医务人员讲课内容为《糖尿病的诊治指南》,重点介绍了糖尿病的类型,不同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特点及如何选择糖尿病的治疗药物。神经内科盛飞副主任医师讲题内容为《脑卒中的防控》,重点讲解了脑卒中的分类,如何识别、急救,脑梗死的静脉溶栓,以及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何去预防和有效管理。              
2025-10 29
重阳暖情护安康:分药盒里的“精准关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以“敬老、孝亲”为内核的传统佳节里,神经内科Ⅰ病区的医护团队将节日关怀融入日常诊疗,开启了一场暖意融融的“微行动”,让老年患者在秋意里感受到了精准医疗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温度。 “小困扰”:被“服药”难住的老人们 神经内科的病房里,多数患者是合并多种基础病的老年群体,他们的药品种类多则七八种,少则三四样,服药时段横跨“早中晚”“餐前餐后”,部分认知功能减退的老人,常因记混药量、漏服时段而影响治疗。恰逢重阳,帮老人把吃药的难题捋顺,成了医护团队想送给患者的节日“安心礼”。 “大用心”:把关怀放进每一格 医护人员带着印着“重阳节快乐”贴纸的分药盒走进患者的病房,对照每位患者的服药方案,把降压药、营养神经药、降糖药等,按不同的时段,精准分拣到分药盒的对应格子里,并指导日常的患者使用方法。 “小亮点”:让服药成了“暖心事” “节日感”藏进分药盒:原本单调的分药盒,因重阳主题变得鲜活,不少老人拿着盒子笑着说“这盒子看着就喜庆”。 “亲情链”连起医患情:不少家属跟着医护一起分拣药物,学着标注服药信息,原本因“帮老人吃药”犯难的子女,此刻借着分药的契机,和老人聊起了“小时候您给我分糖吃”的往事。 “便携性”适配日常:小巧的分药盒能揣进老人的衣兜,出院回家也能接着用,医护特意叮嘱“下次复诊带着盒,咱直接帮您续上药用”。 “真成效”:药吃对了,心也暖了 一小会的时间,原本总记错药量的张大爷,拿着分药盒能准确说出“这格是饭后吃的”;独居的李奶奶攥着贴了茱萸贴纸的盒子,拉着护士的手说“今天不光药分清楚了,还觉着有人想着我”;家属们也松了口气:“以前总怕给老人拿错药,现在这盒子一摆,心里踏实多了。” 重阳余温:把“精准关怀”做成日常 这场重阳里的分药盒微行动,不止是一次节日关怀——它把“以患者为中心”的细节,落进了“吃药”这个日常小事里。正如医护团队分享的那样:分药盒分的是药物,暖的是人心。不管是不是节日,让老人把药吃对、把心放宽,就是我们最想做的暖心事。 秋阳正好,病房里的分药盒泛着柔光,那是重阳的暖意,也是医疗护理里的温情。
2025-10 28
一张“人文关怀处方”,治愈“你的痛”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深处,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战友——他们不仅在与呼吸抗争,更在与如影随形的疼痛搏斗。他们,是我们的肺癌患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疾病引发的呼吸困难往往是医护人员关注的焦点,而疼痛——这一同样折磨患者身心的症状,却时常在繁忙的诊疗流程中被弱化。我们深知肺癌所带来的疼痛是复杂且多维的,它不仅仅是肿瘤侵犯胸膜引发的锐痛,或是骨转移带来的钝痛,更夹杂着对未来的恐惧、对治疗的焦虑和无助。为此,在袁曼护士的指导下科室近期将疼痛患者的人文关怀纳入重点交班内容,以更细致、更温暖的护理,为患者筑起对抗病痛的“防护盾”。 以往的交班多聚焦于患者的生命体征、检查指标与治疗方案。在袁曼护士长的指导下,我们加强了针对疼痛患者的专项交班,让护理关怀有了更精准的落点。每日晨间与夜班交接时,责任护士会围绕疼痛患者展开“全维度”汇报:不仅明确疼痛部位(如胸痛、腹痛、剑突下疼痛)、NRS疼痛评分,更会详细说明患者的疼痛诱因(如咳嗽、翻身活动)、缓解方式(口服哪种止痛药、非药物干预效果),甚至包括患者因疼痛产生的情绪变化,从“有疼痛”到“懂疼痛”: 过去交班可能只说“8床,肺Ca患者,夜间诉疼痛”。而现在,我们会这样交接:“8床,王爹爹,肺Ca伴骨转移,昨晚夜间疼痛评分2分,患者自诉说:“感受到一点点疼痛,但是可以忍受,偶尔会影响睡眠”,患者疼痛时情绪低落。我们联合医生对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和音乐疗法,他后半夜入睡安稳。白班请重点观察他的情绪变化与疼痛频率,他女儿下午来看望过他,可鼓励家属多给予关怀及陪伴,这能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这些细节的传递,让每一位接班护士都能快速掌握患者的疼痛状态,避免护理衔接中的信息断层。 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将“以患者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针对疼痛患者,我们在交班后会立即落实针对性护理:核对医嘱并及时给药,同时通过调整卧位、中医腕踝针、指导腹式呼吸等非药物手段辅助缓解;协调家属共同营造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而对于存在焦虑情绪的患者,护士会来到患者床旁,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疼痛机制与治疗方案,帮患者重建对抗疼痛的信心。这项工作的开展,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人文关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将心比心的专业实践。当我们将每一位患者的“疼痛故事”与应对策略交到下一班同事手中时,我们传递的是一份不中断的守护承诺。 疼痛或许是患者病程中无法避免的插曲,但通过重点交班机制下的人文关怀,我们正在努力让这段插曲变得更平缓、更温暖。未来,我们会继续完善疼痛患者的护理流程,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一次交班、每一次巡视、每一次沟通中,用专业与爱心守护患者的呼吸与尊严,让他们在与疾病抗争的路上,不再独自承受疼痛。
2025-10 28
24小时守护——记泌尿外科Ⅱ病区护理团队的生命护航日志 护理工作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生命线”,每一分每一秒的坚守,都关乎患者的康复与安危。泌尿外科护理团队以专业为基、以人文为魂,在24小时的循环往复中,用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与科学严谨的操作,为患者筑起健康守护墙。 晨光启幕:7:30-12:00的精准筹备与人文关怀 1.提前到岗启动工作:7:30护理团队到岗,同步开展患者评估,沟通睡眠疼痛情况、整理床单位,为不同类型患者(新入院、术后、拟手术)提供科普、饮食指导、术前准备与心理疏导。 2.交班后协同防控:8:00交班前跟随医生查房、明确患者病情与风险点,进行床旁交班;随后查生命体征,对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高效推进护理文书、治疗执行、新患者入院接待(宣教、评估、入群)等工作。 3.兼顾出院与术后:10:00起为出院患者办手续、做康复与出院宣教;11:20连班与白班交接后,白班完成糖尿病患者午餐前血糖监测、确认次日手术台次,对术后返回患者做好核对、监护与全方位护理。 午后续航:12:00-17:30的持续守护与细节把控 1.午间衔接与准备:12:00白班与连班交班后,连班核查医嘱、护理级别与饮食,测量下午生命体征并规划餐后血糖监测,同时准备次日手术宣教材料、完成出院病历归档等记录工作。 2.交接后全面护理:14:30白班与连班交接,共同落实午间护理、明确责任护士、核对患者信息;连班下班前核查检查结果、完成群内微交班和床旁交接班;白班持续巡视、开展宣教、执行Q8H输液治疗、监测晚餐前血糖,备好夜班输液用物,17:30准时交班。 夜幕守护:17:30-次日8:00的风险防控与应急响应 N2班次 1.夜班初期管控:17:30到岗后接管患者,通过床边交班掌握患者情况,测量拟手术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异常并记录;准备Q12H输液治疗、完善记录,为次日拟出院患者做好出院前准备工作。 2.夜间与晨间工作:21:00核查特殊治疗(胰岛素注射、脚腕针拔除),评估镇痛效果、协助睡眠并记录;21:30交班后,凌晨1点接班护士按级巡视,重点关注病重患者与输液情况;次日5:30准备采血用物、测量生命体征、推进“无饿病房”建设,落实当日手术患者的饮食指导和追踪,6:00交班本撰写,协调晨间治疗、做好当日手术患者术前准备工作,与手术室老师共同落实术前交接工作,与当日责任组老师落实好床边患者交接班,8:00准时晨会交班。 N1班次 1.夜班初期准备:提前到岗核查医嘱、交接物品、检查急救车;后准备Q12H输液治疗、核查次日手术患者医嘱、指导患者术前事宜并关注睡眠。 2.夜间与晨间工作:21:30接班后,按时落实有效巡视,做好Q8H输液患者的治疗准备并完成输液、关注夜间患者的风险,备好次日用物、整理病历与办公室、维护仪器与环境;凌晨1点交班,6点接班指导术后患者落实口腔皮肤清洁、饮食指导等,对当日手术患者落实足三里定位和康复指导,准备手术用物。 24小时闭环:以专业与责任守护生命健康 从晨光微露到深夜星光,再到次日黎明,泌尿外科Ⅱ病区护理团队的24小时,是“精准治疗+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是“风险防控+细节把控”的全程覆盖。每一次交班都衔接紧密,每一项操作都严谨规范,每一次沟通都传递温暖——他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织就了一张24小时不落幕的健康守护网,用专业与坚守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使命。
2025-10 28
学思践悟促提升——湖北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心得 我于今年7-9月参加了湖北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契机。这段时光里,我在理论学习中夯实基础,在实践操作中锤炼技能,更在与患者、同行的交流中重拾护理初心,真正体会到“学思践悟”的深层意义,也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信念的双重提升。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真切感悟与收获。 学:以理论为基,打破认知边界 培训之初,湖北省业内权威的伤口造口护理专家们带来了系统且前沿的理论课程。从伤口生理病理的底层逻辑、不同类型伤口的标准化评估流程,到各类新型敷料的适用场景与选择依据,每一堂课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 过去在临床中,我对造口并发症预防、压力性损伤处理、糖尿病足护理虽有接触,但多停留在“按流程操作”的层面。而这次学习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湿性愈合理论”,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干燥包扎的认知,原来为伤口创造适度湿润的环境,能大幅缩短愈合周期、减少瘢痕形成。这些前沿理念与知识,为我后续的临床实践筑牢了理论根基。 思:以临床为镜,实现知识内化 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而是要结合实际不断思考、消化。培训中,我常常带着日常工作的疑问去琢磨:面对慢性伤口患者,如何结合他的全身营养状况、局部伤口渗液量,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不同类型的渗液(如血性、脓性、浆液性),该搭配哪种清洗液和敷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正是这种“带着问题学、对着临床思”的过程,让我不再是机械记忆知识点,而是能将理论与实际场景串联,对伤口专科护理的理解也从“零散片段”变成了“系统框架”。 践:以实操为要,锤炼专业本领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六周的临床基地实践更是此次培训的核心。这段经历让我对不同场景下的伤口造口护理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掌握: 在烧伤整形创面外科:我不仅掌握了轻度、中度、重度烧伤的分级处理原则,更重点学习了疤痕管理——比如烫伤恢复期需指导患者正确穿戴压力衣,通过适度压力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胶原纤维沉积,同时促进瘢痕内血液循环,帮助瘢痕软化成熟,这些细节在之前的工作中是我未曾深入接触的。 在伤口护理门诊: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不确定性”: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伤口案例,可能是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也可能是术后难愈的切口。这种“挑战感”推着我主动查阅资料、向带教老师请教,也让我学会了更从容地应对临床突发情况。 在造口护理门诊:我真正明白“造口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术前,ET或专科护士会结合患者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惯、术后护理便利性,进行精准定位——这一步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术后,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帮患者解决“看不见的困扰”(比如担心异味影响社交)。这些细节,让我对“专科护理”的严谨性有了新的认知。 悟:以人文为核,回归护理初心 培训中最触动我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新技术,而是理解了“伤口造口护理背后的人文关怀”。许多患者需要终身佩戴造口袋,或是被慢性伤口反复折磨——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可能是夏天出汗导致底盘脱落的尴尬,可能是聚餐时担心异味的自卑,也可能是对“长期患病”的绝望。 记得有位患者第一次面对造口时,反复问“我以后还能正常生活吗”。我陪着他一点点熟悉造口护理流程,告诉他“只要护理得当,完全可以像以前一样逛街、吃饭”,还分享了其他患者的康复案例。慢慢的,他眼里的焦虑少了,开始主动询问护理细节。这件事让我明白:护理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他们心理支持,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能帮他们重建信心。这也让我重新想起自己选择护理行业的初心:用专业和温暖守护患者的健康。       提升:以未来为向,砥砺继续前行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我作为专科护士成长的新起点。回到工作岗位,我把此次学到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人文理念运用到临床中:继续关注伤口造口护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将伤口造口最新的指南文献分享到科室群内供大家学习;对科室一例经皮肾术后难愈合的瘘口,与医生一起沟通提供建议和意见,落实患者伤口的换药,最终患者伤口愈合康复出院;对科室泌尿系造口、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的瘘口患者,定期复盘临床案例,不断优化护理方案;协助医护患三方共同开展泌尿造口术前定位,落实泌尿造口围手术期的全面管理;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经验分享给科室同事,带动团队一起提升专科护理能力。 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学思践悟”,就能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精进,真正用扎实的技术、温暖的关怀,为泌尿外科及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10 24
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圆满落幕:以爱为墨,以专业为笔,书写抗“肿”新生答卷 十月粉红丝带的余温尚未褪去,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已在专业与温情的交织中圆满落幕。这场知识的盛宴与经验的狂欢,不仅是一次淋巴水肿康复知识的集中传递,更是一场“患者、专家、志愿者”同心抗“肿”的温暖回响,为粉红丝带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康复注脚。 专业深耕:多维度课程,为淋巴水肿管理划下科学坐标 从彭红华副主任、张小莉护士长饱含温度的开幕致辞,到彭东杰、周雅娴、徐胤怡、彭佳诸位专家的专业分享,这场学院为淋巴水肿患者构建了一套“预防-护理-康复-实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彭东杰教授对“乳腺癌术后复查指南”的解读,让患者清晰掌握了康复进程中的“时间密码”,学会以科学监测为健康护航; 周雅娴老师关于义乳佩戴的分享,从功能与心理层面双管齐下,助力患者在外形重建中重拾自信光芒; 徐胤怡老师的“淋巴水肿居家护理”指南,把医院级护理标准拆解为居家可操作的日常细节,让患者居家康复不再盲目; 彭佳老师对肌内效贴技术的深度解析与案例互动,更是为患者打开了“主动干预水肿”的新窗口,让科学康复有了更具体的抓手。 经验传灯:乳癌志愿者陈女士的抗“肿”叙事,照亮无数同行者的路 志愿者陈女士,以自身抗“肿”历程为素材,为现场患者献上了一份“带泪带笑却充满力量”的避坑指南。她细数康复路上的迷茫、试错与最终找到方向的笃定,那些曾让她困惑的“弯路”,如今都成了警醒后来者的“路标”;那些支撑她走下去的勇气,也通过这场分享,传递给了在场每一位患者。在她的故事里,“患者”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充满韧性的群体,彼此的经验就是最珍贵的“传家宝”。 实操落地:工作坊里的“手把手”,让康复技能真正扎根生活 最让患者们直呼“解渴”的,当属一对一工作坊的沉浸式教学: 居家手法引流的实操环节,专业老师逐一对患者的手法、力度、路径进行指导,让“抽象的康复知识”变成了“手上能感知的动作”,许多患者当场就掌握了为自己“疏通淋巴”的技巧; 肌内效贴的裁剪与贴扎教学,更是让患者们兴奋不已——从贴布的选择、裁剪的角度,到贴扎的部位、力度,老师耐心示范、逐个纠正,让大家学会了用小小贴布为自己的抗“肿”之战“加码”。不少患者课后表示:“原来以为很复杂的技术,现在自己也能上手了,这种掌控感太踏实了!” 尾声回响:这场学院,不止是“结束”,更是“新开始” 当会议在全体合影的欢笑中落下帷幕,这场学院的意义才刚刚显现:它不仅为患者们输送了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共情力量,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主动康复、科学抗肿”的种子。 粉红丝带月会过去,但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之路仍在继续。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的圆满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患者“抗肿新生”的起点——从此,他们有知识傍身,有经验参考,有群体支撑,更有直面病痛的勇气与底气。 我们期待,这份在粉红丝带月凝聚的专业与爱,能持续滋养每一位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旅程,让他们在科学与温暖的双重护航下,一步步走出水肿阴霾,重新拥抱饱满、自信的人生。  
2025-10 24
新生儿科早产儿家庭健康宣教课堂圆满举办 10月24日上午10点,新生儿科病房宣教区暖意融融,一场聚焦《早产宝宝出院后家庭照看家长必修课》的健康宣教课堂顺利落幕。本次活动由新生儿科护士长张萍主讲,围绕“认识早产宝宝特点、家庭照护要点、随访注意事项”三大核心模块展开,同步推广医院“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早产儿家庭送上科学照护“定心丸”,现场家长参与热情高涨,收获满满。 一、课堂内容:三大模块拆解照护关键,干货满满易实操 护士长以“懂宝宝、会照护、重随访”为逻辑主线,用通俗语言结合临床案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家长能直接上手的实用技巧。 1.认识早产宝宝的特点:从生理发育角度,明确早产宝宝体温调节能力弱、呼吸功能未完善、消化吸收能力差、免疫力较低的核心特点,让家长理解“为何需要更细致照护”,减少因认知不足产生的焦虑。 2.早产宝宝的家庭照护:这一模块被家长称为“照护说明书”,涵盖环境、喂养、日常护理三大重点——环境需维持24-26℃恒温、55%-65%湿度,避免阳光直射与外人频繁探视;喂养优先推荐母乳喂养,母乳强化剂添加需严格遵医嘱,配方奶冲泡比例、奶温控制(40℃左右)及呛奶应急处理方法逐一演示;日常护理中,体温监测(腋温36.5-37.3℃为正常)、沐浴、皮肤护理、脐部护理、臀部清洁技巧、睡眠姿势(仰卧或侧睡,避免俯卧)等细节,均搭配简单口诀帮助记忆。 3.早产宝宝的随访:强调“随访是持续守护”,明确出院后1-2周需首次随访,后续根据生长情况调整频次;告知随访内容包括生长发育评估(体重、身高、头围)、听力视力监测、喂养方案优化等,提醒家长提前记录宝宝喂养、排便、睡眠情况,便于医生精准判断。 二、现场氛围:家长专注互动,用镜头留存“知识点” 从课堂开始到结束,家长全程保持高度投入:提前10分钟到场等候,听课过程中无人随意离场,遇到重点内容纷纷举起手机拍照,有的家长还边听边记笔记,生怕遗漏关键信息。互动环节,“宝宝溢奶后如何正确拍嗝”“早产儿体重增长多少算正常”“冬天开窗通风会不会让宝宝受凉”等问题接连提出,护士长结合临床经验逐一解答,现场不时响起认同的点头与恍然大悟的回应,氛围既认真又热烈。 三、服务延伸:“互联网+护理”破解出院后照护难题 课堂尾声,“互联网+护理服务”的介绍成为最大亮点。护士长现场演示操作流程:家长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对应板块即可预约“早产儿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提交信息后由新生儿科专业护士接单,可选择上门服务,无需频繁带宝宝往返医院。这一服务精准解决家长“出院后求助无门”“带娃跑医院不便”的痛点,不少家长当场拿出手机扫码关注,咨询“如何预约”“护士上门是否需要准备物品”等细节,直言“有了这个服务,在家照护也有安全感了”。 四、活动总结:知识+服务双保障,延续医院守护温度 本次课堂不仅让家长掌握了早产宝宝居家照护的核心能力,更通过“互联网+护理服务”搭建起医院与家庭的“连心桥”。后续,新生儿科将把本次课堂课件及“互联网+护理服务”操作指南整理后分享至家长群,同时根据家长反馈,计划每月开展1次类似宣教活动,让专业护理支持延伸至每一个早产儿家庭,陪伴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 23
骨足干劲,守护健康—双节我们在岗 金秋十月,丹桂盈枝,锦绣中华,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当举国同庆佳节之时,脊柱外科的医护人员以“双节我在岗”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医者仁心”的崇高内涵,为团圆佳节增添了一抹温暖而圣洁的“天使白”,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书写着对生命的敬畏与承诺。当许多人踏上归途,享受团聚时,孝感市中心医院骨二医护人员依然默默守护岗位。 在这节日里我们都过的忙碌又充实,病人都想乘着过节家里有人照顾赶紧把手术做完,住院的病人有增无减。就在国庆期间,早上医护人员刚上班,就来一位唐女士,因腰部外伤住院,当时患者和家属情绪很激动,我们特意为她安排一间环境比较好,很安静的病房43床,来缓解患者激动的心情,也考虑了床位费患者能接受。医护刚去病房查看患者伤情,没过一会,有一个家属跑到护士站喊唐女士不舒服快去看看,主班护士立刻喊主班医生查房。当医生们听到唐女士另外一个家属在病房门口大声医生,文主任及在班的医生全部跑去看唐女士,我立刻呼叫管床护士喻护士查看患者。 文主任一看患者的症状初步诊断癫痫发作。文主任有条不紊的指挥现场,责任护士喻护士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责任护士余护士遵医嘱给患者吸氧、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当主班护士刘护士听到文主任下达静推地西泮后,刘护士急忙跑到病房借药,黄医生快去为患者准备压舌板,当刘护士将药借回第一时间交给责任护士喻护士,喻护士遵医嘱立即执行。十分钟左右,患者症状缓解,护士和医生及时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通过询问患者病情,了解到患者半年前有过类似症状一次,自然好转,患者和家属还不知晓这是癫痫小发作,通过医生和护士科普相关知识,患者及家属有所了解,对我们由衷感谢。 通过医护紧密配合,各尽其职,完美完成一场抢救工作。让繁忙、嘈杂的病房恢复了以往的平静,在这平凡而不平静的岗位,节假日对我们而言,是更严峻的考验,是我们守护生命的战场,一场突如其来的抢救,将节日的坚守不再止于“值守”,升华成了与死神的赛跑。
123456...327328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