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今年7-9月参加了湖北省伤口造口专科护士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成长契机。这段时光里,我在理论学习中夯实基础,在实践操作中锤炼技能,更在与患者、同行的交流中重拾护理初心,真正体会到“学思践悟”的深层意义,也实现了专业能力与职业信念的双重提升。以下是我此次培训的真切感悟与收获。

学:以理论为基,打破认知边界
培训之初,湖北省业内权威的伤口造口护理专家们带来了系统且前沿的理论课程。从伤口生理病理的底层逻辑、不同类型伤口的标准化评估流程,到各类新型敷料的适用场景与选择依据,每一堂课都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窗。
过去在临床中,我对造口并发症预防、压力性损伤处理、糖尿病足护理虽有接触,但多停留在“按流程操作”的层面。而这次学习让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比如“湿性愈合理论”,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干燥包扎的认知,原来为伤口创造适度湿润的环境,能大幅缩短愈合周期、减少瘢痕形成。这些前沿理念与知识,为我后续的临床实践筑牢了理论根基。

思:以临床为镜,实现知识内化
理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而是要结合实际不断思考、消化。培训中,我常常带着日常工作的疑问去琢磨:面对慢性伤口患者,如何结合他的全身营养状况、局部伤口渗液量,制定更精准的个性化护理方案?不同类型的渗液(如血性、脓性、浆液性),该搭配哪种清洗液和敷料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正是这种“带着问题学、对着临床思”的过程,让我不再是机械记忆知识点,而是能将理论与实际场景串联,对伤口专科护理的理解也从“零散片段”变成了“系统框架”。
践:以实操为要,锤炼专业本领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六周的临床基地实践更是此次培训的核心。这段经历让我对不同场景下的伤口造口护理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掌握:
在烧伤整形创面外科:我不仅掌握了轻度、中度、重度烧伤的分级处理原则,更重点学习了疤痕管理——比如烫伤恢复期需指导患者正确穿戴压力衣,通过适度压力抑制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减少胶原纤维沉积,同时促进瘢痕内血液循环,帮助瘢痕软化成熟,这些细节在之前的工作中是我未曾深入接触的。
在伤口护理门诊:我感受到了工作的“不确定性”: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伤口案例,可能是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也可能是术后难愈的切口。这种“挑战感”推着我主动查阅资料、向带教老师请教,也让我学会了更从容地应对临床突发情况。
在造口护理门诊:我真正明白“造口护理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术前,ET或专科护士会结合患者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惯、术后护理便利性,进行精准定位——这一步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术后,定期随访能及时发现潜在并发症,帮患者解决“看不见的困扰”(比如担心异味影响社交)。这些细节,让我对“专科护理”的严谨性有了新的认知。
悟:以人文为核,回归护理初心
培训中最触动我的,不是学到了多少新技术,而是理解了“伤口造口护理背后的人文关怀”。许多患者需要终身佩戴造口袋,或是被慢性伤口反复折磨——他们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痛苦,还要面对心理上的压力:可能是夏天出汗导致底盘脱落的尴尬,可能是聚餐时担心异味的自卑,也可能是对“长期患病”的绝望。
记得有位患者第一次面对造口时,反复问“我以后还能正常生活吗”。我陪着他一点点熟悉造口护理流程,告诉他“只要护理得当,完全可以像以前一样逛街、吃饭”,还分享了其他患者的康复案例。慢慢的,他眼里的焦虑少了,开始主动询问护理细节。这件事让我明白:护理不只是“治病”,更是“治心”——倾听患者的诉求,给予他们心理支持,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能帮他们重建信心。这也让我重新想起自己选择护理行业的初心:用专业和温暖守护患者的健康。

提升:以未来为向,砥砺继续前行
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我作为专科护士成长的新起点。回到工作岗位,我把此次学到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人文理念运用到临床中:继续关注伤口造口护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将伤口造口最新的指南文献分享到科室群内供大家学习;对科室一例经皮肾术后难愈合的瘘口,与医生一起沟通提供建议和意见,落实患者伤口的换药,最终患者伤口愈合康复出院;对科室泌尿系造口、长期留置肾造瘘管的瘘口患者,定期复盘临床案例,不断优化护理方案;协助医护患三方共同开展泌尿造口术前定位,落实泌尿造口围手术期的全面管理;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经验分享给科室同事,带动团队一起提升专科护理能力。
我始终相信,只要坚持“学思践悟”,就能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不断精进,真正用扎实的技术、温暖的关怀,为泌尿外科及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