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粉红丝带的余温尚未褪去,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已在专业与温情的交织中圆满落幕。这场知识的盛宴与经验的狂欢,不仅是一次淋巴水肿康复知识的集中传递,更是一场“患者、专家、志愿者”同心抗“肿”的温暖回响,为粉红丝带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康复注脚。
专业深耕:多维度课程,为淋巴水肿管理划下科学坐标
从彭红华副主任、张小莉护士长饱含温度的开幕致辞,到彭东杰、周雅娴、徐胤怡、彭佳诸位专家的专业分享,这场学院为淋巴水肿患者构建了一套“预防-护理-康复-实操”的全周期管理体系:
彭东杰教授对“乳腺癌术后复查指南”的解读,让患者清晰掌握了康复进程中的“时间密码”,学会以科学监测为健康护航;
周雅娴老师关于义乳佩戴的分享,从功能与心理层面双管齐下,助力患者在外形重建中重拾自信光芒;
徐胤怡老师的“淋巴水肿居家护理”指南,把医院级护理标准拆解为居家可操作的日常细节,让患者居家康复不再盲目;
彭佳老师对肌内效贴技术的深度解析与案例互动,更是为患者打开了“主动干预水肿”的新窗口,让科学康复有了更具体的抓手。






经验传灯:乳癌志愿者陈女士的抗“肿”叙事,照亮无数同行者的路
志愿者陈女士,以自身抗“肿”历程为素材,为现场患者献上了一份“带泪带笑却充满力量”的避坑指南。她细数康复路上的迷茫、试错与最终找到方向的笃定,那些曾让她困惑的“弯路”,如今都成了警醒后来者的“路标”;那些支撑她走下去的勇气,也通过这场分享,传递给了在场每一位患者。在她的故事里,“患者”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充满韧性的群体,彼此的经验就是最珍贵的“传家宝”。


实操落地:工作坊里的“手把手”,让康复技能真正扎根生活
最让患者们直呼“解渴”的,当属一对一工作坊的沉浸式教学:
居家手法引流的实操环节,专业老师逐一对患者的手法、力度、路径进行指导,让“抽象的康复知识”变成了“手上能感知的动作”,许多患者当场就掌握了为自己“疏通淋巴”的技巧;
肌内效贴的裁剪与贴扎教学,更是让患者们兴奋不已——从贴布的选择、裁剪的角度,到贴扎的部位、力度,老师耐心示范、逐个纠正,让大家学会了用小小贴布为自己的抗“肿”之战“加码”。不少患者课后表示:“原来以为很复杂的技术,现在自己也能上手了,这种掌控感太踏实了!”


尾声回响:这场学院,不止是“结束”,更是“新开始”
当会议在全体合影的欢笑中落下帷幕,这场学院的意义才刚刚显现:它不仅为患者们输送了专业知识、实用技能、共情力量,更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主动康复、科学抗肿”的种子。
粉红丝带月会过去,但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之路仍在继续。第一期淋巴水肿患者学院的圆满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无数患者“抗肿新生”的起点——从此,他们有知识傍身,有经验参考,有群体支撑,更有直面病痛的勇气与底气。
我们期待,这份在粉红丝带月凝聚的专业与爱,能持续滋养每一位淋巴水肿患者的康复旅程,让他们在科学与温暖的双重护航下,一步步走出水肿阴霾,重新拥抱饱满、自信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