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10 17
点亮心灯,与爱同行——儿科皮肤呼吸科片区四季度人文关怀团体辅导 日复一日,我们穿梭在病房与诊室之间,用精湛的医术抚慰患者们身体的痛楚,用温柔的言语安抚患者们焦灼的心灵。你们是天使,是战士,是孩子们生命中的一束光。然而,我们深知,在持续输出关怀与能量的同时,你们也需要被看见、被倾听、被滋养。那些积压的疲惫、无形的压力,也需要一个安放的角落。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聚会,更是一次专属于你们的心灵氧吧,一次在繁忙工作间隙的深度呼吸。让我们暂时摘下口罩,走出病房,在阳光下,在微风里,为自己充氧,为心灵赋能。为此,儿科皮肤科呼吸片区,特别策划了 【第四度人文关怀团体辅导】 活动。这一次,我们深入第四维度——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为大家搭建一个释放压力、凝聚力量、寻找内在平静的港湾。本次活动,荣幸邀请心内科王红娟老师,王老师不仅在心血管领域造诣深厚,更是一位深谙心理疗愈之道的引路人。她将带领我们,用医学人的同理与智慧,开启一场独特的心灵旅程。 活动开始,破冰启程 拉开了帷幕, “心”的相遇, 在王红娟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轻松有趣的破冰游戏,打破隔阂,让我们在欢笑中重新认识彼此,感受团队最初的温暖与连接。在轻松有趣的互动中,让我们看见彼此口罩之外最灿烂的笑容。不再是工作中的紧急交接,而是心与心的轻松问候,让温暖的涟漪在团队中荡漾开来。通过富有创意的团队协作游戏,我们将重新感受“我们”这个词的力量。在默契的配合与成功的欢呼中,凝聚成更坚固、更温暖的集体。 游戏里面的团队共建的活动中 , “你比我猜”的环节,特别的团队协作环节,重塑我们作为“战友”的深厚情谊。王艳华科护士长比划,李磊护士长猜答案,最后在欢声笑语中大家都很默契的猜对了答案,感受到游戏中不再是工作中的紧张配合,而是在协作中感受支持与信任。接下来进行绘画疗愈 ,“心”的释放,无需任何绘画技巧!这只是一场与色彩和线条的对话。让忙碌的大脑暂时休息,让潜意识自由流淌。在笔尖的挥洒中,释放那些无以言表的工作压力与情绪,重新遇见那个安静、丰盈的自己。内在和谐 “心”的平静, 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找到内在的平静与和谐。积蓄能量,让我们能以更饱满、更平和的状态,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大家画出内心的真实的声音,释放了工作的压力。 这不仅是一次活动非常圆满的结束,是一场与自己的约会。让我们在治愈患者的同时,也深深治愈我们自己。通过这次人文关怀活动,让我们繁忙的工作之余,寻回我们最初的热爱与平静。
2025-10 17
呼吸之间,皆是温度——呼吸科护理实习生人文关怀培训会后记 十月的风卷着桂香钻进会议室的窗户,窗台上那盆绿萝的叶子被吹得轻轻摇晃,像是在应和着什么。作为呼吸科的实习带教老师之一,刚刚结束了一场特别的培训会。这场会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明白:在呼吸科,每一次吸痰、每一口氧疗的背后,都藏着患者对生命的渴望,而我们的关怀,就是托住这份渴望的那双手。 一、从“呼吸数据”到“呼吸故事”:一场直击心灵的破冰 培训刚开始,片区总带教老师冯刊打开了一本厚厚的护理记录本,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十年前护理过的一位慢阻肺爷爷,这是他和老伴在病房阳台拍的合影。”照片里,老人倚在轮椅上,戴着呼吸面罩,却笑得格外灿烂。这位爷爷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2%,连说话都费劲,但他最常问的不是“我的指标什么时候正常”,而是“我还能陪老伴去公园看菊花吗?” “后来我们给他做了个性化呼吸训练计划,每天扶他在走廊走五分钟,家属陪着聊家常。出院那天,他塞给我一颗糖,说‘闺女,你们不仅治了我的病,更让我觉得活着还有盼头’。”冯老师的声音很轻,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原来在呼吸科,那些冰冷的血气分析报告、机械的呼吸机参数,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人怕连累家人偷偷抹眼泪,有人因为咳痰无力急得直拍床栏,有人握着氧气面罩说“这口气,我得撑到孩子结婚”…… “我们总盯着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却常常忘了问一句:‘您现在难受吗?’‘您害怕吗?’‘您最担心的是什么?’”此话就像一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我们对“护理”的刻板认知——呼吸科的护理,从来不是简单的“维持呼吸”,而是守护每一个“想要好好呼吸”的心愿。 细节里的温度:那些课本没教的“呼吸关怀学” 最让我触动的是袁护士长的“呼吸陪伴法”。她提到,慢阻肺患者夜间容易焦虑,总觉得“喘不上气就会死”,于是她们会在床头放一个小夜灯,调成暖黄色;巡视时不只是看监护仪,还会坐在床边轻声说:“阿姨,我在这儿呢,您慢慢呼吸,跟着我的节奏,吸气——呼气——”;甚至教家属用手掌轻拍患者的背部,“就像拍哄小婴儿睡觉那样,力度要轻,但要让患者感受到有人在身边”。 “呼吸科的患者,最怕的是孤独和无助。我们的关怀,有时候就是一句‘我在’,一个眼神,一次耐心的等待。”护士长的话让我想起以前遇到的场景:一位哮喘急性发作的阿姨坐在床边大口喘气,我手忙脚乱地准备雾化器,却听见带教老师先蹲下来,握住阿姨的手说:“您别急,我们慢慢来,先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来——对,就这样,我陪着您。”那一刻,阿姨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了,而我也突然明白:比操作熟练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感受到“被稳稳托住”的安全感。 三、从“实习生”到“准护士”:要学会“先做会呼吸的人” 原来,呼吸不仅是生理的过程,更是生命的对话。作为呼吸科的护士,我们不仅要学会调节呼吸机的参数,更要学会读懂患者的眼神;不仅要掌握吸痰的技术,更要懂得如何在患者喘不过气时,成为他们呼吸之间的那缕温暖。 最后总结:“护理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想要呼吸的人,都能有尊严地、从容地,呼吸下去。”而我们,正站在这个使命的起点上——先做一个会呼吸、懂温度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患者呼吸路上的同行者。
2025-10 13
创伤中心成功开展突击演练 优化严重创伤救治流程提升急救实力 10月10日上午11时,孝感市中心医院创伤中心组织开展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突击演练,以实战化模式检验并深度优化救治流程,演练成效显著、圆满成功。 本次演练由急诊外科吴学群主任总体统筹安排,医务科程利民主任、院前急救崔传义主任、急诊科胡威副主任、急诊外科王强副主任及相关临床科室多位专家全程观摩指导。演练全程聚焦严重多发伤救治的关键环节,通过模拟真实急救场景,精准排查流程中的潜在问题。演练结束后,创伤中心充分听取各位专家意见,对救治环节进行针对性调整,进一步夯实了多科室协作的高效性与规范性。 医务科程利民主任高度肯定此次演练的重要意义,对“事先未通知相关临床科室的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老总能及时抵达急诊抢救室”的表现提出表扬,并为演练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他强调,需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持续深度优化创伤救治流程,同时明确提出“将此类实战演练常态化”的要求,旨在不断强化医院创伤急救综合实力,为区域内患者生命安全筑牢防线。
2025-10 13
深夜透析室:凌晨星光与一封未收下的红包 深夜十一点半,血透室的灯光依然明亮。 这本该是寂静的时刻——机器停止运转,病床空置,护士们早已下班回家。然而三小时前,一通急诊电话打破了夜晚的宁静——一位患者情况危急,需要立即进行血液透析。 刚结束一天工作的郭欢护士和周萍护士,接到了科室电话,没有犹豫,她们立即返回科室,与虞典元医生一起投入这场深夜的救治。 在静谧的夜晚,血透室里只有仪器运转的规律声响。两位护士专注地守在患者身边,监测生命体征,调整参数,观察穿刺部位,每一个动作都保持着白天的精准与细致。她们的眼睛因长时间工作而布满血丝,却依然明亮而专注。 患者家属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深夜十一点多,治疗终于顺利结束。家属悄悄拉住护士的手,塞过一个红包:“太感谢你们了,这点心意请收下,买点水喝。” “这是我们的职责,”护士微笑着推开红包,“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安慰。” 收拾完器械,消毒完毕,走出医院时已近午夜。城市沉睡,路灯拉长她们疲惫的身影。回到家,或许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因为第二天早上七点,她们又要准时出现在血透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这就是血透室护士的日常——没有固定的下班时间,没有完整的休息保障,只要患者需要,她们永远都在。那些深夜加班的时刻,那些在晨曦中赶路的身影,都在诉说着这个职业最动人的故事。她们的手,既能稳稳地握住穿刺针,也能温柔地抚慰不安的心灵;她们的心,既装着对家人的愧疚,更装着对生命的责任。 当第二天早晨的阳光照进血透室,郭欢和周萍两位护士已经换上干净的护士服,微笑着迎接第一位常规透析患者。没有人看得出她们昨晚工作到深夜,就像没有人看得见无数个这样连轴转的日夜。但在每一个被守护的夜晚背后,正是这份看似平凡却无比坚韧的奉献,让生命在黑暗中依然能够期待黎明。
2025-10 08
特别的守护给特别的你——爱心护航“特殊妈妈”! 近日,孝感市中心医院产科病房内洋溢着温馨的喜悦——患有先天智力障碍、合并中度贫血的夏女士,在医护团队的专业护航与家人的暖心陪伴下,成功自然分娩,母婴平安。这一特殊的分娩案例,不仅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更彰显了医院产科对特殊孕产妇群体的精细化照护实力。 夏女士的孕期之路自始至终充满挑战。先天智力障碍让她无法像普通孕产妇一样清晰表达身体感受,中度贫血则进一步增加了分娩风险。在多方了解孝感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医护团队实力后,夏女士的丈夫及家人毅然选择将信任交付给她们。“从产检到入院,医生和护士都特别有耐心,每次都会反复跟我们沟通注意事项,帮我们打消了很多顾虑。本来家庭情况比较特殊,在这里也享受到了特殊的照顾,!”夏女士的老公动容地说。 为保障夏女士的母婴安全,医院产科团队从接诊之初便开启了“定制化”诊疗模式。考虑到夏女士的特殊情况,科室第一时间为其安排了单独特需病房,这里不仅环境安静舒适,更便于医护人员随时观察产妇状况,同时减少外界环境对夏女士的干扰。诊疗团队则由经验丰富的产科医生、麻醉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及资深护士,助产士组成,通过多学科协作,反复评估夏女士的身体状况,针对中度贫血制定了精准的纠正方案,并提前模拟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 分娩当天,在家人的温柔鼓励与全程陪伴下,产科医护团队全程守护在夏女士身边。由于夏女士沟通能力有限,护士们通过手势、表情等非语言方式耐心引导她配合宫缩,医生则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调整分娩节奏,时刻关注母婴生命体征。也许是母爱唤醒了她特别配合,经过数小时的努力,随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夏女士顺利诞下宝宝,各项指标均正常。产后,护理团队更是细化照护流程,从产后恢复指导到新生儿喂养协助,手把手帮助夏女士及家人适应新角色,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特殊孕产妇更需要专业的医疗保障和人文关怀。”孝感市中心医院产科熊主任表示,科室始终致力于为不同需求的孕产妇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高龄、高危、特殊健康状况等人群,不仅配备了专业的诊疗护理团队,还开设单独特需病房,从医疗技术到服务细节全方位升级,让每一位孕产妇都能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中迎接新生命。此次夏女士的顺利分娩,正是医院产科“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科室将持续提升专科能力,为更多家庭的母婴安全保驾护航。 欢迎来电咨询:0712-2335056
2025-10 07
生命微光里,有你守护——记RICU里的温情守望 在RICU,时间仿佛有着不同的密度。这里,每一口呼吸都显得珍贵,每一次心跳都牵动人心。冰冷的仪器滴答作响,映衬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正是在这片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场上,人性的微光却格外璀璨,照亮了患者阿喜从深渊重返人间的漫漫长路。 阿喜,一位经历外科开颅大手术后的患者,初来时深陷昏迷,反复的高热考验着他的生命极限,无法言语,无法沟通。他的世界,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只剩下一片混沌与黑暗。然而,RICU的护理团队,尤其是护士徐莲紫、鲍霁、宓明艳等人,用她们纤细的双手和博大的爱心,为他重新点亮了世界的灯。 徐莲紫:以心为舟,渡你身心之苦 在徐莲紫的眼里,阿喜不仅仅是她看护的病人,更是一位需要被全方位呵护的亲人。她看到的,是阿喜被病痛折磨的躯体下,那份对尊严的渴望。 当发现阿喜因长期卧床,双脚积攒了厚厚的死皮时,她没有丝毫犹豫。打来一盆温水,在病床前轻轻托起他的双脚,仔细地浸泡、揉搓,再一点点地为她抠去死皮。这个过程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无声的温柔。当她察觉到阿喜头发因无法清洗而产生异味时,她又想方设法,小心翼翼地为他洗头。清水的流淌,洗去的不只是污垢与异味,更是一个人的狼狈与不堪。 她知道阿喜怕热,在病房恒温的环境里依然感到不适,便自掏腰包买来了一个小风扇。当清凉的风轻柔地吹过阿喜的面颊,我们看到,他紧蹙的眉头悄然舒展。这把小风扇吹动的,是夏日的凉风,更是沁人心脾的关怀。   鲍霁:无声世界的“密语者” 对于无法说话的阿喜而言,最大的痛苦或许是内心的想法无人能懂。护士鲍霁,成为了打破这堵沉默之墙的“密语者”。 她敏锐地察觉到阿喜眼神中的焦急与试图表达的欲望。于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暗号系统”诞生了——她耐心地引导阿喜用手势比划,“伸出1个手指,代表‘是’或‘喜欢’;伸出2个手指,代表‘不是’或‘不喜欢’”。这个简单至极的约定,成了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通过“1”和“2”,阿喜终于能表达冷暖,表达好恶,重新获得了对生活的部分“掌控感”。这小小的手势,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它诉说着:我懂你,我一直在倾听。   整个团队:用爱与欢笑谱写生命乐章 爱,在RICU里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它是一个团队的共鸣。在与家属沟通中,大家偶然得知阿喜是周杰伦的忠实歌迷。一个充满希望的计划随即展开——每天为他播放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的婉转、《蜗牛》的励志……那些熟悉的旋律在病房里回荡,仿佛是对沉睡神经最温柔的呼唤,用偶像的力量,激活他求生的意志与记忆的碎片。 在精心的护理与爱的滋养下,奇迹悄然发生。阿喜逐渐从昏迷中苏醒,病情日趋稳定,开始能用表情、单个字和手势与人交流。病房里,也开始有了欢声笑语。 护士宓明艳会像家人一样逗他:“阿喜,最近长胖了哦,吃安素都吃出小肚子了!”话音刚落,一旁的徐莲紫便会立刻“护短”,她假装生气地对宓明艳说:“不许说我的喜哥胖,我打你哦!”这一幕,不像是在严肃的ICU,反倒像极了家人间亲切的调侃。而被“维护”着的阿喜,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灿烂的笑容。这笑容,是对所有辛苦付出的最高奖赏。 从昏迷到清醒,从高热不退到病情稳定,从无声世界到能用手势表情交流——阿喜的每一步康复,都浸透着RICU护理团队的心血与汗水。她们是护士,更是战士、是亲人、是心灵的工程师。 她们用泡脚盆里的温水、洗发时的轻柔、小风扇的凉风,编织成一张温柔的网,稳稳托住了下坠的生命;她们用智慧的“暗号”和偶像的歌声,重新连接了与世界的信号;她们用日常的玩笑与坚定的维护,给了病人尊严与欢乐。 在这里,医患关系超越了简单的救治与被救治,升华为一种深厚的情谊——一种基于生命对生命的尊重,一种发自肺腑的“一片真心”。这真心,如暗夜中的灯塔,照亮了阿喜的重生之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见证这段故事的人心。生命至上,情深意长,这或许就是对“白衣天使”最动人的诠释。
2025-10 07
月满中秋,健康相伴——内分泌科Ⅰ病区与您共话“甜蜜”佳节 中秋佳节至,人月两团圆。为让住院患者在院内也能度过一个温馨、健康的中秋节,10月6日下午,内分泌科Ⅰ病区精心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月满中秋,健康相伴”主题患教活动。活动将实用的健康指南与温馨的手工乐趣完美结合,现场欢声笑语,暖意融融。 ​ 每逢佳节,香甜的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应景美食,但对于糖友而言,如何安全、健康地品尝月饼却是一大难题。本次活动紧扣这一需求,重磅推出了由科室医护团队自编自导的科普短视频《糖尿病患者如何吃月饼》。视频详细讲解了如何科学选择月饼(如选择无糖、低脂、高纤维的款式)、如何计算月饼与主食的“交换份”、何时食用最佳以及食用后的注意事项。这种直观、新颖的宣教形式,瞬间抓住了所有在场患者的眼球,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小视频太实用了,一看就懂,回家要发给家人一起学习!” 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巧手制花灯,点亮团圆情”,健康知识充盈了大脑,灵巧的手工则温暖了心房。我们将准备好的灯笼材料包分发到每一位患者手中。瞬间,活动现场变成了一个温馨的手工作坊。在护士耐心地指导和帮助下,患者和家属们互相协作,一步步拆解、组装、粘贴……不一会儿,一个个色彩斑斓、造型精巧的灯笼便初具雏形。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散发着温暖光芒的灯笼,每位参与者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就感和喜悦的笑容。这个环节不仅锻炼了大家的动手能力,更在合作与交流中疏解了他们在院治疗的紧张情绪,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暖与陪伴。 此次活动,我们以健康科普为盾,守护患者的身体;以传统手工为媒,抚慰患者的心灵。它不仅仅是一次患教,更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完美诠释了内分泌科Ⅰ病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护理服务理念。我们将继续秉承这一宗旨,不断创新健康宣教形式,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10 07
医院开展“慢病及安宁居家指导”进社区活动 在金秋送爽的双节期间,我院安宁疗护团队携着温暖与关爱,走进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一宫社区,成功举办了以“慢病管理与安宁症状居家处理”为主题的健康公益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场知识普及,更是一次与社区长者们心贴心的交流与支持,现场氛围温馨。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管理与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议题。许多长者及其家庭在面对相关症状时,常常感到无助与困惑。正是洞察到这一迫切需求,我院安宁团队结合医务社工项目,主动将专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旨在将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和安宁疗护理念送到居民“家门口”。 活动当日,来自中医科的医护人员成为了主角。他们凭借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长者们带来了一堂深入浅出、生动实用的健康讲座。课程内容紧密围绕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日常秋季中医调理,以及乏力、疼痛、失眠等安宁常见症状的居家缓解方法,将复杂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 讲座结束后,活动进入了更具互动性的环节。医护人员们设立了临时的“义诊台”,为长者们提供一对一的现场问诊和健康咨询。针对一些有颈肩腰腿疼痛的长者,医生们还施展了推拿、穴位按压等中医特色手法进行干预,立竿见影的舒缓效果赢得了赞叹。参与的长者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接地气、有温度、解难题”,让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管理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对生命有了更从容的理解。 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的大力赞助与支持。据悉,此次在一宫社区的活动只是一个开端。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医院安宁团队将持续发力,计划在城区8个社区广泛开展同系列主题活动。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持续性的社区浸润,能够切实提升老龄居民自身的健康素养,帮助他们建立并完善科学、豁达的生死观,让每一位长者都能在社区的温暖怀抱中,享有更具品质、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这不仅是医疗服务的下沉,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温情传递。
123456...327328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