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10 03
淬炼成钢护生命,薪火相传启新程 当生命遭遇重症考验,重症监护室(ICU)便是守护希望的前沿阵地。2025年7月28日,我作为中华护理学会重症专科护士培训学员怀揣对专业的敬畏与对生命的守护之心,走进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临床教学基地,开启了一段“理论筑基、实践淬火、人文润心”的专科成长之旅。 初识:严暖并济,筑牢成长起点 开班典礼上,护理部李黎明主任与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们的殷切寄语,不仅传递出医院对专科护士培养的高度重视,更点燃了学员们深耕重症护理领域的热情。初入ICU,浓厚的人文建设氛围与细致入微的交接班流程相得益彰——前者让职工归属感满溢,后者则彰显出重症专科严谨的职业素养,为学员们埋下“专业与温度并行”的种子。 淬炼:理实交融,锻造硬核本领 理论为基,实践为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以罗伊适应模式为基础开展个案护理,通过床旁实操、工作坊、情景模拟、PPT小讲课等多元形式,熟练掌握俯卧位通气、鼻肠管盲插、心肺复苏、ECMO管路预充等核心技术。科室定期开展的护理查房、业务学习与疑难病例讨论,更让学员见证了老师们从细微体征中洞察病情、用精湛技术稳定危局、以人文关怀抚慰心灵的专业风采。当看到重症患者经精心护理转危为安、康复出院时,职业成就感与自豪感在每一位学员心中激荡。 润心:人文为魂,诠释护理温度 河南省人民医院ICU将“以患者为中心”融入每一处细节,让学员深刻领悟重症医学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之道:多模态监测、精细化气道管理、多学科协作,展现“高精尖”平台的专业实力;CCU医生查房时的轻声细语、中心ICU囊型约束手拍、康复ICU家属陪伴式护理,传递极致的人文温度;“家属座谈会”“视频探视”等沟通形式,更有效缓解家属焦虑,构建起医患信任的桥梁。 收获:情谊同行,共赴专业理想 培训途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们日夜相伴、交流经验、彼此鼓励,在思想碰撞中共同进步。这份因“守护生命”而凝聚的深厚情谊,成为学员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大家更加坚定“成为合格重症专科护士,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的共同目标。 展望:薪火相传,守护生命无境 这段进修经历,不仅是技术的积累,更是职业信仰的升华。如今,培训即将落幕,但学员们守护生命的征程永不停歇。他们将化身“火种”,带着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重返岗位,以专业之力提升所在单位重症护理水平,为更多危重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感恩中华护理学会的搭建与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培育。从这里出发,每一位重症专科护士都将怀揣热爱与追求,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奔赴与“更好自己”的下一次相遇!
2025-09 30
乳腺康复之旅·返院交流会——与你同行,共赴新生 还记得第一次复查指标稳定时,心里落下的那块石头吗?在乳腺癌康复这条漫长又珍贵的路上,你或许曾独自面对术后恢复的不适,纠结过饮食运动的分寸,也可能在情绪低谷时悄悄给自己打气——但今天,我们想告诉你: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坚持。为了让每一位康复患者都能获得更实用的经验、更贴心的陪伴,孝感市中心医院甲乳腺外科特此举办“乳腺癌患者返院经验交流会”,诚邀乳腺癌康复3年的李阿姨回到这个曾给予专业治疗与温暖关怀的“家”,和医护团队、同路人一起,聊聊康复那些事儿,为未来的健康生活再添一份底气! 8床的李姐说“过来人”经验,比说明书更实用,这次交流会李阿姨毫无保留地讲述:术后伤口护理如何避开“感染坑”?化疗后脱发期怎么调整心态、打理形象?长期服用药物期间,如何通过饮食缓解副作用?甚至“怎么跟家人沟通康复期需求”这类贴近日常的问题,都能听到真实可借鉴的答案。她踩过的“坑”,能帮我们少走弯路;她总结的“小技巧”,正是当下需要的解决方案。交流会现场科室团队“一对一”答疑,解决患者的个性化困惑,针对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逐一解答:复查时哪些指标需要重点关注?多久复查一次更合理?康复期适合做哪些运动?瑜伽、快走、游泳是否可行?强度如何把控?长期康复期如何调节情绪,避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无论你是刚结束治疗的“康复新手”,还是已进入长期随访阶段的“资深康复者”,都能在这里得到量身定制的专业建议,不再为模糊的疑问纠结。 29床孙阿姨反馈同频陪伴,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圈子”康复路上的委屈、喜悦、顾虑,只有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能真正懂。这次交流会上,我们设置“小组分享”环节,让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治疗后的生活变化,说说那些“不好意思跟家人朋友说”的心里话。或许只是一句“我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就能让你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或许一次简单的互相鼓励,就能让你对未来更有信心。在这里,能找到一群“懂你的人”,从此康复路上多了并肩同行的伙伴。康复不是“结束”,而是“新生”的开始。每一位乳腺癌患者,都是勇敢对抗疾病的英雄;每一次经验分享,都是在为了照亮康复之路。
2025-09 30
水果贴纸暖病房,护理人员递安康 在急诊外科病房的每个门上,出现了一幅幅温馨的贴纸:金黄的梨子、火红的柿子、青翠的苹果……每一张贴纸都配着一句温暖的祝福:“好运莲莲”、“万柿顺意”、“苹安喜乐”等等这些小小的装饰,让原本冰冷的病房门瞬间有了温度。 “第一天看到门上贴着‘苹安喜乐’和苹果图案,心里突然就暖了一下。”正在陪伴家人治疗的王女士说,“在这充满消毒水味的地方,突然看到这么温馨的创意,感觉疾病带来的压力都减轻了许多。” 护理长刘艳介绍,这个创意的初衷是想通过轻松的方式缓解患者和家属的焦虑情绪。“我们注意到病房环境比较单调,加上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患者和家属往往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于是我们想到了用谐音祝福的方式来营造轻松氛围。” 这些水果贴纸很快成为了病房区的热门话题。患者们出门散步时,总会驻足欣赏不同病房门上的创意贴纸,甚至有人专门寻找自己喜欢的水果祝福语。小朋友们尤其喜欢这些色彩鲜艳的图案,常常指着贴纸念出上面的祝福语。 “万柿顺意是我的最爱,”正在接受治疗的老陈笑着说,“每天看到火红的柿子,就觉得是个好兆头,心情好了,治疗也感觉轻松了些。” 心理专家表示,医疗环境中的这种小创意对患者康复有积极影响。“温馨的环境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感,增强治愈信心。这种简单的心理干预方式,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些水果贴纸不仅温暖了患者,也让护理人员的工作氛围更加轻松愉快。“贴贴纸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感到开心。”一位年轻的护士小刘说,“看到患者因为这个小举动而露出笑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护理工作的更多价值。” 小小的水果贴纸,承载着医护人员对患者最真挚的祝福,让病房不再是冰冷的治疗空间,而成为了充满希望和温暖的地方。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苹安喜乐”的祝福都在轻声传递着:康复之路,有爱同行。
2025-09 28
为爱携手,快乐迎接新生命 生命绽放的时刻即将来临,您是否对自然分娩既充满期待又有些许疑问?是否想和伴侣一起,为宝宝的到来做好最充足的准备 本次孕妈妈课堂,我们为准爸爸准妈妈们精心准备了一场充满爱与实用的互动之旅: 【知识讲堂】:自然分娩的全过程解析 由资深助产士为您温柔讲解,揭秘分娩的奥秘,解答您心中的疑惑,帮助您树立顺产信心,减少焦虑,快乐待产。 【互动课堂】:新手爸妈训练营 邀请准爸爸/家人一起参与!学习如何抱宝宝、换尿布、穿衣服等基础护理技能。提前演练,告别手忙脚乱,共同成为宝宝的超级爸妈! 【特别体验】:分娩阵痛挑战——致敬母爱,为爱感同身受 我们特别设置了分娩阵痛体验仪,诚邀准爸爸们前来挑战!亲身感受母爱的伟大瞬间,这将是给您和宝妈最有力的支持与鼓励。 这不仅是一堂课,更是一次爱的预演和家庭的成长。让我们携手,以科学的知识和满满的信心,迎接家庭新成员的到来!
2025-09 24
孝感市 “人才周” 医学人才培训班成功举办 精准赋能区域医疗发展
2025-09 24
湖北省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AMS)能力提升项目孝感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5-09 22
暖心回访,守护乙肝康复每一步 治疗成功只是健康之路的第一步,持续的病情监测和生活方式指导同样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建立了专业的患者回访体系。 1、定期跟踪:专职护士团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 2、康复指导:提供饮食、运动、作息等全方位生活建议,促进全面康复。 3、心理支持:倾听患者困惑,缓解焦虑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4、复诊提醒:及时提醒重要检查和时间节点,避免延误治疗。 感恩回响,见证生命奇迹 携手同行,共赴健康之约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正受慢乙肝困扰,请不要放弃希望。慢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全体医护人员愿与您携手,以专业诊疗和温暖陪伴,助您告别“肝”扰,重拾健康人生。 慢乙肝临床治愈门诊为您点亮希望之光 在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已不再是无法逾越的健康鸿沟。随着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和临床治愈概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慢乙肝患者迎来了生命的春天。为更好地服务患者,我院特设“慢乙肝临床治愈门诊”,并建立专业回访体系,全程守护您的健康旅程。 精准治疗,助力实现临床治愈 慢乙肝临床治愈,是指患者停止治疗后仍保持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伴或不伴表面抗体(抗-HBs)出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病毒检测不到的状态。这意味着疾病进展得到有效控制,肝癌风险显著降低,患者可告别长期服药的困扰,重获高质量生活。 我院慢乙肝临床治愈门诊汇聚感染科肝病资深专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最新诊疗指南和先进检测技术,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路径,助力最大化实现临床治愈可能。 临床治愈门诊时间:每周一至周五下午 咨询电话:0712-2288155
2025-09 22
赴武汉同济医院进修纪实:感悟卓越、承载使命,迈向重症护理新征程 引言:一段启迪心灵的学术之旅 今年6月30日到9月19日怀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专业的敬畏,我踏入了国内顶尖医学殿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开始了为期12周的重症专科护士进修学习。这段旅程不仅是对专业技能的深度淬炼,更是一次对医疗本质、人文关怀与职业价值的重新思考。如今学成归来,愿将所见所感与诸位同仁分享,共勉前行。 一、精神铸魂:感悟“同济精神” 当我走进武汉同济医院院史博物馆,触摸着那段西迁历史的老照片和实物,内心的震撼无以言加。战火纷飞中,同济先辈们用骡马驮着教具和药品,辗转数千里,一路办学、一路救人。他们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依然坚守医学的真谛,悬壶济世。与之相比,我们今天拥有的先进设备、优越环境,是何其幸运。这段历史深深教育了我,医学的核心从未改变,那就是一颗悲悯、坚韧和勇于奉献的心。 踏入同济医院中法院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片郁郁葱葱的“抗疫友谊林”。这片林木,早已超越其本身的自然意义,它是一座镌刻着勇气、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丰碑。每一棵树,都见证着同济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与无畏坚守。站在这里,你能深切感受到“同舟共济、生命至上”的誓言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血脉中的信仰与担当。这堂生动的“第一课”,让我深刻领悟到,卓越的医疗技术必须建立在崇高的职业精神之上,这正是我们所有护理工作的初心和归宿。 二、 技术登峰:于工作坊实训中掌握“核心利器” 同济医院的重症医学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其先进之处在于将最前沿的技术以最规范、最系统的方式应用于临床。本次进修,我有幸深度参与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 工作坊实战,化繁为简: 在“重症超声工作坊”中,我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掌握了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实现了幽门后精准喂养,极大降低了误吸风险;学会了通过超声进行膀胱残余尿量监测,为评估患者排尿功能提供了客观依据,助力早期快速康复;精进了超声引导下动脉导管置入技术,显著提升了疑难血管穿刺的成功率,为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了安全保障。此外,在“导管固定工作坊”中,我们系统学习了基于最新国际标准的最佳实践,旨在全面提升管路安全。这些培训让我体会到,“可视化”护理如同拥有了“透视眼”,让我们的操作更加精准、安全、有底气。 前沿技术,开阔视野: 除了实操技能,我还系统学习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PICCO(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EIT(电阻抗断层成像) 等高端生命支持技术的原理与护理要点。参观其ICU内设纤支镜室更是令人震撼,这一设计将高风险操作床旁化、标准化,极致体现了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三、 管理创新:于细节沉淀中见“智慧匠心” 同济的卓越,更体现在其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体系上。 制度可视化管理: 走进病区,各项流程、制度、SOP(标准作业程序)全部“上墙”,随处可见、一目了然。这种可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护理质量的同质化,更是将安全的防线前置,成为无声的“老师”。 “互联网+医疗教育”: 医院充分利用专业平台,打造了系列精品线上课程,将顶尖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无差别地传递给每一位学者,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 创新激励体系: 极具特色的“护理科研门诊”和“专利转化门诊”,为临床护士提供了从创意到转化的一站式支持平台,并将创新成果与绩效晋升挂钩,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创新活力。 模式先行探索: 对HDU(高依赖病房) 模式的深入了解,让我看到了危重症患者精细化管理与康复一体化的未来方向,为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实现患者全程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四、 人文浸润:于关怀实践中体悟“医学温度” 技术之外,最打动我的是同济医院对人文关怀的体系化建设。它并非零散的活动,而是上升为有理论、有框架、有标准的科学模式。 理论引领实践: 医院引入Swanson关怀理论,创新性地构建了本土化的 “ICU人文护理5E实施方案” (评估、共情、保障、赋能、鼓励),让抽象的关怀变得可执行、可测量。 关怀无处不在: 从“智慧病房探视系统” 缓解家属思念之忧,到 “ICU患者关怀日记” 搭建医、护、患、家属四方的沟通桥梁;从“皮肤护理盒” 的便捷取用,到将耳穴压豆、芒硝外敷等中医技术科学应用于缓解患者痛苦,每一个细节都闪烁着人性化的光芒。 五、 感恩践行:载誉而归启“新征程”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此次进修,我不仅看到了国内顶级医院的技术高度,更感受到了其管理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我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我院领导的深谋远虑与鼎力支持,离不开科室团队的默默分担与无私鼓励。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此行同济,所见皆为榜样,所感皆为动力。未来,我定以此次进修为新起点,以更精湛的技术、更温暖的关怀、更创新的思维,投身于所热爱的重症护理事业,不负期望,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23456...327328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