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呼吸之间,皆是温度——呼吸科护理实习生人文关怀培训会后记
时间:2025-10-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病区 沈丹萍 袁曼 阅读量:6

十月的风卷着桂香钻进会议室的窗户,窗台上那盆绿萝的叶子被吹得轻轻摇晃,像是在应和着什么。作为呼吸科的实习带教老师之一,刚刚结束了一场特别的培训会。这场会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却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明白:在呼吸科,每一次吸痰、每一口氧疗的背后,都藏着患者对生命的渴望,而我们的关怀,就是托住这份渴望的那双手。

一、从“呼吸数据”到“呼吸故事”:一场直击心灵的破冰

培训刚开始,片区总带教老师冯刊打开了一本厚厚的护理记录本,里面夹着几张泛黄的照片。“这是我十年前护理过的一位慢阻肺爷爷,这是他和老伴在病房阳台拍的合影。”照片里,老人倚在轮椅上,戴着呼吸面罩,却笑得格外灿烂。这位爷爷入院时血氧饱和度只有82%,连说话都费劲,但他最常问的不是“我的指标什么时候正常”,而是“我还能陪老伴去公园看菊花吗?”

“后来我们给他做了个性化呼吸训练计划,每天扶他在走廊走五分钟,家属陪着聊家常。出院那天,他塞给我一颗糖,说‘闺女,你们不仅治了我的病,更让我觉得活着还有盼头’。”冯老师的声音很轻,却让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原来在呼吸科,那些冰冷的血气分析报告、机械的呼吸机参数,背后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人怕连累家人偷偷抹眼泪,有人因为咳痰无力急得直拍床栏,有人握着氧气面罩说“这口气,我得撑到孩子结婚”……

“我们总盯着呼吸频率、氧合指数,却常常忘了问一句:‘您现在难受吗?’‘您害怕吗?’‘您最担心的是什么?’”此话就像一根细针,轻轻挑开了我们对“护理”的刻板认知——呼吸科的护理,从来不是简单的“维持呼吸”,而是守护每一个“想要好好呼吸”的心愿。

细节里的温度:那些课本没教的“呼吸关怀学”

最让我触动的是袁护士长的“呼吸陪伴法”。她提到,慢阻肺患者夜间容易焦虑,总觉得“喘不上气就会死”,于是她们会在床头放一个小夜灯,调成暖黄色;巡视时不只是看监护仪,还会坐在床边轻声说:“阿姨,我在这儿呢,您慢慢呼吸,跟着我的节奏,吸气——呼气——”;甚至教家属用手掌轻拍患者的背部,“就像拍哄小婴儿睡觉那样,力度要轻,但要让患者感受到有人在身边”。

“呼吸科的患者,最怕的是孤独和无助。我们的关怀,有时候就是一句‘我在’,一个眼神,一次耐心的等待。”护士长的话让我想起以前遇到的场景:一位哮喘急性发作的阿姨坐在床边大口喘气,我手忙脚乱地准备雾化器,却听见带教老师先蹲下来,握住阿姨的手说:“您别急,我们慢慢来,先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来——对,就这样,我陪着您。”那一刻,阿姨紧绷的肩膀明显放松了,而我也突然明白:比操作熟练更重要的,是让患者感受到“被稳稳托住”的安全感。

三、从“实习生”到“准护士”:要学会“先做会呼吸的人”

原来,呼吸不仅是生理的过程,更是生命的对话。作为呼吸科的护士,我们不仅要学会调节呼吸机的参数,更要学会读懂患者的眼神;不仅要掌握吸痰的技术,更要懂得如何在患者喘不过气时,成为他们呼吸之间的那缕温暖。

最后总结:“护理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想要呼吸的人,都能有尊严地、从容地,呼吸下去。”而我们,正站在这个使命的起点上——先做一个会呼吸、懂温度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患者呼吸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