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10 28
霜降寒意浓,呼吸系统迎“大考”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我们迎来了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此时,天气由凉转寒,露水凝结成霜,昼夜温差加大,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对于我们的呼吸系统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年度“大考”。如何安然度过这个呼吸道疾病高发的时节?一起来听听呼吸科的提醒。 为何霜降后呼吸道如此“脆弱”? 1. 冷空气的直接刺激:寒冷空气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这会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就像城墙的守卫被“冻僵”了,病毒、细菌更容易乘虚而入。 2. 空气干燥,屏障受损:秋季气候干燥,呼吸道黏膜会因失水而变得干燥,其上的纤毛运动能力也会减弱。纤毛是负责清扫灰尘、病原体的“小刷子”,功能一旦下降,自洁能力就大打折扣。 3. 室内外温差大,适应不及:频繁出入于温暖的室内与寒冷的室外,呼吸道需要不断适应温差变化,这对于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老人、儿童)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容易引发功能紊乱。 4. 人群聚集,病毒活跃:随着气温降低,人们更倾向于待在密闭的室内,通风减少,这为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呼吸道病原体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秋季常见的“呼吸警报” 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病毒入侵鼻腔、咽喉,引起打喷嚏、流鼻涕、喉咙痛。 2. 流感: 比普通感冒“凶猛”得多,常伴高烧、全身酸痛、乏力,容易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3. 哮喘急性发作: 冷空气、尘螨等都是常见诱因,导致气道痉挛,出现喘息、气急、胸闷。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加重: 对于老慢支、肺气肿患者,秋季是一次“考验”,感染易导致咳、痰、喘症状突然加重。 5. 支气管炎: 炎症向下蔓延到支气管,主要表现为剧烈咳嗽、咳痰。 安然度秋,牢记“护肺五部曲” 第一部:保暖保湿,构筑物理防线 · 适时添衣:早晚出门务必添加外套,避免冷风直灌。 · 口罩护航:在人群密集处或刮风的天气,佩戴口罩。 · 室内加湿:使用加湿器将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可以有效缓解呼吸道干燥。 第二部:科学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 择时运动:避免在寒冷的清晨或夜晚进行户外剧烈运动,可选择在阳光充足、气温回升的上午或下午。 · 推荐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室内游泳等。 · 腹式呼吸锻炼:尝试“鼻吸口呼”的腹式呼吸,可以增强膈肌力量,改善肺功能,尤其适合慢阻肺患者。 第三部:合理饮食,由内而外滋养 中医认为“白色入肺”,霜降时节可多吃滋阴润燥的白色食物。 · 食疗推荐: 雪梨:生吃清热,熟吃滋阴。可以做成冰糖炖雪梨、川贝蒸梨。 白萝卜:化痰清热,可煮汤或凉拌。 山药:补脾益肺,健脾养胃。 银耳:滋阴润肺,可制作银耳莲子羹。 多喝温水:保证充足的饮水,是保持呼吸道湿润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 第四部:讲究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勤洗手,常通风,避免聚集。 第五部: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 · 接种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是预防流感和肺炎最有效的手段,尤其推荐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接种。 · 及早就医:一旦出现发热、持续咳嗽、咳脓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切勿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霜降,是秋的终章,也是冬的序曲。收获一年的辛劳,也请珍藏好这份健康嘱托。愿您呼吸顺畅,身心温暖,安然迎冬。
2025-10 23
补钙≠防骨折!骨质疏松防治全攻略 一、疾病概述与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以骨密度下降、易骨折为特征,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群。主要风险包括:年龄增长、女性绝经、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饮酒、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脊柱、髋部、腕部是骨折高发部位,可能导致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二、早期诊断与症状识别 1、骨质疏松症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腰背疼痛、乏力、身高缩短(如缩短>3cm)或肋骨下缘与髂骨间距≤2横指(提示椎体压缩)可能是预警信号‌。 2、建议高危人群(如绝经后女性、老年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尤其是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DXA)T值≤-2.5可确诊。 三、预防措施 1.营养补充 钙:成人每日需800-1000mg,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需1200mg。优选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天然来源,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钙剂。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日需400-800IU。日晒(每日15-30分钟)和富含脂肪的鱼类(如三文鱼)是主要来源,严重缺乏者可口服补充剂。 蛋白质与维生素K: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及西兰花、菠菜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辅助骨骼健康。 2.科学运动 抗阻力训练:如哑铃、弹力带、深蹲等,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可刺激骨形成。 负重运动:快走、慢跑、爬楼梯等,每周150分钟,增强骨骼承重能力。 平衡训练:太极拳、单腿站立等,降低跌倒风险。 3.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每日咖啡<3杯)。 居家环境防跌倒:保持地面干燥、安装扶手、使用防滑垫。 四、骨质疏松症治疗 1.早期筛查: 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DXA)。高风险人群(如长期用激素者)需提前筛查。 2.药物治疗: 基础补充剂:钙剂(如碳酸钙、枸橼酸钙)和维生素D(普通或活性维生素D)是治疗基石,需注意服用时间和剂量‌。 核心药物:包括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地舒单抗(半年一针的强效针)等,需遵医嘱使用并监测不良反应‌。 定期复查:规范用药并监测疗效,避免自行停药‌3。 3.康复管理:骨折后需结合理疗、疼痛管理及渐进性康复训练,逐步恢复活动能力。 五、常见误区澄清 1.“补钙就能预防”:单纯补钙不足,需结合维生素D和运动才能提升钙利用率。 2.“静养比运动安全”:长期卧床加速骨量流失,适度运动反而降低骨折风险。 3.“只有老年人才患病”:年轻人群若长期营养不良或缺乏运动,也可能早发骨质疏松。
2025-10 23
为什么心脏很少得癌症?揭秘心脏的“抗癌密码” 在人体众多器官中,肝脏、肺、胃等都是癌症的“常发区”,但心脏却很少被癌症“侵袭”。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抗癌密码”呢? 一、心脏细胞“不常更新”,减少癌变概率 癌症的发生,往往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基因突变有关。而心脏的主要组成细胞——心肌细胞,在成年后几乎不再进行分裂增殖。 我们可以把细胞分裂想象成“复制文件”,每次复制都可能出现“错误”(基因突变),复制次数越多,出错概率越高。心肌细胞不频繁分裂,就大大降低了因复制错误导致癌变的可能。相比之下,皮肤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需要不断更新,所以这些部位的癌症发生率就高得多。 二、心脏结构特殊,“免疫监控”更高效 心脏处于血液循环的核心位置,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可以快速巡视心脏组织。一旦有异常细胞出现,免疫细胞能及时识别并清除,就像“巡逻警察”时刻守护着心脏的健康。 同时,心脏的组织构成以心肌为主,缺乏像其他器官那样易发生癌变的上皮组织(上皮组织是很多癌症的起源地,如肺癌源于肺部上皮、胃癌源于胃部上皮)。 三、心脏“工作环境”抑制癌变 心脏持续泵血,处于一种规律的收缩舒张运动中,这种机械力环境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心脏的动态环境对其是一种天然的“抑制”。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心脏并非绝对不会得癌,只是概率极低。偶有报道的心脏肿瘤多为良性,且多是转移癌(由其他器官的癌细胞转移而来),原发于心脏的恶性肿瘤极为罕见。 了解心脏的“抗癌特质”,不仅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更能让我们意识到不同器官的生理特性与疾病发生的关联。这也提醒我们,在关注全身健康时,要根据不同器官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养护方式,比如保护心脏要注重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血压血脂等,从生活细节守护我们的“生命引擎”。
2025-10 21
秋季养生五防 01防燥:燥邪伤人,易损耗人体津液,秋天三燥:肺燥肠燥,皮肤燥。 02防湿邪:初秋雨水多,须防湿气阴邪。若早秋脾伤于寒湿,容易为冬天的寒病埋下祸根。 03防受凉:秋天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易寒凉入体,易腹部寒气过重,胃肠消化不良,抵抗力也会受到影响。 04防秋泻:季节更替,胃肠道激素分泌变化,致肠胃功能下降,吃生冷易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因主要发生在秋季 05防秋乏:春困秋之!夏天出汗耗伤津液,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负担增加,伤了老本。入秋后,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1.防燥 燥邪伤人,易损耗人体津液,出现口干、唇干、咽干、鼻干、舌干少津、大便干洁、皮肤干燥皲裂现像。 防燥指南 ①防燥多吃润肺生津食物: 萝卜、梨、冬瓜、西洋参、玉竹、百合、川贝、银耳 ②茶饮:麦冬熟地饮/杏仁桂花茶 麦冬3克、熟地5克,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后饮用。 南杏仁5克(拍碎)、干桂花3克,沸水冲泡7分钟后饮用。 2.防湿邪 初秋雨水多,须防湿气阴邪。若早秋脾伤于寒湿,容易为冬天的寒病埋下祸根。 防湿邪指南 ①防湿邪多吃健脾食物: 玉米、南瓜、小米、红薯、土豆、木瓜、芒果 ②寒湿困脾的人大便多不 脾俞穴 成型,可用艾灸祛寒湿。 3.防受凉 秋天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易寒凉入体。特别是女性易腹部寒气过重,致胃肠胃消化功能下降,人的抵抗力也会受到影响。 防受凉指南 ①注意保暖: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要根据气温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防止着凉。 ②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 ③控制室内外温差: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与室外温差不要过大,一般保持在5-7摄氏度的温差为宜。 4.防秋乏 春困秋乏!入秋后,阳气逐渐收敛于体内,这一过程易产生疲惫倦怠的感觉。 防秋乏指南 ①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例如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 ②缓解压力:通过冥想、听音乐、阅读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 ③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散步、瑜伽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比如每天清晨或傍晚进行30分钟左右的运动。 5.防秋泻 季节更替,胃肠道激素分泌变化,致肠胃功能下降,吃生冷易腹泻。轮状病毒胃肠炎因主要发生在秋季 防秋泻指南 ①注意饮食卫生:严格保证孩子食物的清洁,餐具要经常消毒。避免孩子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例如,不吃未经彻底清洗的水果,不喝生水。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导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③增强体质:适当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比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户外运动,如散步、踢球等。
2025-10 21
失眠患者的健康宣教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晓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失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1.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 2.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3.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h)。 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放松疗法。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的组合。 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以及一些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其中 BZRAs又分为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 老年人失眠的护理策略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睡眠障碍的病人首先要治疗原发病,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快减轻症状,尤其在急性加重期。可采取头高位睡眠以减轻肺部淤血症状,严格限制入水量等。利尿剂尽量在白天使用,以减少夜间排尿次数。夜间头晕发作频繁的病人必要时需要使用对症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的护理 (1)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和条件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光线适宜,减少干扰。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将病人夜间常用的物品如水杯、尿壶等放在易取得 地方。夜间尽量少做治疗,以免影响病人睡眠,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晓医护舒适的环境。 (2)心理干预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耐心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熟悉其病情,主动向病人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病房设施的使用等,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并主动向病人介绍良好的睡眠与疾病康复的关系,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和疑虑应详细给予解释和指导,要善于巧妙使用积极性语言,以达到暗示治疗效果。调动病人的支持系统,让家属了解病情的特点,多陪伴病人,支持理解病人,使之在心理上有安全归属感。 (3)指导传统的促进睡眠的方法,采取各种方法促进自然入睡: 1)睡前可饮100ml-200ml热牛奶。 2)温水泡脚,用40℃左右温水泡脚至皮肤微红,并进行足部按摩,涌泉穴处稍加用力,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3)指导使用放松技术:病人端坐于床上,闭目,指导病人缓慢呼吸,有一定的深度,节律均匀约10min,通过将病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心率减慢,可缓解焦虑情绪。 4)指导其听听旋律优美的音乐或睡前看书刊等以促进睡眠。 3.使用药物治疗的护理 针对老年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可减少老年患者的焦虑、烦躁,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提供保障。 4.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对各项治疗和护理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最好集中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治疗和护理措施实施给患者睡眠质量造成的影响,使患者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5.选择对的床垫 6.适应生物钟的变化,早睡早起 在傍晚困倦时就睡,凌晨醒来时实际上已睡了七八个小时,已有了足够的睡眠时间,就不用再为睡眠时间太少而发愁。 7.调节生物钟的变化 使睡眠的生物钟状态尽量与自然周期同步由于太阳光是影响人体生物钟的重要因素,所以,调节生物钟应设法从改变光线的亮度入手。老年人每天应尽量在户外度过黄昏时光,在太阳还未下山时就去户外散步、培植花草等,使身体能感受到阳光而推迟困倦的感觉;而清晨则应避免光线的刺激,清晨外出散步应戴太阳镜,因为光线主要是靠眼睛来感受的。从而使老人的生物钟与自然周期尽可能地同步,使睡眠与夜晚同行。 8.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也可以促使大脑内生成一种令人镇静和舒适的物质即内啡肽。运动可以使失眠患者加快入睡,并增加深睡眠的时间。这里要晓注意的是运动也不能过于疲劳。对于退休老年人来说,每天下午快步走30分钟到60分钟,加上睡前泡澡或洗脚也可以帮助入眠。 9.食疗法,好“觉”可以吃出来 养生学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之大患”,并指出老人少寐,多属虚证晓故应以食物清补为宜。这里介绍几种食疗方法,可助老人提高睡眠质量。小米具有健胃、和脾、安眠之功效,研究发现,小米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可使人产生困倦感,将小米熬成粥,临睡前食用,可使人安然入睡;蜂蜜对失眠者疗效显著,每晚睡前取蜂蜜50克,用温开水冲一杯饮用即可;牛奶是理想的滋补品,临睡前喝一杯,可催人入睡,对中老年人尤其适合。 10.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合理饮食,晚饭不过饱,睡前两小时不进食、不吸烟、不喝浓茶;卧室应安静、室温适宜,尽量减少声、光的刺激;避免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025-10 21
健康生活,合理用药 为了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医护人员在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提高居民安全用药意识,同时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合理用药能力,我们要合理用药。 一、首先什么是合理用药呢? 在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适时、简便经济的使用药物。 晓医护 二、合理用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 用药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 大多数患者认为打针比吃药效果好,从药物起作用的速度来看,打针确实比口服药物见效快,但不是所有的疾病治疗都是这样,比如一些消化道疾病,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胃肠道局部药物高,治疗效果反而会更好。 关于针剂药物能不能口服的问题,答案当然是:不能。为什么呢?患者可能觉得反正药都是到我身体里了呀? 1.药物之所以制作成针剂,是因为某些药物在消化道内不稳定,容易被破坏失效或者吸收不好而影响治疗效果; 2.有些针剂的溶媒不是注射用水,而是乙醇、甘油、丙二醇、聚乙二醇或者其他化学溶剂,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不能口服; 3.有些药物口服与注射给药的作用完全不同,所以切不可互换; 4.有些针剂注射时需要做皮试,如随意口服可能会引起致命的过敏性休克。 所以,为了确保药物疗效和治疗效果,我们一定要遵照医嘱合理用药,切不可随意将针剂药物改成口服使用。 三、用药的常见六大误区您知道么? 1.时间错位:大多数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而忽视夜间。根据药理,有些药往往在就餐时或睡前服用效果更好; 2.药量过大: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若超量可引起中毒,适得其反; 3.药量偏小: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反而效果较差,反而贻误病情; 4.时断时续:药物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它在血液中恒定的浓度。如不按时服药,达不到有效浓度,就无法控制疾病发展; 5.疗程不足: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可能引发慢性感染: 6.突然停药:许多慢性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稳固疗效,如突然停药会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 安全用药要知道,科学知识要记牢,合理用药疗效好,安全第一最重要!
2025-10 21
流感病毒知多少:以日本流感疫情为例谈流感的防控 近期,关于“日本流感病毒肆虐”的消息引发关注。流感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每年都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不同程度的传播。今天,我们就以科学的视角,来聊聊流感病毒的那些事。 一、流感病毒的“真面目”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性强,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是引发全球大流行的主要毒株(如H1N1、H3N2等);乙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类,变异相对温和,常引起局部流行;丙型流感病毒症状较轻,丁型流感病毒主要感染动物,对人类影响较小。 流感病毒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抗原易变性,它会通过“抗原漂移”(小幅度变异)和“抗原转变”(大幅度变异,可能引发大流行)不断改变自身结构,这也是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更新的重要原因。 二、流感的传播与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门把手、手机)后再接触口鼻而感染。 - 典型症状:突然发热(可达39℃以上)、头痛、肌肉酸痛、乏力、咳嗽、咽痛、流涕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呕吐、腹泻(儿童多见)。与普通感冒相比,流感症状更重、起病更急,且容易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重症。 三、日本流感疫情的启示 从日本流感疫情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防控思路: 1.疫苗接种是关键: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每年流感季来临前(通常是9-10月),高风险人群(老人、儿童、医务人员等)及时接种。 2.日常防护不松懈: -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冲洗至少20秒; - 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飞沫传播; - 保持室内通风,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必要时佩戴口罩; - 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自身免疫力。 3.早发现、早治疗:若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尽早用药可有效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四、科学看待疫情,避免恐慌 面对流感疫情,我们既要重视,也不必过度恐慌。流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疾病,只要掌握科学的防控知识,就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要警惕不实信息和谣言,以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为准,避免因恐慌而采取不科学的防护行为。 流感防控,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保卫战”。让我们以科学为武器,做好日常防护,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2025-10 17
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记录神经外科“关怀焦点交班”实录 清晨八点,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忙碌而有序的晨会交班。在听完各位患者夜间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后,夜班护士小陈并没有放下交班本,她向前一步,轻声说道: “下面,我想进行今天的‘关怀焦点交班’。” 所有人的目光温和地聚焦在她身上。这不是一项关于指标的汇报,而是一份关于“人”的托付。 夜班的发现:他不言不语,却心事重重 小陈要介绍的,是15床的李爷爷。李爷爷因脑膜瘤术后正在恢复,生命体征平稳,但小陈在夜班巡房时发现,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着窗外,或者长时间地盯着手机,那是他和孙子孙女的合影。与他沟通时,他大多只是点头或摇头,很少说话。 “他的康复治疗很配合,但我觉得,他的‘心’还没有住进医院。”小陈分享着她的观察,“我凌晨帮他拉被子的时候,他轻轻问了一句,”下周,能不能去参加孙子的生日宴?” 这句话,触动了小陈。她意识到,李爷爷沉默的背后,藏着的不是疾病的痛苦,而是对家人、对外面世界深深的思念和一份可能无法兑现承诺的失落。 晨会的传递:将“心事”列入“医事” 在晨会上,小陈将这份观察娓娓道来: “他是谁?”——他是惦记着孙子生日的李爷爷。 “他怕什么?”——他怕被疾病困在这里,错过家人重要的时刻。 “我们能做什么?”——“建议今天白班的同事,在护理时可以和他聊聊他的孙子孙女,给他看看家人的新消息。查房时,医生可以明确告诉他目前恢复得很好,鼓励他为了早日团聚的目标努力。” 短短两分钟,李爷爷的形象在白班团队心中不再只是一个“15床术后患者”,而是一位牵挂家人的长辈。主管医生王医生和责任护士小张默默记下了这份“关怀嘱托”。 白班的回应:一句问候,打开心门 晨间护理时,责任护士小张来到李爷爷床边,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自然地笑着说:“李爷爷,早上好呀!听夜班同事说,您孙子快过生日啦?小家伙一定特别可爱吧?” 一直沉默的李爷爷,眼睛里突然有了一丝神采。他微微侧过头,看向小张。 小张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整理着床单位。过了一会儿,李爷爷竟主动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嗯,下周六。他喜欢奥特曼……”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对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随后的医生查房,王医生在检查完伤口后,也特意拍了拍李爷爷的肩膀,肯定地说:“老爷子,精神不错!恢复得比预期还好,好好配合,争取早点回家给孙子过生日,到时候可要分享蛋糕照片给我们看看啊!” 李爷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嘴角泛起了一丝多日未见的、浅浅的笑意。 后记:关怀,是看见“病”后面的人 我们深知,在神经外科,精湛的医术是战胜疾病的利刃。但我们同样相信,发自内心的关怀,是照亮康复之路的温暖烛光。 “关怀焦点交班”制度,就是这样一束光。它不占用太多时间,却让医护团队在关注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之外,更能读懂患者眼神里的期盼。它让夜班的细心发现,成为白班的温暖接力。 在这里,我们治疗的不只是大脑和神经,还有一颗颗因疾病而变得不安的心。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立刻痊愈,但我们希望,能让他们在康复的路上,始终感觉被理解、被关心、被温暖地陪伴着。 因为,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病”,更是“人”。
123456...123124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