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晓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失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类,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1.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min)
2.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
3.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h)。
失眠的干预方式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治疗和放松疗法。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睡眠限制、刺激控制)的组合。
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以及一些具有催眠效应的抗抑郁药。其中 BZRAs又分为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和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
老年人失眠的护理策略
1.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于睡眠障碍的病人首先要治疗原发病,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尽快减轻症状,尤其在急性加重期。可采取头高位睡眠以减轻肺部淤血症状,严格限制入水量等。利尿剂尽量在白天使用,以减少夜间排尿次数。夜间头晕发作频繁的病人必要时需要使用对症药物治疗。
2.非药物治疗的护理
(1)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和条件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新鲜,温湿度、光线适宜,减少干扰。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将病人夜间常用的物品如水杯、尿壶等放在易取得
地方。夜间尽量少做治疗,以免影响病人睡眠,为病人创造一个安静晓医护舒适的环境。
(2)心理干预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耐心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熟悉其病情,主动向病人介绍医院的环境、规章制度、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病房设施的使用等,以消除病人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并主动向病人介绍良好的睡眠与疾病康复的关系,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和疑虑应详细给予解释和指导,要善于巧妙使用积极性语言,以达到暗示治疗效果。调动病人的支持系统,让家属了解病情的特点,多陪伴病人,支持理解病人,使之在心理上有安全归属感。
(3)指导传统的促进睡眠的方法,采取各种方法促进自然入睡:
1)睡前可饮100ml-200ml热牛奶。
2)温水泡脚,用40℃左右温水泡脚至皮肤微红,并进行足部按摩,涌泉穴处稍加用力,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
3)指导使用放松技术:病人端坐于床上,闭目,指导病人缓慢呼吸,有一定的深度,节律均匀约10min,通过将病人的注意力转移到呼吸动作,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心率减慢,可缓解焦虑情绪。
4)指导其听听旋律优美的音乐或睡前看书刊等以促进睡眠。
3.使用药物治疗的护理
针对老年患者的病情,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药物,可减少老年患者的焦虑、烦躁,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为患者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提供保障。
4.合理安排治疗时间
对各项治疗和护理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最好集中进行,最大限度的减少因治疗和护理措施实施给患者睡眠质量造成的影响,使患者可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5.选择对的床垫
6.适应生物钟的变化,早睡早起
在傍晚困倦时就睡,凌晨醒来时实际上已睡了七八个小时,已有了足够的睡眠时间,就不用再为睡眠时间太少而发愁。
7.调节生物钟的变化
使睡眠的生物钟状态尽量与自然周期同步由于太阳光是影响人体生物钟的重要因素,所以,调节生物钟应设法从改变光线的亮度入手。老年人每天应尽量在户外度过黄昏时光,在太阳还未下山时就去户外散步、培植花草等,使身体能感受到阳光而推迟困倦的感觉;而清晨则应避免光线的刺激,清晨外出散步应戴太阳镜,因为光线主要是靠眼睛来感受的。从而使老人的生物钟与自然周期尽可能地同步,使睡眠与夜晚同行。
8.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也可以促使大脑内生成一种令人镇静和舒适的物质即内啡肽。运动可以使失眠患者加快入睡,并增加深睡眠的时间。这里要晓注意的是运动也不能过于疲劳。对于退休老年人来说,每天下午快步走30分钟到60分钟,加上睡前泡澡或洗脚也可以帮助入眠。
9.食疗法,好“觉”可以吃出来
养生学家认为“少寐乃老年人之大患”,并指出老人少寐,多属虚证晓故应以食物清补为宜。这里介绍几种食疗方法,可助老人提高睡眠质量。小米具有健胃、和脾、安眠之功效,研究发现,小米中含有丰富的谷氨酸,可使人产生困倦感,将小米熬成粥,临睡前食用,可使人安然入睡;蜂蜜对失眠者疗效显著,每晚睡前取蜂蜜50克,用温开水冲一杯饮用即可;牛奶是理想的滋补品,临睡前喝一杯,可催人入睡,对中老年人尤其适合。
10.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合理饮食,晚饭不过饱,睡前两小时不进食、不吸烟、不喝浓茶;卧室应安静、室温适宜,尽量减少声、光的刺激;避免刺激,保持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