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像往常一样,开始了忙碌而有序的晨会交班。在听完各位患者夜间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后,夜班护士小陈并没有放下交班本,她向前一步,轻声说道:
“下面,我想进行今天的‘关怀焦点交班’。”
所有人的目光温和地聚焦在她身上。这不是一项关于指标的汇报,而是一份关于“人”的托付。
夜班的发现:他不言不语,却心事重重
小陈要介绍的,是15床的李爷爷。李爷爷因脑膜瘤术后正在恢复,生命体征平稳,但小陈在夜班巡房时发现,他总是一个人静静地看着窗外,或者长时间地盯着手机,那是他和孙子孙女的合影。与他沟通时,他大多只是点头或摇头,很少说话。
“他的康复治疗很配合,但我觉得,他的‘心’还没有住进医院。”小陈分享着她的观察,“我凌晨帮他拉被子的时候,他轻轻问了一句,”下周,能不能去参加孙子的生日宴?”
这句话,触动了小陈。她意识到,李爷爷沉默的背后,藏着的不是疾病的痛苦,而是对家人、对外面世界深深的思念和一份可能无法兑现承诺的失落。
晨会的传递:将“心事”列入“医事”
在晨会上,小陈将这份观察娓娓道来:
“他是谁?”——他是惦记着孙子生日的李爷爷。
“他怕什么?”——他怕被疾病困在这里,错过家人重要的时刻。
“我们能做什么?”——“建议今天白班的同事,在护理时可以和他聊聊他的孙子孙女,给他看看家人的新消息。查房时,医生可以明确告诉他目前恢复得很好,鼓励他为了早日团聚的目标努力。”
短短两分钟,李爷爷的形象在白班团队心中不再只是一个“15床术后患者”,而是一位牵挂家人的长辈。主管医生王医生和责任护士小张默默记下了这份“关怀嘱托”。
白班的回应:一句问候,打开心门
晨间护理时,责任护士小张来到李爷爷床边,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自然地笑着说:“李爷爷,早上好呀!听夜班同事说,您孙子快过生日啦?小家伙一定特别可爱吧?”
一直沉默的李爷爷,眼睛里突然有了一丝神采。他微微侧过头,看向小张。
小张没有催促,只是耐心地整理着床单位。过了一会儿,李爷爷竟主动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嗯,下周六。他喜欢奥特曼……”
就这么一句简单的对话,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紧闭的门。随后的医生查房,王医生在检查完伤口后,也特意拍了拍李爷爷的肩膀,肯定地说:“老爷子,精神不错!恢复得比预期还好,好好配合,争取早点回家给孙子过生日,到时候可要分享蛋糕照片给我们看看啊!”
李爷爷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用力地点了点头,嘴角泛起了一丝多日未见的、浅浅的笑意。
后记:关怀,是看见“病”后面的人
我们深知,在神经外科,精湛的医术是战胜疾病的利刃。但我们同样相信,发自内心的关怀,是照亮康复之路的温暖烛光。
“关怀焦点交班”制度,就是这样一束光。它不占用太多时间,却让医护团队在关注监护仪上跳动的数字之外,更能读懂患者眼神里的期盼。它让夜班的细心发现,成为白班的温暖接力。
在这里,我们治疗的不只是大脑和神经,还有一颗颗因疾病而变得不安的心。我们或许无法保证每一位患者都能立刻痊愈,但我们希望,能让他们在康复的路上,始终感觉被理解、被关心、被温暖地陪伴着。
因为,我们看见的,不仅是“病”,更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