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娟 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 1982年12月我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今年38岁,是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一名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在ICU工作将近十五年,把最美的青春年华奉给了我的事业。 个人简介 2006年我毕业于湖北省咸宁学院临床医学系,取得临床医学学士学位。毕业至今,我一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工作。为人正直、诚恳,与同事相处真诚、热心、对待病人耐心、细心、工作勤劳、严谨务实。这十几年来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赞誉、患者的认可及家属的好评。 个人经历 医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行业,技术靠勤奋才能精湛。在临床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学习,刻苦专研专业技术。工作细致全面,竭尽全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患者。工作之余还经常参加省内外举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新技术学习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我于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前往四川省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学成后在重症营养、血液净化治疗方面有了一定的专科临床经验。并且多次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 ICU医生 大家常常说,医生分两种,一种是医生,另一种是ICU医生。ICU医生可是不好当。收的都是最危重的患者,而要能掌握的操作也是最多。CVC(中心静脉穿刺)、气管插管是ICU医生的基本功,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些技能,加班加点抢着做是常态。随着医学的发展,重症超声的应用也越来越被重视,临床重症超声被誉为是“重症人”的眼睛。于是2019年5月再次前往武汉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学习重症超声技术。结业回科室后,也始终坚持每日超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了解患者有无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急需处理的临床问题。让每一个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同时也让自己的超声技术更加熟练。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在我看来,患者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治疗,他们也需要关爱,需要鼓励。我曾遇到过一位65岁的老人,基础疾病复杂,合并重症感染,严重的脓毒血症。我刚接手这个病人时,病人精神状态很差,每天查房后我都会抽时间跟老人聊会儿天,告诉她病情在逐渐好转以及家人对她的关心;家人探视时,会耐心的解释她的病情,与患者、家属一起沟通。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努力,这位老人病情好转,转到了普通病房。转出去的那天,老人和家人脸上都写满了开心。看着患者家属送我的锦旗,我觉得这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肯定。 抗疫经历 在今年新冠疫情抗疫期间,始终谨记自己是一名ICU主治医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我就是一名战士。2月7号接到医院征召,我毫不犹豫的前往一线,参加我院首例ECMO病人的抢救工作。关于ECMO,我们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这让我感到压力山大。我立即向上级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希望能够借鉴他们的经验,并再次学习ECMO相关理论知识,在头脑里构建“模型”,思索可能遇到的突发状况,各种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希望能做到最好,为病人赢得一线生机。危重型患者,往往生命体征不稳定,存在多器官功能受损,切病情变化极快,作为一名ICU医生,需要时刻关注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并调整治疗。每次在病房里忙完,最少都是5、6个小时,什么护目镜起雾视野不清,什么全身汗湿透了……都是常态。哪怕从病房出来后,我精神也是高度紧绷的,时刻与病房里的医生保持联系,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随时进入病房的准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第一轮危重隔离病区结束后,本在医学观察期的我,在听说一线紧缺ICU医生时,毅然决定放弃原计划14天的观察期,提前返岗,再次进入危重隔离病区。疫情期间,2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没有陪伴孩子,对孩子和家人我深感歉疚。但想着病人们病情越来月稳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甚至看着3名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时,我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无论多苦多累,我都将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不断完善自己,尽我所能的为每一位患者服务,努力做一名更加优秀的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