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五一”假期最后一天,市中心医院儿童保健康复门诊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科学认识ADHD,共筑健康成长路”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科普讲座,旨在普及ADHD的规范诊疗知识,破除认知误区,并为家庭行为干预提供实用指导。
一、正确认识ADHD:从“误解”到“科学理解”
讲座伊始,艾老师通过“一个A女孩的成长历程”的小视频,让家长们对ADHD有更多认识与思考。接下来通过数据指出,我国ADHD患儿约2300万,但就诊率不足10%,且确诊后仅不足三分之一接受规范治疗。许多家长误将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归咎于“懒惰”或“性格问题”,甚至因“病耻感”延误干预时机。
什么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力缺陷:患儿无法过滤无关刺激,表现为丢三落四、作业拖拉、听讲走神。
——多动与冲动: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度、打断他人谈话、情绪波动大,甚至引发社交冲突。
——认知与情绪障碍:约20%-30%患儿伴有焦虑或抑郁,部分存在学习困难与品行问题。
艾老师强调,ADHD并非“顽皮”,而是大脑前额叶功能发育异常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需以医学视角理性看待。
二、规范治疗:药物与非药物协同发力
针对家长关心的治疗问题,艾老师系统介绍了ADHD的干预策略:
1.药物治疗:
中枢兴奋剂:如哌甲酯(利他林)可有效改善60%-80%患儿的核心症状,但需严格遵循医嘱,监测副作用。
用药原则:6岁以上患儿推荐药物联合行为治疗,46岁则以非药物干预为主。
2.非药物治疗:
行为治疗:通过开展家长课堂,指导家长们在家如何实行家庭管理,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等等。
物理治疗:重点介绍了医院脑电生物反馈技术提升患儿注意力与计划能力的相关知识。
家校医协同:建立教师、家长与医生的沟通机制,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
三、家长行为干预:从“焦虑管教”到“科学引导”
讲座重点为家长提供了实操性建议,强调家庭环境与教育方式的关键作用:
1. 情绪管理与亲子关系:
自我调节:家长需先管理自身情绪,避免因压力迁怒孩子,通过“高质量亲子时间”重建信任。
一致性沟通:全家统一教育标准,避免规则随意变动,增强孩子对指令的信任感。
2. 结构化生活管理:
任务规划:制定可视化任务清单,将时间拆分为小目标,完成后给予奖励。
环境优化:减少学习干扰,避免太多太花哨文具用品,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
3. 正向激励与行为强化:
善用表扬:及时肯定微小进步,避免过度批评。例如,将“写字漂亮”调整为“不写出框”以降低挫败感。
家校联动:与教师共享有效干预经验,共同制定行为契约等。
四、现场互动: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全社会支持是关键
活动接近尾声,几位ADHD患儿的家长纷纷提出了问题与困惑,艾柳针对家长的问题一一解答并给出详细建议和注意方法,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伤害,家长对孩子的理解与接纳远远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父母的爱才是最好的良药。
艾老师呼吁,ADHD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更需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营造包容环境。通过科学认知与系统干预,“多动”孩子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希望医院未来能联合教育部门推进“医教融合”,如进校筛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助力患儿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