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的肿瘤科病房之外,有一束温暖的光,正悄然照进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家中。这束光,是南丁格尔精神的现代延续,是白衣天使们用专业与爱心点燃的希望之火。它不再局限于医院的围墙,而是主动延伸,走进患者的生活空间,将康复的希望和专业的指导,直接送到患者的心坎上。
走出医院,温暖延伸
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而言,手术的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回到熟悉却可能充满无助感的家中,如何科学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恢复肢体功能?如何预防淋巴水肿?这些问题,常常成为患者和家属心头的重担。秉承着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和“预防为主”的护理理念,我们肿瘤科的护理团队,将服务的触角主动延伸至患者家中。
一次充满温度的“家访”
上周三,肿瘤Ⅳ护士涂雨和她的搭档李潘怡,带着精心准备的宣教资料、康复指导手册和一个装着训练用弹力带的小包,敲开了陈阿姨的家门。陈阿姨是一位乳腺癌术后化疗出院的患者,虽然手术顺利,但面对手臂活动受限和未来的康复之路,她显得焦虑而迷茫。
细致关怀,从“心”开始
一进门,涂雨和李潘怡没有急于开始“教学”,而是先亲切地握着陈阿姨的手,询问她回家后的感受:“陈阿姨,这两天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吗?晚上睡得好吗?” 暖心的问候瞬间拉近了距离。她们仔细查看了陈阿姨的伤口敷料情况,观察了患侧手臂的肿胀程度和皮肤颜色,评估了她的情绪状态。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诚的关怀,正是南丁格尔强调的“对病人身心整体照护”的生动体现。
专业指导,赋能康复
1. 营养护航:
涂雨拿出图文并茂的饮食指导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术后营养需求:“阿姨,咱们现在恢复期,蛋白质就像房子的砖头,得多吃点鱼、虾、瘦肉、鸡蛋、豆制品,帮助伤口长好。蔬菜水果里的维生素是‘小帮手’,能增强抵抗力。油盐要清淡点,像腌菜、咸鱼这些暂时先放一放,每天盐控制在5-8克就好。喝够水也很重要,但像浓茶、咖啡这些刺激性的饮料咱们先缓缓。” 她们还结合陈阿姨家的饮食习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推荐了几款适合的汤品和菜品。
2. 康复锻炼:手把手教学
核心环节是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操的教学。涂雨打开手机,播放了科室自制的乳腺癌术后预防淋巴水肿康复操视频作为参考,但重点在于现场演示和指导。
动作分解,精准到位:一左一右,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演示并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阿姨,咱们先做‘爬墙运动’:面对墙站好,患侧手指‘走’上墙,慢慢向上‘爬’,到感觉有点紧但不疼的位置停住,保持5-10秒,再慢慢‘走’下来。来,您跟着我一起试试,我扶着您的手臂……” 她们特别注意动作的幅度、速度和患者感受,强调“循序渐进,避免疼痛”。
关键预防:淋巴水肿教育:在指导“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患肢自然下垂画圈)时,李梅特别强调了淋巴水肿的预防:“阿姨,这个动作很好,但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咱们手术这边的手臂。提重物、量血压、打针输液都尽量用另一只手。避免戴太紧的手表或首饰。看到皮肤发红、发热、变硬或者感觉手臂胀,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或者医生。” 她们还现场指导了简单的自我淋巴引流按摩手法。
个性化调整:涂雨和李潘怡发现陈阿姨因担心伤口而不敢充分外展手臂时,她们没有生硬要求,而是调整了动作角度,并安慰道:“阿姨别急,咱们今天能做到这个程度就很好,每天进步一点点。重要的是坚持,安全第一。” 她们为陈阿姨制定了适合她当前恢复阶段的个性化锻炼计划表,明确了每天练习的次数和时长。
“你们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
一个多小时的家访,从饮食到康复,从身体到心理,两位护士的专业、耐心和温暖深深打动了陈阿姨和她的家人。“涂护士、李护士,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医院里忙还专门跑到家里来教我。之前我自己都不敢动,也不知道怎么吃好。你们这么一教一示范,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也有信心了!你们真是我的‘及时雨’啊!” 陈阿姨拉着我的手,眼角泛着泪光,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笑容。临别时,她们留下了详细的联系方式和复诊提醒,并约定了下一次随访或电话回访的时间。
南丁格尔精神在新时代的闪耀
涂雨和李潘怡的这次家访,正是千千万万肿瘤科护士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缩影。她们不再仅仅是病房里的守护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康复路上的引路人。她们主动走出医院,将专业的护理知识、温暖的关怀和康复的希望,直接送达患者家中,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最后一公里”的康复难题。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光芒,穿越时空,在今天肿瘤科护士深入社区、走进家门的脚步中,在她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中,在患者重燃希望的眼神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温暖的传承与发扬。这束光,照亮了乳腺癌患者回家的路,也照亮了她们走向康复、拥抱新生活的未来。
我们承诺,将继续提灯前行,让南丁格尔的仁爱之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