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带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与一丝敬畏,我从熟悉的泌尿外科,步入了医院里最富挑战的领域——神经外科。初见李云霞护士长时,她递给我三样礼物:一支精致的瞳孔笔、一张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卡,以及一枚科室统一的头花。这简单的仪式,却让我瞬间感受到了神外这个集体的专业、严谨与温暖。这支笔,将用以窥探生命的意识之窗;这张卡,是评估神经功能的标尺;而这枚头花,则象征着从此成为这支“生命中枢守望者”队伍中的一员。
在神经外科,时间是以病情的演变和手术的紧急程度来计算的。这里不看今天是几号,也不看今天是星期几,因为生命救援的警报随时会拉响。我深刻体会到,每一个班次都可能有急诊患者入院,每一个时间段都可能有急诊手术。正是在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历练中,我目睹了神外团队令人叹服的专业素养——从医生果断精准的决策,到护士老师们行云流水般的接诊、评估、准备,各个环节的配合高效运转,为患者在生死线上抢下最宝贵的时间。这种时刻待命的“神外节奏”,锤炼了我前所未有的应急与协作能力。
握紧瞳孔笔,我为期两个月的轮训生涯正式开始。面对全新的领域,我曾深感“本领恐慌”。幸而,神外的各位老师从未将我视为“外人”。
我从学习最基础的神经观察开始,瞳孔的光反射、大小、形态,成了我眼中新的“生命密码”;意识状态的评估,从模糊到清晰,每一次判断都重若千钧。这种对生命体征近乎“吹毛求疵”的严密监测,让我深刻体会到,在神经外科,护理工作的“预见性”远比“应对性”更为重要。
工作中,在当我对高流量的参数调试感到困惑时,陈珍老师放下手头的工作,为我一遍遍讲解;当我面对患者头上的引流装置,对液体的观察记录把握不准时,是带教老师喻珍子带着我一次次床边查看;甚至在协助办理出院,面对复杂的费用清单时,吴星星,谈红丽老师也耐心教我如何核对。这一点一滴的帮扶,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我这个“新手”前行的路。
神经外科病房,是医疗技术与人性光辉交织最紧密的地方。在这里,我见证了医学创造的奇迹:一位失语的患者,在精心的治疗和我们的鼓励下,从最初只能发出模糊的单音,到出院时竟能清晰地吐出短句。当他费力地说出“谢谢”时,那份感动让我们热泪盈眶,也让我真切体会到神经外科医疗技术与护理深度所能抵达的彼岸。
然而,这里也有需要坚忍面对的漫长坚守。对于因疾病而“躁动”的患者,我们施以专业的约束,这束缚背后是最大的保护与关爱;我们更要安抚一旁心力交瘁、满眼担忧的家属,他们的疲惫同样需要被看见、被抚慰。更有那“睁眼昏迷”的患者,家属日复一日守在床边,一声声呼唤,一次次按摩,那眼中几乎凝成实质的期盼,沉重得让人心疼。这些瞬间,都让我深刻理解,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个患者,更是一个家庭的整个世界,以及那份名为“希望”的、人间最珍贵的东西。
时光匆匆,2个月的轮训已顺利结束。那支瞳孔笔、评分卡和头花已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珍贵的印记与尺规。回首在神经外科的日夜,我带走的不只是技能的提升,更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与对生命更深切的敬畏。感谢医院的安排,感谢科室汤护士长工作中的关怀,感谢李护士长的暖心引领,更感谢神外全体老师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我将把这份在生命“中枢”汲取的严谨、坚韧与悲悯,内化为永恒的职业底色,带回我深爱的护理岗位,继续守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