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05 27
筑牢安全防线,把好节前“安全关” 为进一步排查安全隐患,强化安全责任,确保病区工作运行,营造安全、和谐的医疗环境。5月24日下午骨二科(脊柱病区)开展了全方位的安全大排查,以确保节假日期间科室的安全。 安全大排查全员参加,以仪器设备、药品、耗材、风险患者、高危环节、病区硬件、消防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排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责令立整立改,针对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形成问题清单,及时追踪整改。 医疗安全无小事,防患未然是关键,骨二科(脊柱病区)将不断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兜牢安全底线红线,竭力将安全隐患排查在明处、消在萌芽,保障科室工作安全有序开展,努力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就医环境。
2025-05 22
多学科联合演练筑起生命防线——孝感市中心医院成功开展复合性创伤应急救治实战演练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孝感市中心医院于5月21日组织开展了一场以"脾破裂合并骨盆骨折及下肢开放性创伤"为背景的多学科联合应急救治演练。本次演练由护理部牵头,麻醉科(手术室)为主导联合院前急救、急诊科、普外科、骨科等核心科室,在医务部、护理部全程督导下进行,创新构建了"院前急救-院内评估-快速转运-精准手术"的全链条救治体系。 一、院前急救:生命接力争分夺秒 "120"指挥中心接警后,急救团队邹雪护士长迅速启动"黄金一小时"救治响应。救护车搭载着智能心电监护系统、便携式超声设备等先进装备,20分钟内抵达事故现场。面对腹腔大出血、骨盆不稳定及活动性出血等多重危机,急救小组立即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骨盆固定及止血带应用,通过5G传输系统将患者生命体征实时回传医院指挥中心。现场医护人员同步启动接诊就诊诊疗程序,实现"上车即入院"的无缝衔接。 二、院内评估:多科协作精准诊断 患者送达急诊科后,"创伤救治快速反应团队"立即启动"五分钟评估"程序。急诊科医师何鹏主导急诊科护士长李萍、急诊科护士寇菲协作进行CRASH PLAN体格检查。在护理部督导下,护理团队同步完成血标本采集、备血输血准备及创伤评分系统录入。凭借MDT模式优势,普外科黄瞳医生、骨科聂涛医生通过院内会诊系统实时指导,确诊为脾破裂(Ⅲ级)、骨盆C型骨折伴动脉损伤、下肢胫腓骨骨折合并约10cm开放性伤口。整个评估过程严格遵循《创伤高级生命支持指南》标准流程,实现诊断准确率与效率双提升。 三、紧急转运:全链条安全保障 针对危重患者转运风险,制定"双人核对-生命支持维持-动态监测"三重保障机制。转运团队由急诊医师和急诊科护士及会诊医生共同组成,配备移动监护仪及急救药品箱。在移动CT检查过程中,团队采用"暂停-评估-再转运"策略,确保检查安全。与此同时,手术室已完成充分准备,包括自体血回输设备预充、特殊器械装配及多学科术前讨论,实现转运与手术的无缝对接。 四、手术救治:多学科精准施治 麻醉科(手术室)团队麻醉医生毛毅、巡回护士陆颖、洗手护士钟小苇、备班护士孙梦、在刘宏强主任和朱泉护士长的指导下,开启"创伤救治快速通道"分工合作,实施损伤控制性麻醉策略,通过肺保护性通气、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普外科团队行开腹探查明确诊疗后行脾切除术,骨科专家运用专业评估专科操作完成骨盆外固定架固定+下肢外伤清创缝合术为进一步诊疗提供优质条件。手术全程实施动态血气检测,通过实时凝血功能监测动态调整输血方案。术后患者转入ICU进行目标温度管理及器官功能支持,次日病情趋于稳定。 五、实战淬炼,彰显硬核担当 本次演练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演练模式,创新性融入智能监测、信息共享及远程会诊等智慧医疗元素。医务科通过电子化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实现全过程质控,护理部采用标准化评分表督导护理流程执行。演练共设置14项关键考核指标,其中急救响应时间缩短至18分钟,诊断准确率达100%,多学科协作效率提升40%,全面检验了医院创伤中心建设成效。 护理部副主任涂红梅针对此次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疏导,通过与各科负责人协商讨论后划分责任分工优化诊疗流程,对环节中出现的“难点”“痛点”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医务科副主任庞一雄在总结时强调:此次演练充分展现了我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践行了国家卫健委关于"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决策部署。我们将以演练为契机,持续优化创伤救治流程,强化智慧医疗应用,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筑更加坚实的医疗防线!
2025-05 21
PICC专科护士进修有感:精进PICC护佑生命,白衣执甲礼赞天使 在护理的长河中,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对专科护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着对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渴望,我有幸来到湖北省肿瘤医院,参加了2025年 PICC 专科护士进修培训。这段进修时光,就像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让我收获满满。 专业引领,理论奠基 培训伊始,老师为我们精心安排了系统的理论授课。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导航员,引领我们在 PICC 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老师们还分享了许多临床案例,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了PICC 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锤炼,技能提升 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在操作技能培训环节,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们每一个步骤。他们就像耐心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从物品的准备、患者的评估,到穿刺的技巧、导管的固定,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模拟操作中,老师们会在一旁仔细观察我们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此时此刻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关怀备至,温暖相伴 在我们12名学员中,像我这样从外地前来学习的学员,省肿瘤的老师们也给于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从饮食到住宿,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干净整洁的宿舍、营养丰富的饭菜,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 5.12 护士节那天,培训基地负责人严云丽护士长及PICC门诊的老师们为我们送来了鲜花和蛋糕,共同庆祝这个属于我们护士的节日。为我们拍照留念,在那一束束光彩照人的鲜花下,留下了我们最美的瞬间。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激。这份关怀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作为护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 PICC 专科护士进修培训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它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护理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我将倍加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 PICC 专科护士而不懈奋斗。
2025-05 19
“三色预警”个性化护理手环:让每一抹颜色,都成为生命的守护信号 为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血液内科护士张丹黎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创新推出《三色预警个性化护理手环》项目。通过颜色分级管理、精准化护理措施及可视化标识系统,显著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风险的知晓率,强化护理宣教效果,为患者安全筑起一道“智慧防线”。 三色分级,一目了然:让患者“看得懂”疾病风险 项目依据患者检验项目危急指标,将手环分为红、黄、蓝三色,直观传递病情风险等级: -红色手环(血红蛋白<60g/L):提示重度贫血风险,患者需低流量吸氧、活动需全程陪护及每日进行血氧监测。 - 黄色手环(血小板<20×10⁹/L):提示患者有出血倾向,护士需针对性进行防跌倒警示、口腔护理、饮食指导及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 - 蓝色手环(中性粒细胞<0.5×10⁹/L):提示患者属易感高危人群,需实施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手卫生及体温监测。 通过手环颜色,患者及家属可快速了解病情重点,医护人员也能高效识别护理优先级,真正实现“一色知风险,一环护全程”。 精准护理,宣教同行: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参与” 项目突破传统护理模式,将个性化护理与患者教育深度融合: 1. 分层宣教,因“色”施教 针对不同手环颜色,护士结合患者病情定制宣教内容。例如,黄色手环患者会重点学习预防出血技巧,蓝色手环患者掌握感染防控知识,确保宣教内容与护理措施高度匹配。 2. 动态反馈,强化认知 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床边操作示范、图文手册及互动问答,反复强化患者对疾病要点的理解,如“为什么需要延长按压时间”“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3. 家属联动,共筑安全网 通过手环标识,家属可直观参与护理监督,配合护士落实防跌倒、隔离等措施,形成“医护-患者-家属”三方协作的照护闭环。 数据赋能,持续改进:让护理更有“温度” 项目实施后,护理团队每月通过PDCA循环对比改进效果,数据显示: - 患者牙龈出血率、内脏出血率、跌倒发生率显著下降; - 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宣教知晓率从改进前的不足60%跃升至85%以上; - 医护团队协作效率提高,颜色预警机制让护患沟通更顺畅。 低成本,高价值:个性化护理的“创新样本” 项目以极低的成本实现护理质量跨越式提升: - 可视化标识系统:手环与警示贴成本低廉,却大幅降低护理差错风险; - 分层管理:精准分配护理资源,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 团队协作:颜色预警强化医护默契,推动“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 三色手环不仅是一种护理工具,更是连接护患之间的“信任纽带”。它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知晓”,让护理从“标准化”迈向“个性化”。未来,我科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用专业与温度谱写优质护理新篇章!  
2025-05 19
以爱之名,为生命守护者点亮生日星光 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都是向护理工作者致敬的日子。今年,我们以“关爱护士”为主题,聚焦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幸福感。在血液内科这个特殊战场,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希望,而张护士长也希望用更温暖的方式,守护护士们的微笑与热爱。 “护士生日假”的温情解码 血液病患者治疗周期长、护理难度高,护士们常常需要24小时待命,甚至牺牲个人时间。 血液内科推行的"生日假"制度,看似简单的日期标注,实则暗含管理智慧。科室建立个性化档案,提前调整排班,确保每位护士生日当天完全脱离工作场景,享受一天专属假期,与家人共度温馨时光,或自由安排属于自己的“充电时刻”。 “生日假不仅是休息,更是一份被看见的尊重。”张红伟护士长表示,“血液内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大、情绪消耗多,但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护士感受到被关爱,才能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患者。”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科室对护士个体价值的重视,更传递了“以心暖心”的团队文化。 以人文之光,照亮生命的双向奔赴 血液内科的护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护士们用专业守护患者的健康,用同理心抚慰患者的恐惧;而科室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她们:“你们的付出值得被珍视,你们的幸福同样重要。” 关爱护士,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感,更是日常的细水长流。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关怀机制,让每一位护士都能在岗位上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因为,唯有被爱浸润的心灵,才能绽放出最坚韧的力量,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 当生日假成为“护理处方” 在血液科这个与病魔争夺生命的战场,护士们常自嘲是“见过最多生日蜡烛却吹不灭自己那支”的人。数据显示:82%的护士连续三年生日当天在岗,91%的护士因工作错过家人庆生。今年护士节,血液内科打破常规,将“生日假”制度纳入人文关怀体系,智能排班系统提前锁定护士生日。 生日假不仅是假期,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心灵复苏工程,让每个生日都不被值班表湮没,让每次守护都生长出双向温暖,让每颗护理初心永远鲜活跳动。 这项制度颠覆了传统护理管理中"牺牲奉献"的叙事逻辑。当护士感受到被看见、被珍视,这种正向能量自然流向患者。
2025-05 19
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推动湖北省风湿病学科发展,加强区域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青年医师专业能力提升,近日,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内科楼11楼风湿免疫病区会议室举行。来自孝感市中心医院对风湿病领域感兴趣的专家、中青年骨干围绕纤维化ILD的早期识别与管理,风湿病诊疗新进展、临床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病区赵涛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和中青年医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医院风湿病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规划。他强调,此次院际交流活动为孝感市中心医院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与省内同行的深入交流,推动医院风湿病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杜戎教授也在致辞中指出,中青年医师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举办此次论坛旨在为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中青年医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湖北省风湿病领域人才队伍的成长,推动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学术交流环节精彩纷呈。他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分别围绕纤维化ILD的早期识别与管理,风湿病诊疗新进展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型治疗策略、痛风的规范化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详实的病例分析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让与会中青年医师受益匪浅。 在中青年医师风采展示与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病区的成传芳、刘晨主治医师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复杂病例。这些病例涵盖了多种罕见风湿病以及常规疾病的特殊表现,引起了现场专家和同行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病例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案等展开了激烈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专家们也对病例进行了细致点评,不仅指出了诊疗过程中的亮点,也提出了改进方向,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提升了中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疑难病例处理水平。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研合作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中青年医师们表示,通过与省内优秀同行的交流,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同时也结交了同行挚友,为今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次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湖北省风湿病领域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区域间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提升了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病学科在省内的影响力。相信在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的引领下,通过持续开展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病学科的中青年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学科发展水平也将实现新的跨越,最终为广大风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2025-05 19
你的“丑”,是熬夜熬出来的吗? 在医院的走廊里,灯光彻夜长明,那柔和又略带清冷的光,见证着无数个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夜。作为一名护士,我深知,这看似简单的灯光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而“丑”,这个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调侃外貌的字眼,在我们护士群体中,似乎和熬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刚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看着那些资深护士们穿梭在病房之间,动作娴熟、神情专注,我以为这就是护士最美的模样。然而,没过多久,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 记得上第一个大夜班的时候,我满心紧张又期待。夜幕降临,病房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的滴答声和偶尔传来的患者轻咳声。我强打着精神,在各个病房之间巡视,仔细记录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逝,困意却如潮水般袭来。眼皮越来越重,脑袋也开始不听使唤地往下点。我不断地掐自己的手臂,用疼痛来驱散困意,可效果甚微。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交完班后,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对着镜子一看,把自己吓了一跳:原本明亮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袋又大又黑,活像两只小熊猫;皮肤也变得暗沉无光,毛孔粗大,还冒出了几颗恼人的痘痘。那一刻,我忍不住苦笑,难道这就是熬夜的“馈赠”?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这样的大夜班越来越多。每一次熬夜后,镜子里的自己都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头发变得干枯毛糙,一抓就掉一大把;皮肤状态越来越差,色斑也悄悄爬上了脸颊;原本灵动的眼神,如今也多了几分疲惫和呆滞。身边的朋友偶尔会开玩笑地说:“你怎么越来越‘丑’啦,是不是熬夜熬的呀?”起初,我还会尴尬地笑笑,心里却有些失落。但慢慢地,我明白了,这所谓的“丑”,其实是我们护士这个职业的勋章。 我们护士的熬夜,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当夜深人静,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梦乡中时,我们却在病房里忙碌着。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每一个夜晚,我们都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一个疏忽,可能就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曾经有一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生命垂危。那一夜,我们整个护理团队都守在他的床边,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药物……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我们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逐渐平稳。那一刻,我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患者转危为安,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或许在别人眼中,熬夜后的我们不再美丽动人,甚至有些“丑”。但我知道,这份“丑”背后,是我们对患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我们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患者的健康与平安;我们用熬夜和疲惫,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所以,当有人再问我“你的‘丑’,是熬夜熬出来的吗”,我会坚定地回答:“是的,但这是我无悔的选择。因为在这看似‘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最美丽、最善良的心。”
2025-05 16
跨科指导,点亮呼吸科护理“新灯塔” 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各科室虽各有侧重,但知识的交融与经验的共享往往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近日,康复科邵护士长来到我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I病区,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误吸团标在科室应用的宝贵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如同在护理的海洋中寻得了一座明亮的“新灯塔”。 呼吸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长期卧床的患者,误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它不仅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还可能引发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而隐性误吸,更是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患者带来伤害。以往,我们虽然对误吸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小细节上,还存在不少困惑和不足。 康复科邵护士长的到来,为我们揭开了这些困惑的面纱。在指导过程中,她着重强调了做洼田饮水试验时用注射器注水的位置这一细节。以前,我们在操作时可能并没有特别在意注水的具体位置,但护士长告诉我们,正确的注水位置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误吸风险。她亲自示范,从患者的嘴角缓慢注入适量的水,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反应,并详细讲解了不同反应所代表的意义。 对于痰多的患者,护士长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痰多的患者本身就容易发生误吸,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心。除了常规的吸痰操作,还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摆放,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滋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几率。 在交流过程中,护士长还分享了许多康复科在预防误吸方面的成功经验。她鼓励我们要善于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误吸的隐患。 这次跨科的指导,让我们呼吸内科三的护士们对误吸团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我们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医嘱,更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专业去判断、用爱去关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呼吸科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