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17-10 06
卫生部举行卫生工作研讨会    8月2日至3日,卫生部举行2007年卫生工作研讨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领导及部局机关各司局长、部直属单位领导一起,共同研究当前卫生工作面临的形势,探讨卫生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卫生部部长陈竺、党组书记高强在研讨会上提出,当前卫生事业发展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期。要求卫生工作者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理清思路,探索创新,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各项卫生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陈竺在研讨会上作了《把握世界潮流,人人享有健康,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做贡献》的报告。他引用大量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数据,深刻分析、阐明健康已成为和谐世界的主要潮流,在世界发展的议程中处于中心位置,卫生体制改革已成为全球现象,各国都在进行相关改革和探索,以达到公平与效率的更好结合与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形势,要努力培养世界的眼光,分析和把握卫生事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确定卫生事业战略发展目标。他结合《联合国千年发展宣言》提出: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前列;到2020年,继续保持我国卫生保健水平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地位,同时东部城乡和中西部部分地区的城乡卫生保健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  高强提出,全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不断加大卫生投入。当前卫生事业发展形势越好,卫生工作者头脑就要越清醒,越要严格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对重点工作要努力抓出成效。他提出要在9个方面加强工作: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管理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新农合建设,扩大农民的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进一步减轻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不断完善医院管理,推进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监督责任;要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队伍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健全卫生系统的统计评价体系建设;加强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管好用好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作了题为《整体思维,系统运行,“三观”互动,科学管理》的报告。王国强提出继承和创新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提出实施中医“三名三进”工程,培养名医,创建名科,建设名院,推动中医药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实施中药“三名三保”工程,生产名药,创办名店,建设名厂,保证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与炮制质量、院内中药制剂质量。提出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大力继承和发扬民族医药文化,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研讨会上,卫生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上半年卫生工作完成情况和下半年工作重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建设情况。北京、浙江、辽宁、湖北、重庆和宁夏的卫生厅局长分别交流了本地的卫生改革经验和体会。
2017-10 06
卫生部已累计向四川灾区派出900名卫生防疫人员   卫生部5月18日发布了《地震灾区重点传染病疫情(霍乱、鼠疫、炭疽)应急处理预案》,并于当日向灾区派出卫生防疫队伍254人。截至5月19日零时,已累计向四川灾区派出900名卫生防疫人员。70万人份疫苗、45吨消杀药品和200台喷雾器、6台海事卫星电话已运抵成都。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五月十九日
2017-10 06
卫生部发布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防组(视频) 国家认监委已与卫生部共同做出停止“全国牙防组”开展口腔保健品认证活动的处理决定。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中新网4月30日电 据中国卫生部消息,卫生部日前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简称牙防组)。据介绍,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大众口腔健康促进、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基层专业人员培训,以及协助卫生部制定我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监测口腔疾病发展、建立覆盖全国的牙病防治组织体系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卫生部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同时,卫生部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
2017-10 06
深圳成立首个干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        本报讯(记者任笑一)昨日下午,深圳首个干细胞联合研究实验室正式成立。据悉,该实验室是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实验室将研究干细胞基础与应用,对于治疗白血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等病症有重要意义。  昨日下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成立深圳市首个干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应力出席签约仪式。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合作建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干细胞研究联合实验室”。据悉,该实验室成立后将致力于开展干细胞基础与应用研究,进行干细胞及相关基因工程产品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开发,培养干细胞研究的教学和技术人才,实现干细胞相关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
2017-10 06
六一儿童节来临市中心医院开展义诊咨询活动 为庆祝“六一”儿童节,5月31日,市中心医院仁济分院儿科康复中心特别举办了一场以“心系群众 服务社区”为主题的健康义诊活动。活动当天,共有200余名儿童家长来到仁济分院门口,就他们关心的儿童生长发育健康及儿童神经系统等疾病进行了咨询。    
2017-10 06
专家呼吁移植活体器官勿忘供者风险         中国近年来亲属间的活体器官移植逐步增多,但伴随产生的伦理、法律问题和健康风险不容忽视。昨、今两天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器官移植学术会议上,大会主席、中山三院院长陈规划教授呼吁:高度重视活体器官移植供者的风险,慎防活体器官移植过热。  据介绍,由于器官来源紧缺,近年来亲属间的活体器官移植逐步增多。2003年前,我国肾移植中来自亲属活体捐献的仅占1%,去年已超过10%。目前全国施行了近300例活体肝移植手术,活体肝脏供者50%是兄弟姊妹,夫妻之间占10%,父母捐给子女的占15%,子女捐给父母的占5%。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此前有个别专家在器官短缺的情况下,为引导亲属活体捐献,过度强调其好处(如强调亲属活体供肾有“术后排斥反应轻,药费开支少,并有利于长期存活”等观点),没有充分告知风险。然而,亲属活体肾移植涉及两个人的安全,特别是捐赠者的安全问题,供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尤其应受关注。  会议透露,活体器官移植有并发症及死亡的危险。活体供肝死亡风险为0.2%-1%,还有10%-30%的供者可能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切口疝、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国内经验表明,活体肝移植捐赠者完全康复平均需3个月,大多数患者在术后6个月方能恢复术前的工作和劳动。  有专家在媒体上宣称:“捐献一个肾,对本人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活体供肾死亡风险为0.03%,全世界活体捐肝者有17例术后死亡,美国有11例活体供肾者自身难保。美国有1%的活体供肾者10至20年后自己肾功能衰竭,受捐者10年后有一半人肾功能衰竭。  与会专家呼吁,尽管活体器官移植确能部分缓解移植器官紧缺的现状,但应慎之又慎,应高度重视供者的风险,确保不发生捐献者死亡的悲剧。为确保供者及受者的安全,必须遵循一些技术原则,如保留受者至少30%的肝脏体积及充分的静脉引流,移植肝与受者的体重比应大于0.8%等。
2017-10 06
“医师协会医师节”义诊在人民广场举行 6月26日是第五个“医师协会医师节”,为庆祝医师自己的节日,激励医师树立自尊、自爱、奋发向上的精神,维护医师队伍的良好形象,弘扬医德为本,营造尊医、重医、爱医的社会氛围,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市中心医院组织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耳鼻喉科、康复科、放射科等各临床科室专家及护理人员在孝感人民广场开展了“医师节送健康”义诊活动。 义诊现场,专家们为群众进行免费诊疗、医学咨询及卫生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免费为群众测量血压、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及赠送常用药品。活动当日共接诊患者和前来咨询的群众200多人次,免费发放价值近5000元药品,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300余份。  通过义诊服务来纪念医师节日,拉近了医护人员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健康的重视,此次义诊活动,弘扬了医师节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  
2017-10 06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新疾病层出不穷      中新网联合国8月23日电 世界卫生组织星期四(23日)发布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指出,近几十年来,新型疾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并且往往跨越国境向世界范围传播;因此,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以有效控制新型疾病,维护全球公共健康。  联合国网站消息,该报告指出,自1967年以来,至少有39种新的病原体被发现,包括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和SARS病毒。同时,大流感、疟疾和结核病等传统疾病不断产生变种、增加抗药性,人类卫生保健制度发展仍不完善,因此这些传统疾病继续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此外,潜在的恐怖袭击、化学品和核物质泄漏等因素也增加了人类的健康风险。  报告还提到了一些导致全球公共健康越来越容易受到疾病威胁的人为因素,大量、快速流动的人口就是其中之一。航空公司每年接待20多亿乘客,使疾病有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在国与国之间传播,由此产生的健康和经济后果从2003年“非典”的流行就可窥见一斑:当时亚太国家的经济损失高达600亿美元。  报告中提到的其它人为因素还包括:由于没有传染病爆发,产生错误的安全感,因此对卫生保健投资不足;卫生政策突然发生变化,例如,尼日利亚暂停免疫接种的决定导致了小儿麻痹症在该国重新抬头;处于冲突中的人们被迫流离失所,生活在过渡拥挤、缺乏卫生条件的环境中,加剧流行病爆发的危险;滥用抗生素,结果加剧了耐药性病毒、细菌和寄生虫变种的产生;动物养殖和食品加工方面的不当处理导致某些病毒由动物传播给人,比如“疯牛病毒”和“尼帕病毒”(Nipah Virus)。  世界卫生组织在报告中就如何加强公共健康安全向各国提出了六点关键性建议:第一,充分贯彻修订后的《国际卫生条例》;第二,加强在疾病监测、疫情警报以及应对方面的全球合作;第三,共享知识、技术和材料,包括病毒样本和其它实验样本;第四,各国加强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全球防病能力;第五,加强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第六,增加各国和全球对于培训、监测、实验、响应系统和预防宣传方面的资源投入。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加强国际合作在应对传染病爆发方面尤其重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孤立地、通过传统的边境控制来完全保护自己的国民不受疾病威胁,2005年的《世界卫生条例》正是建立在这一认识之上。《世界卫生条例》详细地规定了各国应如何评估可能造成国际影响的公共健康突发事件,并就此向世界卫生组织汇报。  自2005年的《世界卫生条例》生效以来,几乎所有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都建立了本国的《世界卫生条例》协调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能够定期收到疫情警报,与相关国家共同进行风险评估,并及时向世界各国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