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生长发育非常迅速,是生命中生长速度最快阶段。而早产儿由于过早离开了母亲子宫的保护,将比正常新生儿面临更为艰巨的挑战,甚至不能把宝宝抱在怀里爱抚,只能看着宝宝每天面对各种仪器设备的反复诊治、检查。而当宝宝出院后,宝妈宝爸依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在家的护理和哺育就要全靠家人了。下面一起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注意保暖
早产儿体温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产热能量少,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同时汗腺发育不成熟,体温易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所以,家庭护理中特别要注意保暖。室内可放置室温计,室温应保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55%-65%,更换衣物或清洗皮肤等暴露性较大的护理时,室温调节在 27-28摄氏度左右。加强局部保暖,可用母亲身体或热水袋对宝宝的下肢及局部进行保暖,使用热水袋时要防烫伤。
尽早母乳
早产儿可能会由于合并一些严重的疾病,或由于体重过轻而住院治疗。因宝宝住院与母体分离,就影响了母乳喂养的正常进行。而事实上为了保证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其母亲乳汁中所含蛋白质要比足月母亲的乳汁的含量高80%,而蛋白质为溶解状态的乳清蛋白,妈妈的乳汁里还含有帮助消化的酶,所以早产儿吃妈妈的奶,更容易摄入到易消化、 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质。因而早产儿坚持母乳喂养是非常必要的。 妈妈一定要有信心。对于吸吮能力差的早产儿,建议把母乳挤出来,用滴管或小勺喂给宝宝。滴奶时不要猛烈向咽喉部灌满,以免呛入气管。对于有吸吮能力的早产儿,可以直接尽早让宝宝吸吮母亲的乳头。喂奶时要注意正确喂奶姿势,帮助孩子含住乳头及乳晕的大部分,这样可以有效刺激泌乳反射,使宝宝能够较容易的吃到乳汁。早产儿的吸吮能力往往是不足的,每次都摄入量不会太多,因早产儿消化能力差,胃容量小,但每日所需的热量又不能少,所以给早产儿喂养的频次要勤一些,采取分次喂养的方法。如体重低于1.5千克的早产儿每隔2小时哺喂一次,一天应给早产儿喂12次左右;体重1.5千克以上的早产儿,每隔3小时喂一次。需注意的是每次喂完后,观察宝宝有无腹胀的情况,最好让宝宝侧卧位,避免吐奶时引起窒息。每次喂奶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此外,宝宝正确含接乳头的姿势是保障有效吸吮的前提,哺喂早产低体重儿最好的姿势是交叉式或环抱试。
预防感染
早产儿免疫功能不健全,皮肤柔嫩,屏障功能差,易发生感染,家庭护理中要注意环境及用物的消毒。保持环境清洁, 卧室每日自然通风2次,每次10分钟,避免对流风,注意早产儿的局部保暖;地面每日用清水或含氯消毒剂湿拖两次,家属如有感冒,避免接触早产儿。使用后的奶瓶需煮沸消毒每次30分钟。被褥每周拆洗1-2次,每日日光暴晒6小时,固定专用小毛巾,每日煮沸消毒。脐部每日用75%酒精擦拭消毒一次,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和脓性分泌物,如有及时向随访人员联系,及时处理。
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早产儿肝脏发育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易发生脏器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 家庭护理中尽早为早产儿制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叩背、变换体位时动作要轻,婴儿哭闹时不要抱起摇晃;指导家属注意观察早产儿皮肤黏膜、 呕吐物及大小便颜色有异常及时向随访人员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