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因脑梗入院的患者,其既往病史复杂,合并慢阻肺、哮喘、房颤心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且目前面临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棘手问题。虽患者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但心肺功能隐患如同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神经内科护士请求呼吸内科III护理会诊,指导患者如何肺康复及有效排痰。
考虑到患者基础疾病较多,与传统会诊不同,我们科室推行了“心肺康复医护联合会诊”模式,让心肺康复专科医生及专科护士组成了攻坚小组。走进病房,医生先细致进行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呼吸困难评估,运动能力评估,肌力握力评估宋大爷的情况:生命体征虽稳,但端坐时呼吸频率达25次/分,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咳嗽显得格外无力。“痰液排出的关键,在于打破‘无力咳痰—痰液滞留—呼吸肌疲劳’的恶性循环。”心肺康复专科医生制定了康复计划:1气道廓清技术(ACBT ,振动排痰)2呼吸肌训练 3抗阻训练 4有氧运动(主动或被动踏车)5呼吸支持(低流量氧疗)
护士首先指导张大爷调整体位:从半卧位过渡到床边坐位,后背用软枕支撑,膝盖下垫起小枕——这个看似简单的姿势,能使膈肌下降3-4厘米,增加胸腔容积,为排痰储备“物理空间”。专科医生则设计了阶梯式训练:利用矿泉水瓶进行上肢抗组训练,床上、床边脚踏车、到床边抬腿、靠墙站立,逐步增强四肢肌力。“每完成一组动作,就像给呼吸肌‘充电’。”
针对排痰难题,我们带来了“组合拳”:护士示范腹式呼吸配合有效咳嗽——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双手按压上腹部助力,在咳嗽瞬间增加腹压;指导患者使用激励式肺量计技术锻炼呼吸肌功能;雾化吸入后,教会家属从下往上、由外向内叩击背部,利用震动松动痰液;指导患者ACBT技术;在无禁忌症情况下行振动排痰。
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肺康复,绝非一次性的“速成班”,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与维护,关键在于出院后的长期坚持和科学管理。住院期间打下的基础非常宝贵,但如果不持续练习和优化,效果会逐渐“打折”。只有将康复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习惯,才能让收益最大化。我们强烈建议在出院后的关键时间点——特别是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回到我们的呼吸科慢病管理和肺康复门诊进行随访和肺康复方案动态调整。
这场会诊不仅解决了排痰难题,更让两个科室的专业力量形成合力。在脑卒中康复的漫长道路上,肺功能的改善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患者在呼吸间重获走向康复的信心与力量。这正是跨学科协作的意义——用专业的默契,为生命续航。
谌莎莎 医学硕士 孝感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申请孝感市自然基金2项、开展新技术新业务1项 熟练掌握支气管镜检查,内科胸腔镜检查,心肺运动试验等技术,擅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及肺康复治疗,擅长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肺康复,擅长肥胖合并慢性疾病减重运动处方制定
呼吸科肺康复门诊地址:医技楼四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