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06 20
聚焦儿科精神卫生 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孝感市中心医院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专题讲座 2025年是湖北省“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为深入推进儿科、心理健康及精神卫生服务工作,6月18日,孝感市中心医院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马筠教授莅临孝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新形势下儿科医师如何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工作”的专题讲座。市中心医院张海燕副院长出席并作总结发言,来自市中心医院及各县市区相关医院的50余名儿科同仁参与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马教授围绕学习障碍及其发病机制、临床儿科医师如何开展青少年精神卫生工作两大方面展开授课。她详细阐述了儿童学习障碍的定义与诊断标准,并从神经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系统剖析了其发病原因。针对临床儿科医师在青少年精神卫生工作中的实际操作,马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经验和生动案例,与现场儿科医护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互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讲座尾声,张海燕副院长对马筠教授的精彩讲解表示衷心感谢,并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的意义。她指出,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全市儿科同仁对儿童学习障碍疾病的系统性认知,更为未来的青少年精神卫生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指导。她勉励所有参会人员在工作中要躬身实践、温柔坚守、勇于创新,以专业素养和共情能力去理解每一个家庭,打破当前重躯体轻心理的现状,用爱心和责任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蓝天。
2025-06 20
甲乳外科牵头普外学组开展多学科联合培训,共促护理标准化新实践 为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同质化水平,深化多学科协作理念,6月18日由普外甲乳病区牵头普外学组,联合组织了一场聚焦最新临床护理指南与团体标准的学习活动。并邀院内多位护理专家老师进行专题授课,旨在通过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推进护理团体标准和规范在日常工作中精准落地,惠及病区患者。 聚焦精准控糖:内分泌科护士长解析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新团标 内分泌科罗莉护士长,围绕最新《糖尿病胰岛素注射团体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课程不仅详细阐释了规范化的注射部位轮换方案、正确的注射手法及并发症预防要点,更强调了标准化操作对提升血糖达标率、降低注射相关并发症(如脂肪增生、感染)风险的核心价值。为我科既往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胰岛素规范注射方面,将显著提升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减轻因操作不当带来的健康隐患。 守护大脑健康:神经内科专科护士游珍珍老师领学脑卒中护理实践指南 神经内科深耕护理工作的专科护士游珍珍老师,系统讲解了《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指南》的核心内容。课程重点覆盖了卒中急性期生命体征的精细化监测、早期康复介入的关键时机与方法,以及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通过学习,为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对脑卒中患者的早期症状的快速识别与紧急干预,抢占黄金抢救期,进一步保障高风险患者安全。 规范抗凝管理:耳鼻喉科王晶护士长详解抗凝药物皮下注射新规范 耳鼻喉科王晶护士长聚焦《抗凝药物皮下注射临床实践指南》,重点剖析了注射部位精准选择与评估、规范消毒流程、减轻注射疼痛的有效技巧(如Z-track法应用)、以及注射后科学观察与异常处理要点。新指南的推行,直接关联着降低患者皮下出血、硬结形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保障抗凝疗效的同时,显著提升患者舒适度,减轻患者痛苦体验。 此次学习活动,成功搭建了普外学组与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护理团队深度交流的平台。不同专业视角的碰撞与融合,不仅深化了护理人员对跨学科疾病综合管理要点的理解,更生动诠释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精神。通过系统学习并应用这些更新的团体标准与临床实践指南,我们将持续优化操作流程,提升专业内涵,为患者提供更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微孝护理服务。
2025-06 20
呼吸危重症病房的“双人舞”:当医护协同点亮生命微光 深夜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只有监护仪的滴答声切割着寂静。温馨的灯光下,护士长袁曼与值班医生并肩而立,目光如扫描仪般掠过每一台设备数据、每一寸患者皮肤——这并非普通的夜班查房,而是一场针对多重耐药菌管理与皮肤溃防的精密协作战役。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搏动,而医护协同查房,正是守护这缕气息的最后防线。 一、专业之深:从“单兵作战”到“战术协同”的质变 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医生聚焦治疗方案,护士专注护理操作,二者如同平行线。而协同查房则打破了这堵无形高墙:耐药菌的“围剿战”中,护士长袁曼指导护士悬挂隔离标识,严格执行“终末消毒三原则”——听诊器专人专用、床帘日更换、环境消毒3次/日。当医生调整抗生素方案时,护士同步将耐药菌药敏结果转化为隔离措施,形成感染防控闭环;皮肤护理的“毫米战场”,值班护士报告骶尾部压红范围,医生立即评估凝血功能;护士调整气垫床压力至32mmHg,医生同步优化抗凝方案。这种0.1毫米级的协作,使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在实施协同查房后显著下降。在之前的肺栓塞救治案例中,这种协作更显关键:呼吸科与血管介入科医生在患者床边共读超声影像,共商治疗方案,最终使81岁高龄患者转危为安,当治疗与护理在时空上无缝衔接,医学便从零散动作升维为生命交响乐。​​ 二、温度之暖:在仪器森林中重建人的坐标 监护仪的冷光常让人忘记:那些缠绕管路的躯体,也曾是树下乘凉、街边买菜的生命。医护协同查房重新将“人”置于医疗核心:当留置胸管的徐女士因疼痛敲击床栏,护士长袁曼立即握住她的手:“管路通畅,氧浓度98%——您看,波形多稳。”一手传递温度,一手掌控专业,将恐惧转化为可感知的安全感,让医疗有了37℃的体温。更动人的是流程设计中的人文巧思:翻身时永远放在患者掌心的呼叫铃,成为失语者最后的发声渠道;针对焦虑患者实施的“5分钟深度沟通原则”,让信任细流汇成生命之河。正如患者感慨:“医生护士一起来,问题当场解决,不用反复讲述伤痛”——减少一次重复陈述,就是多一分尊严守护。三、内涵之广:从病床到系统的治愈力量 协同查房的价值远超单次诊疗,它正在重构医疗生态: 教学相长的熔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病区将查房变为教学现场。护理实习生通过床旁实操掌握无创呼吸机佩戴技巧,医生在指导中重新审视病理机制 当00后护士指出血氧监测盲点,资深医师颔首记录——这里没有权威,只有对真理的共同敬畏; 学科壁垒的消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病区的交叉护理查房中,呼吸专科护士演示气道廓清技术,慢病护士指导吸入剂使用,营养师定制高蛋白食谱。这种多学科知识对流,使慢性呼衰患者出院率提升23%; 系统优化的支点:通过这种改革显示,医护协同夜查房使次日手术患者焦虑率下降41%,护理不良事件减少68%。当护士将夜间观察直达科主任手机,当药师远程核对抗生素剂量,系统漏洞在协同中被逐个封堵。 四、生命启示录:在呼吸之间见证人类守望 护仪的绿光仍在跳动,夜班护士在护理记录写下:“53床多重耐药菌隔离完整,无新发皮损。”窗外晨光初现,照亮她眼里的血丝。这一夜,他们共同完成: 12次精准翻身,避免0.2mm²的皮肤破损; 7次手卫生监督,阻断耐药菌传播链; 3次危急值处置,将血氧悬崖边的生命拉回。 但比数据更重要的是那些无形时刻:医生为年轻护士讲解CT影像时眼里的期许,患者握住医护双手时颤抖的嘴角,以及交班时团队相视一笑的默契——正是这些瞬间,让医疗从技术升华为艺术,让病房从生死场变为希望之地。医学的终极浪漫,不在于降服多少病魔,而在于让每一个呼吸都带着尊严的重量。当白衣战士在监护仪的光影中携手前行,他们不仅修复了衰竭的肺,更缝合了现代医疗被撕裂的温度与信任。
2025-06 20
传承中医精华,开启妇产中西医结合新征程——中医专科护士中医特色治疗推广纪实 在国家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积极响应医院号召,提升妇产科医疗服务质量,丰富临床治疗手段,6月18日下午5点,在妇科二病区主任潘谷英、护士长程黎、中医科主任付波、护士长胡群的协调下,在妇科二病区科举办了一场中医特色治疗推广活动,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活动由我院中医科进修归来的专科护士文梦婷精心筹备与主讲。为了能让科室老师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医特色治疗,她在课前投入了大量精力制作课件。课件内容丰富详实,从进修所见所闻到临床实践案例,从治疗原理到操作方法,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讲解。 活动当天,妇科二病区的医生及护理老师们学习热情高涨,早早来到会场等待。在讲解过程中,中医专科护士文梦婷结合自身进修经历,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多种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在妇产科的应用,如腕踝针缓解术后疼痛、中药塌渍改善慢性盆腔炎症状、中药熏蒸促进产后身体恢复、头部刮痧及手指点穴改善患者睡眠及焦虑、耳穴压豆调节内分泌治疗月经失调等。她不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这些技术的中医理论依据,还分享了进修医院的成功案例和实际操作技巧,让老师们对中医特色治疗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妇科二病区潘谷英主任和程黎护士长在活动中发表了重要讲话,她们表示,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历史悠久、疗效显著,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将为妇产科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治疗方案。科室将全力支持中医特色治疗的推广工作,从人员培训、设备配备到流程优化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这些技术能够在科室顺利开展,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中医科一直以来对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很重视,在活动最后,中医科主任付波为活动做出了总结发言。他对专科护士文梦婷的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此次妇产科中医特色治疗推广活动是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的一个重要开始。中医与西医各有所长,将两者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医疗成本,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更精准的医疗服务。他希望以妇产科为起点,逐步带动全院科室积极推广中医特色技术,形成中西医结合的良好氛围,推动医院中西医结合事业迈向新的高度。 此次中医特色治疗推广活动在妇产科取得了圆满成功,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对中医特色治疗充满了信心。活动结束后,科室迅速行动起来,积极筹备中医特色治疗项目的开展。相信在妇科二病区潘谷英主任和程黎护士长的带领以及中医科的支持下,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将在妇产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更多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健康福音。 展望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承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加强各科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水平,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5-06 11
深夜的她:月光下的生命守护者 凌晨两点,城市陷入沉睡,霓虹灯熄灭,街道空荡。而在医院的长廊里,有一个身影始终在忙碌穿梭——她,就是夜班护士。 深夜的医院,静谧中透着一丝紧张。监护仪规律的滴答声,走廊里偶尔响起的轮床轱辘声,交织成夜晚特有的音符。她的白大褂在昏黄的灯光下轻轻飘动,手中的记录本和笔,是她守护生命的“武器”。 她脚步轻盈却又坚定,轻轻推开一间间病房的门,生怕吵醒熟睡的患者。走到病床前,她俯下身,温柔地查看患者的状态,目光中满是关切。患者被子滑落了,她小心地为其掖好;点滴快输完了,她迅速而熟练地更换;患者因病痛辗转难眠,她耐心地安抚,轻声细语就像一阵春风,抚平患者内心的不安。 夜班的时光漫长而难熬,困意如潮水般一次次袭来。但她强打精神,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值班室里的咖啡机早已记不清煮了多少杯咖啡,那浓郁的苦涩,是她对抗困意的“战友”。她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她知道,每一个深夜,都可能会有突发状况。也许是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传来急诊室需要支援的消息;也许是病房里监护仪发出尖锐的警报,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无论何时,她总是第一时间冲上前,投入到紧张的抢救工作中。 在抢救的关键时刻,她沉着冷静,与医生密切配合。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准确执行医嘱,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精准。汗水浸湿了她的额头,她却浑然不觉,眼中只有患者的安危。当患者的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她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窗外,月亮悄悄爬上中天,洒下清冷的光辉。她又开始新一轮的查房,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与下一班的同事仔细交接。晨光微露时,她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医院,身后是渐渐苏醒的城市。 深夜的她,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用温暖和专业守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是患者心中的依靠,在最无助的时刻给予希望;是医院里不知疲倦的精灵,用青春和汗水诠释着南丁格尔的誓言。她的故事,在无数个深夜里悄然上演,没有惊天动地,却温暖而坚定,成为生命长河中最动人的篇章。
2025-06 11
零成本液体抽拉柜——“乱糟糟的液体,总得有个家” 在繁忙的血液内科病房里,柜子里的液体袋总是摆得满满当当。液体柜前,护理姐妹们弯腰取液体的身影总是格外的不便,因为液体柜的隔断空间较为低而深,有的时候甚至要趴地上取液体,每周送来的液体摆放至液体柜里及其的不便,护士们穿梭其间,既要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又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自制"液体抽屉":让护理更高效,让患者更安心。 在血液内科的病房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体验。我发现,科室配备的液体柜虽然容量大,但过深的设计让护士们每次取用液体时都要费力翻找,既浪费时间又增加了工作强度。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设计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延误治疗时机。 那天执行医嘱,需贴液体瓶贴时,我花了近一分钟才从柜子深处找出需要的液体。每一秒对患者来说都至关重要。正是这次经历,让我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科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的药品包装盒。这些硬质纸盒材质坚固,大小适中,正是制作"液体抽屉"的理想材料。于是开始了变废为宝的创意之路: 1. 量体裁衣:根据常用液体袋的尺寸,将纸盒裁剪成合适大小 2. 标签系统:将液体名称,计量,浓度,用纸张打印出来粘贴各类液体区域 "我们的“液体抽屉'”有三个特点:一是取用方便,所有液体一目了然;二是分类明确,减少差错风险;三是环保节约,变废为宝,零成本让护士工作效率翻倍。 这项创新很快在科室推广开来。我现在取液体就像打开抽屉一样方便,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看着护理姐妹们工作更顺手,真的很开心,护理创新不在于多么高大上,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问题。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如今,这些自制的"液体抽屉"已经成为科室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传递着护理人员的智慧与温度。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时代,这些用爱心和巧手打造的简易装置,诠释着护理工作的真谛:用心服务,用爱关怀。 创新亮点: - 变废为宝,践行环保理念 - 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 提高工作效率 - 降低差错风险 - 激发团队创新意识 正如一位患者所说:"在这些自制的'液体抽屉'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整齐摆放的药品,更是医护人员满满的用心。"
2025-06 11
幸福的眼泪 病房的灯光柔和地洒在洁白的床单上,窗外的阳光透过半拉的窗帘,为这个寻常的午后增添了一丝暖意。今天是李阿姨的生日,但对于这位罹患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来说,这个日子似乎早已被病痛和治疗的疲惫淹没。然而,她并不知道,一群白衣天使正悄悄为她准备着一份特殊的惊喜。 张护士长和她的团队早在前几天就留意到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她们知道,李阿姨住院以来,家人因工作原因无法常伴左右,而长期的化疗更让她情绪低落。于是,她们决定用小小的仪式感,为她带去一点温暖。 下午休息时间,治疗暂告一段落,正值护理部副主任王雪菲到东城院区督查护理工作,得知这个信息,特地留下来带领片区科护士长熊丽萍、科室护士长张红伟及科室医护团队走进病房,为李阿姨送上一份热乎乎的长寿面,并准备了寓意平安健康的苹果,大家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护理部王主任她轻声说道,李阿姨,祝您“生日快乐”,王主任和张护士长并为李阿姨打开了长寿面打包盒的盖子,李阿姨愣了一下,随即眼眶微微发红,显然没想到会有人记得这个日子。 张护士长温柔地说:“阿姨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家人,朋友,医生和护士,都是你的战友,疾病只是你生命中的一个章节,而不是整个故事,未来还有更多美好等待书写” 在众人的鼓励下,李阿姨轻轻闭上眼许了愿,吹灭蜡烛的那一刻,病房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她颤抖着声音道谢,泪水不自觉地流淌下来,嘴角却扬起久违的笑意。邻床的病友也被这氛围感染,跟着哼唱起生日歌,原本安静的病房瞬间充满了生机。 这个简单的庆祝只持续了短短十几分钟,但对李阿姨而言,却像一束光照进了漫长的治疗旅程。护士们知道,疾病或许无法立刻战胜,但爱与关怀却能成为患者心中最坚韧的力量。离开病房前,张护士长回头看了一眼,李阿姨正在吃那一碗温暖的长寿面,神情宁静而满足,面虽平凡,但这个生日意义非凡。 在这个白色的世界里,温暖从未缺席。
2025-06 06
急诊重症质量分析会议圆满召开——聚焦质量安全,共促护理提升 为进一步加强急诊重症护理质量管理,深化多学科协作,孝感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病区于6月4日下午在急诊重症会议室成功召开急诊重症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本次会议特邀护理部王雪菲主任、片区科护士长吴克艳、重症II护士长刘玉以及各ICU重症护理骨干共同参与,会议围绕院感三管、手卫生督查、一级质控、护理文书、耗材管理、敏感指标、教学、仪器设备、不良事件上报以及医保费用与申诉等重要议题展开,旨在深挖问题根源,精准施策 ,全方位提升急诊重症病区护理质量。 会议由急诊重症护士长郭悦致开场词,她首先对护理部王主任莅临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明确了此次会议旨在提升护理质量、管控护理高风险环节及实现持续改进的目标。 随后,各位质控员就各自分管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在此基础上,护理部王雪菲主任对急诊重症质控工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指导。她针对院感三管、手卫生督查、一级质控、护理文书、耗材管理、敏感指标、教学、仪器设备、不良事件上报以及医保费用与申诉等关键问题,逐一进行了剖析和点评,为急诊重症质量的提升指明了方向。 王主任的指导不仅明确了改进的重点和措施,还强调了团队协作与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她鼓励各科室紧密协作,持续优化急诊重症救治流程,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提升教学与医保服务水平。 会议最后,急诊重症团队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王主任的指导意见,秉持问题导向,将各项改进措施落到实处,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安全的急诊重症医疗服务,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