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17-10 06
部分抗艾滋病药物可抑制癌细胞生长    新华网伦敦9月1日电(记者葛秋芳)美国的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奈非那韦等抗艾滋病药物也可以延缓癌细胞生长。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对细胞产生的毒性作用与癌细胞中发生的变化类似,他们由此开始研究抗艾滋病药物是否也可以起到抗癌效果。  研究人员将6种已被批准的抗艾滋病药物作用于实验室中培养出的多种癌细胞,结果发现,其中3种药物能显著延缓癌细胞生长。这3种药物中最有效的是奈非那韦,它不仅能够抑制细胞中降解蛋白质的酶的活动,也可以阻止注射了癌细胞的实验鼠体内的肿瘤生长。  研究人员正在对奈非那韦进行初期临床试验,目的是测试癌症病人能忍受多大剂量的药物,同时研究这种药物对肿瘤的作用机理。
2017-10 06
医院非手术科室开展半年工作总结会 按照医院党政联席会的要求,在今年7月中下旬,非手术科室分将为四个组分别开展半年工作总结会,针对各科室间的可比较性和业务相似性,安排大儿科系统和康复科为第一组,消化内科、神内Ⅰ、神内Ⅱ、呼吸Ⅰ、呼吸Ⅱ病区为第二组,内分泌Ⅰ、内分泌Ⅱ、肾内科、血液内科、心内Ⅰ、心内Ⅱ为第三组,肿瘤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中医科、皮肤科、放疗科为第四组。会上先由临床科室负责人作出十分钟左右的半年工作总结汇报,结束后由邀请参加总结会的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财务科、科教科、院感办、药学部负责人分别根据其科室上半年度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工作量、收入核算统计、药占比、科研论文篇数、院感上报例数和消洗剂使用剂量、抗菌药物运用等有关情况用数据进行通报,并与去年同期作出比较说明。最后由分管副院长刘晓安作工作总结。此次半年总结模式新颖,让临床与职能管理部门有了一次较近距离的交流,使得临床科室在业务工作上有参考、有比较,为下一步工作划重点、定目标、出措施指明了方向。目前为止,非手术科室第一组、第二组半年总结会已顺利完结,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17-10 06
调查显示药品不良反应六成来自抗菌药       近日,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根据近年来收到的515例ADR(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对涉及的药品生产企业及品种、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引起不良反应的91种抗菌药的用药原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所调查的51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227个药品生产厂家的207个品种,其中有5家企业、29个品种的病例报告在10例以上。分析结果显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占97.86%,其中老人儿童为易发人群;主要不良反应类型为皮肤反应;抗菌药占43.96%,不良反应例数为63.3%;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占84.66%。  六成不良反应来自抗菌药  今年40岁的李某患上了肺炎,他觉得每天往返在医院和家之间太麻烦了,就拿着医生处方去药店买了抗生素,在自家旁边的小诊所内进行静脉注射。一天,李某还像往常一样到诊所进行治疗,可药刚点下去一半,李某就感到恶心、口唇发紫,家人忙拨打120将李某送到医院进行抢救。记者在市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急救中心每年都会抢救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点就是都在家擅自使用了抗生素或是在小诊所静脉注射而引起的。该急救中心主任李晓峰介绍,经过静脉注射而产生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主要是抗生素类,占被抢救患者的80%以上,主要表现也都是皮肤上的变化,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通过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近年来的515例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看,将近半数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是皮肤反应,皮肤反应比较容易被发现。有些也伴有腹泻、口唇发绀等。对神经系统的侵害列第二位,占16.14%。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疹、红斑、瘙痒、水肿、丘疹。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四肢及周身麻木、烦躁、焦虑、过敏性休克、面部潮红、肢体抽动、抽搐,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在这些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中,抗菌药物占91种,共发生326例不良反应,占63.3%。  老人儿童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  60岁的张大爷患有慢性疾病,定期地到医院进行治疗。入夏后,由于天气炎热,张大爷的旧病又犯了,他便自行在药店买回了药物在家由小女儿为其静脉注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张大爷的病情有了好转,可就在最后一天的用药过程中,他突然感到周身不适,家人忙把老人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市第一医院急救中心主任李晓峰讲,根据张大爷的病情来看,老人在犯病时并不需要静脉注射的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口服一些药物来缓解病情。记者在市儿童医院了解到,每逢季节交替时期,该院的静点室就人满为患,大多家长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纷纷要求医生为孩子实施静脉注射,把点滴当成灵丹妙药。  据市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调查显示,在515例病例中男性病例257例,占49.9%;女性258例,占50.1%。其中老人、儿童比较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这是由于婴幼儿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发病率较高。老年人肝肾功能退化,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较年轻人易发生不良反应。  18种药品说明书无不良反应项,静脉给药应加强监护  在全部不良反应病例中共涉及207种药品,其中18个品种的药品说明书均无药品不良反应项。专家指出,药品说明书是提供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资料,是指导临床正确使用药品的依据,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的用药依据。根据相关规定,药品说明书应列有不良反应项。药品说明书中缺少药品不良反应项,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说明书中无不良反应项的18种药品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分别为:菠萝蛋白酶肠溶片(心悸、头晕、头痛)、注射用前列地尔(局部红痛)、抗宫炎片(头晕、头痛)、路路通注射液(皮疹、瘙痒、寒战、发热、疼痛)、鱼腥草注射液(呼吸困难)、鱼金注射液(寒战、高热)、三七伤药胶囊(皮疹)、注射用辅酶A(红色丘疹、皮肤瘙痒)、三磷酸腺苷二钠注射液(丘疹、皮肤瘙痒)、冠心宁注射液(皮肤瘙痒)、双黄连片(反应迟缓)、注射用双黄连(寒战、高热、意识不清)、脑安片(锥体外系反应)、木竭胶囊(皮肤潮红、出血点、齿龈出血)、塞雪风湿胶囊(浮肿、疼痛)、香丹注射液(胃肠道反应)、黄芪注射液(皮肤潮红、发痒)、脑立清丸(呼吸困难)。  哈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专家指出,目前国内一些药企疏于收集、整理ADR信息,尤其是对药品说明书的偏见理解,认为不良反应写得多影响药品销售,这种情况应加以改进;其次,药品不良反应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老人(50-70岁)和儿童(0-10岁)是ADR易发群体,应密切观察其用药后的反应。除此之外,ADR病例中超六成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应引起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对有过敏史的病人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长期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有关专家提醒广大市民,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给药方法。静脉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入循环系统,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常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市民不要把点滴当成常规给药方法,医务人员更应该加强用药监护。
2017-10 06
市中心医院召开2016年度发展论坛   1月28日至29日,市中心医院年度战略发展论坛会召开。来自全院共316名医院领导、市政协委员、中层干部及职工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院党委书记李卫民致开幕词。开幕式后,各科室代表就会议前期征集的二十一个“金点子”精心制做了多媒体材料进行了论述。围绕“金点子”,全体参会成员分组就新时期下医院管理的新模式、新理念进行交流、学习,吸取先进管理经验,讨论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对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改革与发展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最后,院长李睿做了总结,他说医院在过去的一年在困难之中稳步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在新的一年挑战大于机遇,希望全体中层干部能充分认识危机感、肩负责任与使命,明确今年医院的工作主题与目标,带领自己的科室员工,充分利用在品牌、学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为保障孝感人民的健康做出新的贡献!
2017-10 06
吴仪: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 吴仪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强调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  新华网北京1月7日电 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7日在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会议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卫生事业发展。    吴仪指出,过去五年,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中医药服务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环境卫生、食品和药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居民健康素质持续提高。  她说,过去五年卫生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以人为本,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全部卫生工作的首位;二是围绕大局,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是立足国情,严格遵循卫生发展的自身规律办事;四是政府主导,有机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卫生事业;五是统筹兼顾,努力促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经验应当认真总结并长期坚持下去。  吴仪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工业化、城镇化和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带来影响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使我们的卫生工作面临更加繁重的任务。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体系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解决卫生事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性、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既要勇于面对、奋发努力,又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卫生工作的首位;必须把发展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作为长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卫生工作机制。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转自新华网)
2017-10 06
陈竺:卫生科技是实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卫生系统要抓住当前机遇,艰苦奋斗,努力实施“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三步走卫生发展战略。即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前列的地位,东部地区的城乡和中西部的部分城乡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陈竺是9月8日上午出席’2007中国科协年会,在题为《对依靠科技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的大会主题报告中,提出未来 10多年“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卫生发展战略目标的。   陈竺指出,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卫生科技是重要的支撑。为此他提出六项举措:第一,维护人民健康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卫生工作绝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战略性投资。第二,整合充实现有的医教研资源,要通过建立医学科研机构与高校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医疗机构与科研机构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型科研医疗机构与基层卫生机构有机结合的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来改变我国卫生系统科技资源分散的格局。第三,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第四,着眼于“ 转换型”研究,建立从实验室到临床、从基础到应用的“转换型”研究机制。第五,支持民族卫生科技产业发展,建立我国卫生科技创新体系,要使卫生科技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卫生科技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六,大力推进国际卫生合作,建立开放、联合、共赢的卫生科技合作机制,充分吸纳和利用国际资源发展我国卫生科技事业。
2017-10 06
[三甲复审]市中心医院“三甲复审”进入冲刺阶段 9月21日,市中心医院在门诊16楼会议厅召开了三甲复审“冲刺行动”动员大会,会议由医院党委书记李卫民主持,医院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中层干部参加了会议,会上正式宣告医院“三甲复审”进入冲刺阶段,并决定在全院展开“三甲复审冲刺行动”。 会议宣读了《“三甲复审冲刺行动”实施方案》,决定自9月25日之日起至评审结束之日止在全院组织开展“三甲复审冲刺行动”,分宣传发动、实施、总结与整改3个阶段进行。方案明确了迎评冲刺阶段各项工作部署、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内容和具体要求。“三甲复审冲刺行动”中将落实评审专门作息时间;着力强化三层督查周督导;组织开展应知应会冲刺培训与考核及第三轮内审,届时邀请评审专家来院开展模拟评审,着重对重点科室督查指导。同时,将对院容院貌进行全面整理,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迎评氛围。 会议还强调了评审冲刺阶段期间的工作纪律和注意事项,重申将严格落实医院《三甲复审奖励与问责实施办法》,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三甲”现场评审、院内“三甲”复审工作效果与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在“三甲”复审工作中出现的不作为、慢作为、工作飘浮、管理脱节、整改落后、纪律松懈等现象予以问责追责。 会上,院长李睿作了“只争朝夕,勇往直前,奋力拼搏,为三甲现场评审取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奋斗”的动员报告,报告对医院前一阶段三甲复审工作作了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全院干部职工在三甲复审攻坚阶段所做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效。指出前期各部门紧密围绕评审中心工作,夜以继日、通力协作,各项工作得到有序开展,迎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下一步冲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甲”复审是医院当前压倒一切的首要核心工作,目前距“三甲”复审现场评审不到40天,迎评工作迫在眉睫,到了奋力冲刺的时候,他号召全院干部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全力做好迎评冲刺阶段各项工作,以志在必得的决心,以舍我其谁的气势,全力以付,一鼓作气,出鞘亮剑,亮剑出彩,力争顺利通过“三甲”复审,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走心的动员报告,激发了与会人员的热情,进一步凝聚了人心、提振了士气。         全院干部职工将在冲刺阶段以高昂的精神风貌,厉兵秣马,蓄势待发,随时准备为“三甲”复审的最后决战冲锋陷阵。  
2017-10 06
[三甲复审]备战“三甲”复评:市中心医院开展系列应急演练活动 医院是面向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场所,也是人员密集、弱势群体(患者)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紧急突发事件,为增强全院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避险能力和处置能力,保障医疗安全,近期,孝感市中心医院以备战“三甲”复评为契机,在全院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应急演练活动,对前期培训效果进行了一次全方位检验。全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都投入其中,掀起了一股学习应急预案,强化模拟演练,提升应急能力的热潮。   开展应急演练是医务人员急救技能培训项目与质量安全管理中的重点核心内容,是全面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急救能力和整体协调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三甲”复评现场评价考查的重要项目。一直以来,孝感市中心医院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十分注重将职工急救知识与应急预案理论学习和实际演练相结合,每年都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尤其是“三甲”复评启动以来,医院更是加大了应急工作管理力度,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应急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及“应急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组织、协调与指导医院应急管理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建立健全了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针对医院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与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与流程,明确了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并组织全院职工对应急相关“应知应会”知识进行学习与考核,组织专项培训和演练。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八月份以来,医院已相继开展了全院性和各科室各部门的应急演练50余项次,从要求全员掌握的公共应急演练项目如心肺复苏(CPR)、消防应急演练、信息系统安全应急演练、大面积停电、停水应急演练、电梯故障应急演练等,到各部门、各科室组织的专科应急演练,如感控科组织的医院感染暴发、职业暴露应急演练、护理部开展的患者跌倒、坠床应急演练、感染科组织的传染病爆发应急演练、食堂开展的食物中毒应急演练,等等,另有各临床科室开展的本科常见多种专科应急预案演练,全都纳入培训计划与落实中。 全院性的应急演练由医院应急办统一协调指挥,职能部门组织落实,所有演练事先进行综合性风险分析,明确分工职责,按确定内容——制订计划——拟订演练方案——角色配置——现场实景模拟——实施处置或急救——演练结束后进行分析总结等程序进行,包括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应急结束、善后处置五个方面的内容。 应急预案演练以现场模拟的方式将制度流程预案应用于工作实践,将规章书上枯燥的应急预案程序,变成了“荷枪实弹”的生动演习,通过各类应急预案演练,检验了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意外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面提升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应急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增强了医院整体应急处置和协调配合能力,为确保医疗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医院将结合实际,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演练工作,实现应急演练常态化建设,为医疗安全生产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