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08 11
提灯40载 ,退休不褪色——一场充满笑声与泪水的告别 2025年7月,一场温馨而隆重的荣休仪式在泌尿外科一示教室举行。科室全体同仁怀着无比感激与深深不舍的心情,齐聚一堂,共同欢送为护理事业默默奉献了40个春秋的资深护士——李延老师光荣退休。鲜花、掌声、笑语、热泪交织,诉说着对这位“提灯女神”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祝福。 致敬职业生涯: 她是科室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李老师在患者教育/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是科室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她以特有的耐心和细致,化解了无数泌尿疾病患者的焦虑与痛苦,赢得了同事的尊敬和患者的信赖。 致辞发言: 科主任魏卓:李老师在我们泌尿外科兢兢业业工作了40个年头,她不仅是我们科室发展的见证者,更是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她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和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极大地保障了医疗安全,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为我们科室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李老师的退休,是科室的一大损失。我们衷心感谢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 科护士长张晓莉代表护理部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深情回顾了李老师在护理岗位上的光辉岁月,高度赞扬她是全院护理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杰出代表。特别肯定了李老师在泌尿外科专科护理技能提升、护理安全质量保障以及年轻护士“传帮带”方面做出的卓越贡献,她代表全院护理同仁向李老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并祝福她退休生活健康、幸福、多姿多彩。 护士长汤敏深情回顾了与李老师共事的点点滴滴,哽咽着说:“作为护士长,我深知李老师对我、对整个护理团队意味着什么。她是我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团队的主心骨。她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操作规范、对患者细致入微的关怀,为科室树立了极高的护理质量标杆,是我们所有护士学习的榜样,李老师,谢谢你多年来对我工作的鼎力支持,对团队的无私付出! 电子相册播放环节: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了她从青涩护士成长为科室骨干的点点滴滴:专注操作的背影、耐心讲解的笑容、团队协作的默契、获得荣誉的喜悦……光影流转间,仿佛一部科室发展的微缩史,更凝聚着李老师无悔的青春与奉献,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动容。 为表达心意,年轻护士们精心为李老师录制了视频,诉说着每一个人想对她说的话。 科护士长代表全体同仁向李老师颁发了精心准备的荣休纪念品:镌刻着姓名、工龄和“护理楷模 守护天使”的水晶纪念奖杯,寓意着她为之奋斗半生的专业领域和永不褪色的职业印记。 接过满载心意的礼物,李老师激动不已,几度哽咽。她深情回顾了自己在泌尿外科的难忘岁月,表达了对医院、科室和所有同事的无限感激。“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份工作给了我无上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她寄语年轻护士要“永葆爱心、精进技术、守护好每一位患者”,并表示“退休不褪色”会一直关注和支持科室的发展。朴实真挚的话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这世界有那么多人》的视频背景音乐中,仪式落下帷幕。甜蜜的蛋糕分享,定格笑容的合影,将这份浓浓的情谊永远珍藏。这场温馨的荣休仪式,不仅是对李老师职业生涯的完美礼赞,更是对“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职业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它传递着泌尿外科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力量,也激励着新一代护理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衷心祝愿李老师退休生活幸福安康,精彩无限!泌尿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也将继续秉承前辈的优良作风,精诚协作,为守护患者泌尿健康而不断努力!
2025-08 11
当衰竭的心脏遇见“会倾听”的护士:一面锦旗,是心跳的回音 孝感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上周收入58岁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吴大姐,病情危重。凌晨两点,患者血压和血氧骤降,夜班护士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护理团队精密配合,准确记录出入量、调整双泵流速、监测血压,经一夜精心护理转危为安。 今日吴大姐儿子办理出院,紧握护士手送锦旗:“入院时脸唇发紫、全身水肿,现能自主行走!”这面“非亲胜亲天使心,南丁格尔护理情”锦旗,是对护理团队专业与仁心的肯定。 心内科在护士长赵小红带领下、护理团队如“南丁格尔”守护生命,面对复杂病情从未懈怠,精准监测、调整方案,以家人般照料安抚患者,用行动诠释“把患者痛苦当己痛,将生命嘱托化温度”,彰显医院护患担当,激励医护为心衰患者续航生命,点亮康复路,也映出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生命守护的职业荣光。 我们心内科病房,有工作的艰辛和劳累,有失败的泪水和惋惜,但更多的是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还有挽救生命后得到认可的一种内心骄傲,一次次与死神赛跑,从死神手中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这不仅对患者的家庭,甚至对社会,对自己的人生都是那么有意义的事情!这也将激励心血管内科医护团队继续践行初心使命,坚持精益求精、勇于探索创新、努力夯实基础,提升专科技术水平,以精湛的技术、优质贴心的服务为大家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2025-08 08
高端人才下沉!同济神经外科博士张所军来院挂职 8月6日下午,中共湖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湖北省委选派的第十四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张所军博士来院交流见面会在门诊楼14楼2号会议室举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舒凯教授、科室党总支书记牛洪泉教授,孝感市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夏军出席会议并致辞。医院党委书记吴克松、院长谢志斌等全体班子成员,以及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了见面会。会议由院长谢志斌主持。 会上,张所军博士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将珍惜此次宝贵的下派机会,在未来一年的工作中,全力投入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项任务,积极为医院发展贡献力量。送任单位代表牛洪泉书记和舒凯主任在讲话中对市中心医院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并高度评价了该院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基础和科研实力,认为该学科发展前景广阔。他们同时对张所军教授挂职期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期望。 孝感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吴克松强调,神经外科及相关科室要珍惜此次组织选派的高端人才资源,坚持事业为上,加强团结协作。他同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强专业,持续提升学科水平;二是夯基础,扎实做好学科基础工作;三是促改革,鼓励在实际工作中创新;四是强队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五是畅协作,深化院际合作交流;六是良机制,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孝感市卫健委主任夏军在致辞中指出,“博士服务团”项目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选派优秀博士来孝交流,有助于拓宽本地医疗人才的学术视野,促进区域医疗合作,对提升孝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见面会的成功举行,标志着张所军博士在市中心医院的挂职服务工作正式启动,同时也为该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博士简介 张所军 博士 主任医师 硕士生导师、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脑胶质瘤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脑膜瘤多学科诊疗协作组委员、中国颅内转移瘤协作组(CLAIM)委员、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颅底肿瘤学组常委、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颅脑损伤与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鉴定专家库成员、国际小儿神经外科协会(ISPN)会员、美国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访问学者。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获得神经外科博士学位。主要专业方向为神经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参与十余项科研课题;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一项,院校基金两项;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参编神经外科专著多部。 专业特长:擅长各类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包括脑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垂体瘤、颅咽管瘤、三叉神经鞘瘤、椎管内肿瘤以及脑转移瘤等的显微手术治疗。尤其擅长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手术和综合治疗,熟练运用多模态手术技术,联合胶质瘤MDT团队,最大化保障患者获益。
2025-08 06
点赞!市中心医院60余名医护人员获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表扬
2025-08 06
领航区域微创外科迈入智能精准时代!孝感市中心医院举行微创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单孔机器人启动仪式
2025-08 06
爱心捐赠暖澴川,专业照护再添力——孝感市中心医院安宁疗护团队接收爱心物资捐赠
2025-07 31
提灯之光,照亮家门 在繁忙的肿瘤科病房之外,有一束温暖的光,正悄然照进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家中。这束光,是南丁格尔精神的现代延续,是白衣天使们用专业与爱心点燃的希望之火。它不再局限于医院的围墙,而是主动延伸,走进患者的生活空间,将康复的希望和专业的指导,直接送到患者的心坎上。 走出医院,温暖延伸 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而言,手术的成功只是康复的第一步。回到熟悉却可能充满无助感的家中,如何科学饮食促进伤口愈合?如何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恢复肢体功能?如何预防淋巴水肿?这些问题,常常成为患者和家属心头的重担。秉承着南丁格尔“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和“预防为主”的护理理念,我们肿瘤科的护理团队,将服务的触角主动延伸至患者家中。 一次充满温度的“家访” 上周三,肿瘤Ⅳ护士涂雨和她的搭档李潘怡,带着精心准备的宣教资料、康复指导手册和一个装着训练用弹力带的小包,敲开了陈阿姨的家门。陈阿姨是一位乳腺癌术后化疗出院的患者,虽然手术顺利,但面对手臂活动受限和未来的康复之路,她显得焦虑而迷茫。 细致关怀,从“心”开始 一进门,涂雨和李潘怡没有急于开始“教学”,而是先亲切地握着陈阿姨的手,询问她回家后的感受:“陈阿姨,这两天感觉怎么样?伤口还疼吗?晚上睡得好吗?” 暖心的问候瞬间拉近了距离。她们仔细查看了陈阿姨的伤口敷料情况,观察了患侧手臂的肿胀程度和皮肤颜色,评估了她的情绪状态。这份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真诚的关怀,正是南丁格尔强调的“对病人身心整体照护”的生动体现。 专业指导,赋能康复 1. 营养护航: 涂雨拿出图文并茂的饮食指导卡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术后营养需求:“阿姨,咱们现在恢复期,蛋白质就像房子的砖头,得多吃点鱼、虾、瘦肉、鸡蛋、豆制品,帮助伤口长好。蔬菜水果里的维生素是‘小帮手’,能增强抵抗力。油盐要清淡点,像腌菜、咸鱼这些暂时先放一放,每天盐控制在5-8克就好。喝够水也很重要,但像浓茶、咖啡这些刺激性的饮料咱们先缓缓。” 她们还结合陈阿姨家的饮食习惯,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比如推荐了几款适合的汤品和菜品。 2. 康复锻炼:手把手教学 核心环节是乳腺癌术后康复锻炼操的教学。涂雨打开手机,播放了科室自制的乳腺癌术后预防淋巴水肿康复操视频作为参考,但重点在于现场演示和指导。 动作分解,精准到位:一左一右,耐心地、一步一步地演示并讲解每一个动作的要领。“阿姨,咱们先做‘爬墙运动’:面对墙站好,患侧手指‘走’上墙,慢慢向上‘爬’,到感觉有点紧但不疼的位置停住,保持5-10秒,再慢慢‘走’下来。来,您跟着我一起试试,我扶着您的手臂……” 她们特别注意动作的幅度、速度和患者感受,强调“循序渐进,避免疼痛”。 关键预防:淋巴水肿教育:在指导“钟摆运动”(身体前倾,患肢自然下垂画圈)时,李梅特别强调了淋巴水肿的预防:“阿姨,这个动作很好,但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咱们手术这边的手臂。提重物、量血压、打针输液都尽量用另一只手。避免戴太紧的手表或首饰。看到皮肤发红、发热、变硬或者感觉手臂胀,一定要及时告诉我们或者医生。” 她们还现场指导了简单的自我淋巴引流按摩手法。 个性化调整:涂雨和李潘怡发现陈阿姨因担心伤口而不敢充分外展手臂时,她们没有生硬要求,而是调整了动作角度,并安慰道:“阿姨别急,咱们今天能做到这个程度就很好,每天进步一点点。重要的是坚持,安全第一。” 她们为陈阿姨制定了适合她当前恢复阶段的个性化锻炼计划表,明确了每天练习的次数和时长。 “你们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 一个多小时的家访,从饮食到康复,从身体到心理,两位护士的专业、耐心和温暖深深打动了陈阿姨和她的家人。“涂护士、李护士,真是太感谢你们了!医院里忙还专门跑到家里来教我。之前我自己都不敢动,也不知道怎么吃好。你们这么一教一示范,我心里一下子亮堂了,也有信心了!你们真是我的‘及时雨’啊!” 陈阿姨拉着我的手,眼角泛着泪光,脸上却露出了久违的、充满希望的笑容。临别时,她们留下了详细的联系方式和复诊提醒,并约定了下一次随访或电话回访的时间。 南丁格尔精神在新时代的闪耀 涂雨和李潘怡的这次家访,正是千千万万肿瘤科护士践行南丁格尔精神的缩影。她们不再仅仅是病房里的守护者,更是健康知识的传播者、康复路上的引路人。她们主动走出医院,将专业的护理知识、温暖的关怀和康复的希望,直接送达患者家中,解决了患者出院后“最后一公里”的康复难题。 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光芒,穿越时空,在今天肿瘤科护士深入社区、走进家门的脚步中,在她们耐心细致的指导中,在患者重燃希望的眼神中,得到了最生动、最温暖的传承与发扬。这束光,照亮了乳腺癌患者回家的路,也照亮了她们走向康复、拥抱新生活的未来。 我们承诺,将继续提灯前行,让南丁格尔的仁爱之光,照亮更多需要帮助的生命角落。
2025-07 31
叙事护理:指尖的温度 在呼吸病科,空气里总漂浮着消毒水的冷冽,监护仪的嘀嗒是生命的节拍器,患者的每一次沉重呼吸都牵扯着人心。这里,是与病魔无声拉锯的前线。 七月的一个寻常工作日,38床的李阿姨,这位被疾病迅速带走头发与血色的患者,迟疑地唤住了整理病历的护士小王:“王护士…有剪刀吗?我想把头发剪短一点。” 那双望向小王的眼睛,盛满了无奈与失落,像蒙尘的旧窗。 小王的心被轻轻揪了一下。没有犹豫,她扬起温暖的笑意:“李阿姨!我给您剪剪吧?”李阿姨先是一愣,随即惊喜中带着点腼腆:“这…太麻烦你了…” “不麻烦!” 小王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小王找齐了工具,她开始给李阿姨整理头发,剪刀是冰冷的,但小王的手却无比温柔。她动作娴熟地梳理着李阿姨的发丝,每一梳都小心翼翼,带着对脆弱的尊重。 “咔嚓…咔嚓…” 剪刀声清脆地响起,像在剪断无形的愁绪。小王轻声细语:“阿姨,您年轻时喜欢什么发型呀?” 这平常一问,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阿姨尘封的记忆闸门。“就喜欢梳一个长长的马尾辫!” 她的声音亮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久违的光彩,絮絮叨叨讲起往昔。笑声,竟在这压抑的空间里轻盈地漾开,短暂地驱散了疾病的阴霾。小王专注地听着,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也顾不上擦,耐心处理着每一处难缠的发结。 剪毕,小王递上镜子。李阿姨望向镜中的自己——干净利落,脸庞虽带着病容,眼神却清亮了许多。笑意如涟漪般在她脸上绽开,她紧紧握住小王的手,连声道谢:“哎呀,真好!人一下子轻松了,看着也精神多了!” 那份发自内心的释然与喜悦,无比真实。 小王也笑了,回应朴素却真挚:“您精神了,我们看着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