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25-05 21
PICC专科护士进修有感:精进PICC护佑生命,白衣执甲礼赞天使 在护理的长河中,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诸多便利,也对专科护士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着对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渴望,我有幸来到湖北省肿瘤医院,参加了2025年 PICC 专科护士进修培训。这段进修时光,就像一场知识与技能的盛宴,让我收获满满。 专业引领,理论奠基 培训伊始,老师为我们精心安排了系统的理论授课。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导航员,引领我们在 PICC 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老师们还分享了许多临床案例,通过对这些真实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刻认识到了PICC 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实践锤炼,技能提升 理论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在操作技能培训环节,老师们手把手地教我们每一个步骤。他们就像耐心的工匠,精心雕琢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从物品的准备、患者的评估,到穿刺的技巧、导管的固定,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在模拟操作中,老师们会在一旁仔细观察我们的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此时此刻我们才深刻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含义,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能。 关怀备至,温暖相伴 在我们12名学员中,像我这样从外地前来学习的学员,省肿瘤的老师们也给于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从饮食到住宿,每一个细节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干净整洁的宿舍、营养丰富的饭菜,让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在 5.12 护士节那天,培训基地负责人严云丽护士长及PICC门诊的老师们为我们送来了鲜花和蛋糕,共同庆祝这个属于我们护士的节日。为我们拍照留念,在那一束束光彩照人的鲜花下,留下了我们最美的瞬间。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激。这份关怀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尊重和认可,也更加坚定了我们作为护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次 PICC 专科护士进修培训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经历。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它也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护理道路上前行的方向。我将倍加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努力提升自己,为成为一名优秀的 PICC 专科护士而不懈奋斗。
2025-05 19
“三色预警”个性化护理手环:让每一抹颜色,都成为生命的守护信号 为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血液内科护士张丹黎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创新推出《三色预警个性化护理手环》项目。通过颜色分级管理、精准化护理措施及可视化标识系统,显著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风险的知晓率,强化护理宣教效果,为患者安全筑起一道“智慧防线”。 三色分级,一目了然:让患者“看得懂”疾病风险 项目依据患者检验项目危急指标,将手环分为红、黄、蓝三色,直观传递病情风险等级: -红色手环(血红蛋白<60g/L):提示重度贫血风险,患者需低流量吸氧、活动需全程陪护及每日进行血氧监测。 - 黄色手环(血小板<20×10⁹/L):提示患者有出血倾向,护士需针对性进行防跌倒警示、口腔护理、饮食指导及穿刺后延长按压时间。 - 蓝色手环(中性粒细胞<0.5×10⁹/L):提示患者属易感高危人群,需实施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手卫生及体温监测。 通过手环颜色,患者及家属可快速了解病情重点,医护人员也能高效识别护理优先级,真正实现“一色知风险,一环护全程”。 精准护理,宣教同行: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参与” 项目突破传统护理模式,将个性化护理与患者教育深度融合: 1. 分层宣教,因“色”施教 针对不同手环颜色,护士结合患者病情定制宣教内容。例如,黄色手环患者会重点学习预防出血技巧,蓝色手环患者掌握感染防控知识,确保宣教内容与护理措施高度匹配。 2. 动态反馈,强化认知 护理过程中,护士通过床边操作示范、图文手册及互动问答,反复强化患者对疾病要点的理解,如“为什么需要延长按压时间”“如何正确佩戴口罩”。 3. 家属联动,共筑安全网 通过手环标识,家属可直观参与护理监督,配合护士落实防跌倒、隔离等措施,形成“医护-患者-家属”三方协作的照护闭环。 数据赋能,持续改进:让护理更有“温度” 项目实施后,护理团队每月通过PDCA循环对比改进效果,数据显示: - 患者牙龈出血率、内脏出血率、跌倒发生率显著下降; - 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宣教知晓率从改进前的不足60%跃升至85%以上; - 医护团队协作效率提高,颜色预警机制让护患沟通更顺畅。 低成本,高价值:个性化护理的“创新样本” 项目以极低的成本实现护理质量跨越式提升: - 可视化标识系统:手环与警示贴成本低廉,却大幅降低护理差错风险; - 分层管理:精准分配护理资源,减轻护士工作负荷; - 团队协作:颜色预警强化医护默契,推动“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 三色手环不仅是一种护理工具,更是连接护患之间的“信任纽带”。它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知晓”,让护理从“标准化”迈向“个性化”。未来,我科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用专业与温度谱写优质护理新篇章!  
2025-05 19
以爱之名,为生命守护者点亮生日星光 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都是向护理工作者致敬的日子。今年,我们以“关爱护士”为主题,聚焦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幸福感。在血液内科这个特殊战场,护士们用专业与温情守护着血液病患者的生命希望,而张护士长也希望用更温暖的方式,守护护士们的微笑与热爱。 “护士生日假”的温情解码 血液病患者治疗周期长、护理难度高,护士们常常需要24小时待命,甚至牺牲个人时间。 血液内科推行的"生日假"制度,看似简单的日期标注,实则暗含管理智慧。科室建立个性化档案,提前调整排班,确保每位护士生日当天完全脱离工作场景,享受一天专属假期,与家人共度温馨时光,或自由安排属于自己的“充电时刻”。 “生日假不仅是休息,更是一份被看见的尊重。”张红伟护士长表示,“血液内科护士的工作压力大、情绪消耗多,但我们始终相信,只有护士感受到被关爱,才能将这份温暖传递给患者。”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科室对护士个体价值的重视,更传递了“以心暖心”的团队文化。 以人文之光,照亮生命的双向奔赴 血液内科的护理工作,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护士们用专业守护患者的健康,用同理心抚慰患者的恐惧;而科室也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她们:“你们的付出值得被珍视,你们的幸福同样重要。” 关爱护士,不仅是节日的仪式感,更是日常的细水长流。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关怀机制,让每一位护士都能在岗位上找到归属感与价值感。因为,唯有被爱浸润的心灵,才能绽放出最坚韧的力量,为患者点亮希望之灯。 当生日假成为“护理处方” 在血液科这个与病魔争夺生命的战场,护士们常自嘲是“见过最多生日蜡烛却吹不灭自己那支”的人。数据显示:82%的护士连续三年生日当天在岗,91%的护士因工作错过家人庆生。今年护士节,血液内科打破常规,将“生日假”制度纳入人文关怀体系,智能排班系统提前锁定护士生日。 生日假不仅是假期,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心灵复苏工程,让每个生日都不被值班表湮没,让每次守护都生长出双向温暖,让每颗护理初心永远鲜活跳动。 这项制度颠覆了传统护理管理中"牺牲奉献"的叙事逻辑。当护士感受到被看见、被珍视,这种正向能量自然流向患者。
2025-05 19
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推动湖北省风湿病学科发展,加强区域间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青年医师专业能力提升,近日,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内科楼11楼风湿免疫病区会议室举行。来自孝感市中心医院对风湿病领域感兴趣的专家、中青年骨干围绕纤维化ILD的早期识别与管理,风湿病诊疗新进展、临床疑难病例讨论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病区赵涛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各位专家和中青年医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医院风湿病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规划。他强调,此次院际交流活动为孝感市中心医院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希望通过与省内同行的深入交流,推动医院风湿病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为患者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杜戎教授也在致辞中指出,中青年医师是学科发展的未来和希望,举办此次论坛旨在为孝感市中心医院的中青年医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湖北省风湿病领域人才队伍的成长,推动医联体内部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学术交流环节精彩纷呈。他们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分别围绕纤维化ILD的早期识别与管理,风湿病诊疗新进展类风湿关节炎的精准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型治疗策略、痛风的规范化管理等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专家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详实的病例分析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让与会中青年医师受益匪浅。 在中青年医师风采展示与病例讨论环节,来自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病区的成传芳、刘晨主治医师分享了各自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复杂病例。这些病例涵盖了多种罕见风湿病以及常规疾病的特殊表现,引起了现场专家和同行的浓厚兴趣。大家围绕病例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案等展开了激烈讨论,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和建议。专家们也对病例进行了细致点评,不仅指出了诊疗过程中的亮点,也提出了改进方向,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方式,有效提升了中青年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疑难病例处理水平。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科研合作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中青年医师们表示,通过与省内优秀同行的交流,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同时也结交了同行挚友,为今后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次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中青年论坛院际交流活动在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湖北省风湿病领域的中青年医师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区域间的学术合作与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提升了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病学科在省内的影响力。相信在湖北省风湿病医联体联盟的引领下,通过持续开展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孝感市中心医院风湿病学科的中青年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学科发展水平也将实现新的跨越,最终为广大风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2025-05 19
你的“丑”,是熬夜熬出来的吗? 在医院的走廊里,灯光彻夜长明,那柔和又略带清冷的光,见证着无数个我与同事们并肩作战的日夜。作为一名护士,我深知,这看似简单的灯光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而“丑”,这个常常被人们挂在嘴边调侃外貌的字眼,在我们护士群体中,似乎和熬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记得刚进入医院实习的时候,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看着那些资深护士们穿梭在病房之间,动作娴熟、神情专注,我以为这就是护士最美的模样。然而,没过多久,我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 记得上第一个大夜班的时候,我满心紧张又期待。夜幕降临,病房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的滴答声和偶尔传来的患者轻咳声。我强打着精神,在各个病房之间巡视,仔细记录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逝,困意却如潮水般袭来。眼皮越来越重,脑袋也开始不听使唤地往下点。我不断地掐自己的手臂,用疼痛来驱散困意,可效果甚微。好不容易熬到了天亮,交完班后,我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对着镜子一看,把自己吓了一跳:原本明亮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袋又大又黑,活像两只小熊猫;皮肤也变得暗沉无光,毛孔粗大,还冒出了几颗恼人的痘痘。那一刻,我忍不住苦笑,难道这就是熬夜的“馈赠”?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这样的大夜班越来越多。每一次熬夜后,镜子里的自己都仿佛在无声地控诉着:头发变得干枯毛糙,一抓就掉一大把;皮肤状态越来越差,色斑也悄悄爬上了脸颊;原本灵动的眼神,如今也多了几分疲惫和呆滞。身边的朋友偶尔会开玩笑地说:“你怎么越来越‘丑’啦,是不是熬夜熬的呀?”起初,我还会尴尬地笑笑,心里却有些失落。但慢慢地,我明白了,这所谓的“丑”,其实是我们护士这个职业的勋章。 我们护士的熬夜,是为了守护每一个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当夜深人静,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梦乡中时,我们却在病房里忙碌着。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每一个夜晚,我们都如临大敌,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一个疏忽,可能就会给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曾经有一位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生命垂危。那一夜,我们整个护理团队都守在他的床边,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道、注射药物……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迅速。汗水湿透了我们的衣衫,但我们顾不上这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患者的生命体征终于逐渐平稳。那一刻,我们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看着患者转危为安,我们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或许在别人眼中,熬夜后的我们不再美丽动人,甚至有些“丑”。但我知道,这份“丑”背后,是我们对患者的责任与担当,是我们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我们用青春和汗水,换来了患者的健康与平安;我们用熬夜和疲惫,书写着生命的奇迹。 所以,当有人再问我“你的‘丑’,是熬夜熬出来的吗”,我会坚定地回答:“是的,但这是我无悔的选择。因为在这看似‘丑陋’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最美丽、最善良的心。”
2025-05 16
跨科指导,点亮呼吸科护理“新灯塔” 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各科室虽各有侧重,但知识的交融与经验的共享往往能碰撞出璀璨的火花。近日,康复科邵护士长来到我们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I病区,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误吸团标在科室应用的宝贵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如同在护理的海洋中寻得了一座明亮的“新灯塔”。 呼吸科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和长期卧床的患者,误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它不仅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还可能引发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而隐性误吸,更是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杀手”,常常在不经意间给患者带来伤害。以往,我们虽然对误吸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小细节上,还存在不少困惑和不足。 康复科邵护士长的到来,为我们揭开了这些困惑的面纱。在指导过程中,她着重强调了做洼田饮水试验时用注射器注水的位置这一细节。以前,我们在操作时可能并没有特别在意注水的具体位置,但护士长告诉我们,正确的注水位置能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从而提前发现潜在的误吸风险。她亲自示范,从患者的嘴角缓慢注入适量的水,仔细观察患者的吞咽反应,并详细讲解了不同反应所代表的意义。 对于痰多的患者,护士长也给出了专业的建议。痰多的患者本身就容易发生误吸,我们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心。除了常规的吸痰操作,还要注意患者的体位摆放,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滋生,降低肺部感染的几率。 在交流过程中,护士长还分享了许多康复科在预防误吸方面的成功经验。她鼓励我们要善于观察患者的细微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引发误吸的隐患。 这次跨科的指导,让我们呼吸内科三的护士们对误吸团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我们深刻认识到,护理工作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医嘱,更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专业去判断、用爱去关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为呼吸科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2025-05 15
40+护士的破茧新生 关于老护士的职场处境,一直颇受业内热议,有的说 40+的老护士就该被职场抛弃,因为干不动了:有的说 40+的老护士应该转岗去看大门,老了看大门最适合;也有的说 40+的老护士应该跟年轻护士一样熬夜班,直到退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说都对。对于没上40+的护士,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当然希望老护士被踢出科室,少一个竞争对手,那对于熬不动夜班的老护士来说,难道真的只能怨天尤人,坐以待毙吗?今天我们来聊一聊,40+的护士究竟该如何优雅又体面地渡完职场余生。 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承认年老带来的体力下降 作为从护了半辈子的老护士,看遍了人间的生老病死,看透了世间的变幻无常,参与护理了不同病人的人生,那我们认识过自己吗?人体衰老是自然规律,活在世间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既然如此,何必在职场这一亩三分地里斤斤计较,争个不停?认识自己,认识护理职业的现状,认识自己在科室中比不上年轻护士的精力和体力,认识自己的天赋和优势,从职场竞争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规划余生,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老护士在病房,要心存感恩 作为从事了半生的老护士,40+仍在一线劳作,不要抱怨,要认真工作。虽然工作辛苦,甚至被人排挤,只要在病房的一天,就要认真坚守岗位,服务好每位病人。 影响世界的四大杰出女性特蕾沙修女曾说“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老护士在职场中鲜少有上升的机会,没有背景,也鲜少有调岗的机会,既然如此,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调整心态,多读书,拓宽眼界和格局,虽然不是每个老护士都如特蕾沙修女一样慈悲,但通过读书,我们会明白一个道理,护士职业虽是服务人的职业,但也是为自己积功累德的工作。老护士40+还能身康体健在病房为病人服务,能付出是福气,要心存感恩,上天让我们成为护士,我们要善用良能,通过穿越别人的生老病死,圆满自己的人格。 然后,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深耕信仰 作为 40+的老护士,儿女已长大,身体渐衰老,离退休还剩10来年, ,向上又无望,离开奉献了半生的体制觉得可惜!既然我们已经认识了自己,也看透了护士职业,,对于40+的老护士,已是不惑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体能衰老,生活工作一地鸡毛,连狗都嫌的年纪,倒计时的职业生涯,那么我们就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每一天都不空过。 在病房生死病死看多了,有没有发现,善终对一个人来说是福气。而信仰让我们放下内心的纷争,在残酷的职场生涯中有喘息的机会。老护士在职场余生,除了继续深耕技术,更要淡泊名利,深耕信仰,该让贤的让贤,该服管要服管,前路漫漫,当克己,当慎独,磨棱角,退优越,沉下心。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老护士在科室,如果领导同事尊重你,要感恩;领导同事嫌弃你,也无需抱怨,今日你白发被嫌弃,明日她自己依然要走同样的生老病死之路,彼此彼此,半斤八两,看淡了,向死而生,为自己优雅的退场作好准备 再有,开拓眼界,避免内耗 体制内老护士如果还在熬夜,记住,一定要好好爱自己这个衰老的身体,它如机器也需要 4S保养,保养好身体,才能渡完职场余生。人到中年,要去尝试,感受不同的生活。人生短暂,一辈子也只有一万多天,何必在科室的小生态里机关算尽,磋砣岁月?把用于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时间用来建立自己的循环生态圈,努力工作的同时,去尝试,去经历,去感受,去奔赴你喜欢的山海。 最后,四十而“立”,破茧新生。40岁不是护理生涯的终点,而是专业价值迸发的新起点。无论是深耕临床、跨界转型,还是投身管理教育,关键在于主动规划、持续学习。正如美国护理专家托尼娅·布雷米耶所言:“护理职业的灵活性让我们能在不同人生阶段找到新方向。” 中国医疗体系正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这为高年资护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唯有打破思维定式,方能在这场职业革命中赢得先机。
2025-05 15
体重有数,健康有术——孝感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举办中国肥胖日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 5月11日是中国肥胖日,今年肥胖日的主题是“体重有数,健康有术”。为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号召,孝感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联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中医科和呼吸内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共同举办了中国肥胖日大型义诊活动。 义诊于上午8点在门诊八楼体重管理中心大厅准时开始。很快大厅便挤满了前来咨询的群众。来自多学科的专家们通过体脂率、腰围、血糖等指标检测,结合个体生活习惯分析,为每位参与者制定包含饮食、运动、心理干预的个性化方案;同时为普通居民提供膳食指导、运动建议及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切实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前来接受义诊的群众们纷纷对义诊团队的专业水平和义诊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由衷的赞扬。除此外,体重管理中心团队还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礼品。这些礼品不仅外观精美,更蕴含了孝感中心医院对患者们的深情厚意。 健康中国,从体重管理开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成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达到34.3%和16.4%,肥胖引发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要隐患。然而,公众对肥胖的认知仍存在误区,盲目节食、过度依赖减肥产品等现象普遍存在。此次多学科义诊活动以专业力量回应民生关切,用科学知识破除认知误区,为肥胖防治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孝感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延续于原肥胖与减重MDT,后者于2016年由内分泌科牵头组建成立,团队由内分泌科、胃肠外科和营养科主导,与精神心理科、康复医学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耳鼻喉科、妇产科、麻醉科等多个专业紧密协作,确保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 我院自2023年率先在湖北省内地市州医院开设肥胖与减重MDT门诊,体重管理中心(原肥胖与减重门诊)每年管理超过1000例超重肥胖患者,其中300余例通过生活方式调整、600余例通过内科药物治疗,30余例接受减重代谢手术。自2017年起,体重管理中心团队在本地率先开展了减重代谢手术,目前可常规开展各种类型的减重手术。孝感市中心医院体重管理中心现可为广大患者提供从临床营养干预(饮食、运动)→ 内科药物治疗→胃肠支架置入 →减重代谢手术→中医药调理(针灸、埋线等)全链条一站式体重管理诊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