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病从口入",食物中毒知多少?
时间:2025-03-0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急诊内科 王小波 黄晓霞 阅读量:55

俗话说“病从口入”,近期,急诊内科就收治了多名食物中毒的患者,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患者均脱离危险,恢复了健康。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患食物中毒,保障身体健康呢?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食物中毒的那些事。

食物中毒:是指进食有毒食物,或是受到细菌、细菌代谢物或其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引发全身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通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发生于夏、秋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物比较容易变质、滋生细菌,而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这种食物中毒虽然发病率很高,但通常愈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后,2-3天即可完全康复。常见细菌有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

2、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中毒,如黄曲霉菌、赤霉菌等。一般烹调加热都不能破坏其中的真菌毒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常见于霉变的食物。谷物、甘蔗等食物在不合适的保存环境中可能产生霉变和真菌繁殖,人食用这类食物可发生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天然含有毒成分的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动物性食品。近年发生较多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有毒贝类中毒、动物肝脏中毒等。

4、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用本身含有天然的有毒成分的植物,或者是由于贮存条件不当产生某种有毒物质而被人食用后引起的中毒。如未炒熟的扁豆、木薯、毒蘑菇、豆类、发芽土豆等。

5、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或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如有机磷农药、老鼠药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亚硝酸盐、砷化物等。死亡率高。

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如毒物不明、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进食有毒食物后数小时到一天之间即可发病。主要有胃肠道表现和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也可出现全身症状。

1、胃肠道症状: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多见。

●呕吐:呕吐物多为进食的食物,若呕吐严重,呕吐物也可有胆汁、血和黏液。常先吐后泻。

●腹泻:腹泻的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可有里急后重感。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部分患者会出现血水样便。

2、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也可出现意识模糊、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语言和行为举止异常、肌肉抽搐、昏迷等。

3、全身症状

食物中毒可伴随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个别患者可也出现荨麻疹。

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措施

出现食物中毒情况,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前往附近医院就医;症状严重者,需立即呼叫120救护车。但若症状较轻、条件不允许、距离医院太远,或者在家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急救方法进行预处理。

●补水

口服补液:使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补液(1升水+6茶匙糖+半茶匙盐)预防脱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以免刺激呕吐。

●催吐

如果进食的时间在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如: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咽喉,诱发呕吐。

●导泻

如果进食超过2小时,但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采用导泻的方法迅速排出毒物。如:大黄、番泻叶水煎服或开水冲服,通过多次排便清除毒物。

●搜集标本

如若有可疑的食物或毒物,应全部搜集,以方便医生进行检测;在家中的呕吐物、排泄物(粪便、尿液)均应采集带往医院进行检测,有利于协助医生明确病因,更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

如果上述处理,症状仍未见好转,或中毒症状严重,应尽快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38度(儿童37.8度)以上高烧、视力模糊、肌肉无力、持续呕吐或腹泻、脱水、便血或脓样大便、出国旅行感染痢疾、呼吸困难或水肿等情况,请立刻就医。

如果是因为食用蘑菇或海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须立刻就医,蘑菇与海产品中的一些毒素是致命的。

预防食物中毒

●注意卫生

保证手部、食物及厨房的清洁;避免进食生冷海鲜、饮用生水。

●保证食材新鲜卫生

食用新鲜的食材,防止食材存放过程中出现变质和腐烂,避免食用隔夜、变质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和外卖食品。选择有经过安全处理、来源正常的食品,不要随意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如野蘑菇、野味等。

●重视加工

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分开处理。尽量将食物烹制至全熟之后再进行食用,尽可能少食用或者不食用生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