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什么是上肢动脉瘤?
时间:2025-05-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血管外科 万倩 阅读量:25

上肢动脉瘤是由于上肢动脉血管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扩张或膨出的病理表现。上肢动脉瘤是常发生于上臂、前臂、手掌和指的动脉瘤,也有人将锁骨下动脉瘤纳入上肢动脉瘤。上肢动脉瘤生长缓慢,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以外伤为主,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导致上肢动脉瘤,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助药物治疗,若无破裂出血,一般预后较好。

一、疾病分类

真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动脉瘤,由于脂质在动脉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及钙质沉着,使动脉壁失去弹性,滋养血管受压,血管壁缺血。在血流压力冲击下,动脉壁变薄部分逐渐扩张而形成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损伤或炎症。动脉壁破裂后,在软组织内形成搏动性血肿,以后周围被纤维组织包围而形成瘤壁。

夹层动脉瘤:动脉中层囊性坏死或退行性变,当内膜受损及在高压血流冲击下,造成中层逐渐分离形成积血、扩张,动脉腔变为真腔和假腔的双腔状。

二、病因

1.损伤 多见于年轻人,锐性损伤多为刀刺伤、纯性损伤可因挫伤或骨折后所致。

2.动脉粥样硬化 多发生于老年人,病人年龄多在50岁以上,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等。

3.感染 结核、细菌性心内膜炎或脓毒血症时,病菌可经血液循环侵袭动脉管壁导致动脉中膜薄弱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4.非感染性动脉炎 如多发性大动脉炎、放射性动脉炎和白塞综合征等,由于血管炎症引起动脉肌层和弹性纤维破坏、动脉壁强度减弱,易导致多发性动脉瘤形成。

5.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 如Marfan综合征和Ehlerns-Danlos综合征,由于胶原代谢缺陷或胶原形成异常引起动款壁中层先天性结构薄弱,在年轻时即可出现动脉瘤。

6.医源性损伤 也是造成的动脉瘤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透析做动静脉瘘或动脉穿刺测动脉压等情况下偶发动脉瘤。

三、流行病学

上肢动脉瘤是较少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发病率仅为下肢动脉瘤的1/3。上肢动脉瘤中前臂动脉瘤占周围动脉瘤的14%,上臂肱动脉瘤约占周围动脉瘤的10%,手掌和指动脉瘤较为少见。

四、好发人群

受外伤的人;老年人;长期使用木拐棍的人;排球运动员

五、临床症状

上肢动脉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触及局部搏动性肿块,动脉瘤增大后可压迫神经、血管出现相应的压迫症状,伴有斑块脱落时可导致肢体远端缺血,动脉瘤破裂可引起出血,甚至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1.典型症状

搏动性肿块和杂音:这是上肢动脉瘤最典型的临床表现,肿块表面光滑,触诊时具有膨胀性而非传导性搏动,且与心脏搏动一致,可伴有震额和收缩期杂音。

压迫症状:由于上肢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和静脉出现相应症状,锁骨下动脉瘤压迫臂丛可引起上肢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压迫静脉可引起上肢肿胀。

远端肢体缺血:瘤腔内附壁血栓或硬化斑块碎片脱落可造成远端动脉栓塞,出现动脉栓塞的相应临床表现。

瘤体破裂:上肢动脉瘤在压力作用下不断扩张增大,最终可突然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

2.其他症状:局部疼痛;组织红肿

六、并发症

1.出血:上肢动脉瘤在压力作用下不断扩张增大,最终可突然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

2.栓塞:瘤腔内附壁血栓或硬化斑块碎片脱落可造成远端动脉栓塞,出现动脉栓塞的相应临床表现。

七、治疗

上肢动脉瘤在压力作用下不断扩张增大,最终可突然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动脉瘤一经确诊,应尽早治疗,治疗方式多采用手术治疗,辅以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阿托伐他汀钙片;华法林、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2.手术治疗

动脉重建术:动脉重建包括动脉裂口修补、动脉壁补片移植和动脉断端吻合术,缺损较大时可行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术。

动脉瘤腔内修复术:采用覆膜支架置入瘤体累及动脉段,隔绝动脉瘤同时恢复动脉通路,该方法创伤较小,但费用较高。适用于假性动脉瘤或动脉瘤与邻近神经、血管紧密粘连者。

复合手术:以一个较小的手术先重建受动脉瘤影响的重要分支动脉血流,再采用覆膜支架隔绝瘤体及其重要分支。适用于瘤体位置深、开放手术创伤大或病人不能耐受开放手术者,这种治疗方法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手术风险。

八、健康宣教

1.患者应清淡饮食,少食高脂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少食生冷、刺激食物。

2.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善于控制情绪。

3.上肢受外伤、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高风险的患者应积极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