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医院 新闻
2017-10 06
爱眼请先护眼      今年6月6日是第十二个全国“爱眼日”,近日来学生用眼情况如何?夏季用眼主要要注意什么问题?笔者采访了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袁慧敏。      用眼过度可致“麦粒肿”     临近高考,高三女生小陈发现自己的眼睑边缘又出现了局部红肿,用手触摸时还有痛楚感,像有硬物淤积在眼皮之中,十分不适,严重地影响了学习,于是她再次来到市中心医院,向袁主任求救。     袁主任经过询问,得知她每天都学习到很晚,不到凌晨绝不睡觉,告诉她这是用眼疲劳所致,加上她体质较弱,所以容易反复发作。给她开了药方之后,袁主任一再叮嘱她高考复习期间要注意让眼睛得到适当的休息,并且要加强营养。 袁主任告诉笔者,小陈的病状称为“麦粒肿”, 在中、高考前发病率较高,基本上每天都有此类患者前来就诊。发病群体主要是青少年,尤其是每天沉浸在“题海战术”之中的学生,用眼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袁主任提醒,平时要注意用眼卫生和用眼强度,不要过度进食辛辣食物;“麦粒肿”患者千万不要用手挤压,以免感染扩散。    长假不要长期上网、看电视     大学毕业前夕,通过论文答辩又找到工作的小林时间多得不知道该怎么花,于是天天钻进网吧打游戏、看电影,时常连续作战到深夜。这两天,他发现自己视线模糊,眨眼时有疼痛感。     笔者了解到,长假来临,大批年轻人享受到了连续上网、连续看电视等“超级视觉享受”的日子,然而同时眼睛不适的人也大大增多。袁主任说,这是用眼过度导致的干眼症,每逢长假,这样的病人就会增多,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或电视时,眼睛眨动的次数减少,会影响泪膜的功能,使眼睛干涩。对于干眼症的预防,她建议,用电脑、看电视期间要注意休息,同时增加眨眼次数,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夏天要防红眼病      夏季来临,气温升高,许多人都喜欢到游泳池去玩耍,孰不知,一些病菌悄悄入侵。      袁主任提醒,夏季气温较高,病源微生物繁殖得快,正是红眼病猖獗之时,稍不注意就有可患上此病。红眼病具有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主要是间接接触传染,通过手、毛巾、水等传播方式,在公共场所、家庭、同事之间进行传播。    预防红眼病,应注意用眼卫生,尽量不要到公共游泳池游泳;如身边有红眼病的患者,不要共用脸盆、毛巾、手帕等,对患者的此类用品有经常煮沸消毒。红眼病患者要积极治疗,不要到游泳池游泳,以免传染给他人。
2017-10 06
夏季谨防三大皮肤病   夏季来临,气温上升,湿度升高,各种昆虫也开始大量繁殖,容易诱发许多皮肤病。为此,笔者走访了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主任方木平,请他介绍几种常见的夏季皮肤病的防治常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常见皮肤病之一:虫咬皮炎   6岁的小女孩小梦在球场边的草丛里玩耍之后,脚背、脚踝出现大片大片的红迹,痒得整夜难以入睡,于是拼命地抓,又痛得直哭,急坏了爸爸妈妈。     方医生说,此类皮肤病多因小节肢动物叮咬而致,如臭虫、跳蚤、虱、螨、蚊等昆虫叮咬皮肤后注入唾液,诱发过敏反应,多发于躯干、四肢,可成片或散在,瘙痒明显。预防措施主要为尽量少到草丛、树荫下或潮湿、蚊虫多的地方,室内要注意熏杀蚊虫。 常见皮肤病之二:丘诊性荨麻诊   一大早,三岁半的小男孩小飞哭哭啼啼地由爸爸带到方医生的办公室来。方医生一边哄他,一边仔细地给他检查,发现他的小腹部、臀部布满一簇簇红色风团状的红诊,还有明显的抓痕。方医生告诉小飞的爸爸,孩子患的是丘诊性荨麻诊,给他开了些医院自配药外敷、止痒药内服。   方医生说,夏季气候潮湿炎热,是丘诊性荨麻诊的高发季节,发病率占就诊人群的10%,发病群体以小孩为主,发病的原因多是螨虫感染,多集中在小腹、大腿内侧、臀部,呈梭形风团样,伴剧烈瘙痒,治愈后容易复发。   方医生提醒,丘诊性荨麻诊预防重于治疗,平时要讲究卫生,棉被、内衣等要勤晒。此外,居住环境最好不要饲养小动物,如果有饲养小动物的家庭,要注意保持小动物的干净清洁。   常见皮肤病之三:毒隐翅虫皮炎   近日来,到皮肤科就诊的毒隐性翅皮炎患者几乎占就诊人群的20%。据方医生介绍,毒隐翅虫,俗称“飞蚂蚁”,喜欢在灌木丛中、日光灯来活动。这种虫子的危害性并不在其本身的吸咐,而在于被拍死之后其体内释放的强酸性毒素。皮肤一接触这种毒素就发生急生皮炎,出现条状红斑,上面密布小脓疱,伴灼痛感,严重时还会出现呕吐、低热等症状,治愈之后会留下色素沉着。发病后,若炎症较轻,可用小苏打溶液清洗,再用炉甘石洗济外擦;若炎症较重,则须注射地塞米松。   方医生提醒,最好不要在日光灯垂直下方久坐,窗户最好关上纱窗。如果拍死“飞蚂蚁”,要立即用香皂清洗双手。
2017-10 06
上车后,别忘记给椅子“擦汗”    由于夏天天气炎热,很多市民上公交车后都满头大汗,有些乘客没有随身携带擦汗的手帕或纸巾,上车坐下后就用手去抹脸上、身上的汗,然后涂在座位上,同时,一些出汗较多的乘客身上也有很多汗液残留在座位上。    前几天笔者乘坐公交车时发现,有很多乘客不敢坐这种带汗的椅子,因为这些座位上明显能看到很多汗液,乘客坐在这种座位上也能明显感觉到汗液的存在,有很多乘客宁愿站在汗椅子旁边也不落座。    据市中心医院专家介绍,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排汗较多,皮肤也比较潮湿,且夏季人们衣衫单薄,皮肤裸露较多,蚊虫叮咬的几率也很大,所以很容易感染各种病菌和相关皮肤病,夏季人们在乘车时通过汗液可能传播的皮肤病主要是细菌性皮肤病和真菌性皮肤病。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体出汗可以清洁皮肤,人与人之间如果是隔着衣服的,汗液接触并不会传染皮肤病,因为双方都在出汗,并且隔着一层衣服,衣服会将对方的汗液擦去,并不会出现严重的感染,所以市民大可不必担心隔着衣服染上皮肤病;如果双方都是赤膊的汗液接触,则有可能交叉感染或传播一些细菌性或真菌性皮肤病。    专家提醒:就座前,请先给公交车上的椅子“擦擦汗”。
2017-10 06
专家为防暑支招    由于连续高温,出现中暑症状的孝感市民越来越多。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一周已接到9名患者求救。针对目前的高温天气,该院有关专家提醒市民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中暑。    专家们为市民提供了预防中暑的12项措施:    1、出门时别忘了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    2、穿透气性好的、浅色的棉质或真丝面料衣服。烈日炎炎下长时间骑自行车最好穿长袖衬衫。    3、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定过低。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肌梗死病人,不要长时间呆在过冷的房间中。    4、从事户外活动时要放慢速度。长时间在户外者,要随身携带防暑品,如十滴水、人丹等。    5、及时补充蛋白质。可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含量少的优质蛋白质食品,还可以吃些豆腐、豆制品等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    6、出汗过多时,应适当补充一些钠和钾。钠可以通过食盐、酱油等补充,含钾高的食物有香蕉、豆制品、海带等。    7、随时喝水,不要等口渴了再喝。    8、不要过多地吃冷饮。    9、多吃各种瓜类。多吃苦味菜,有利于泄暑热和燥暑湿。    10、不要饮用烈性酒。    11、多洗澡或用湿毛巾擦拭皮肤。    1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在炎热的中午强烈日光下过多活动。
2017-10 06
八旬老妪脸上长“犄角”原来是皮肤发生了癌变     本报讯(记者 郑铮 实习生 侯伶俐 通讯员 徐晓塘 高洁) 犄角一般都长在牛、羊、鹿等动物身上,而且是长在头上,但是,近日孝感市中心医院来了一位脸上长“犄角”的老妪。    这位面颊上长“犄角”的邓太婆,今年80岁。去年8月份的一天,她感觉右面颊部出现了个小肿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肿块越长越大,最后竟冒出尖来,而且是越来越长,就像个“犄角”。因为这个东西不痛不痒,不影响日常生活,老人一直就没管它。不料,近期这个“犄角”开始“逞恶”:痛痒难当,散发出臭味并且有脓血流出,搅得老人寝食难安。邓太婆告诉记者,因为脸部长了这个怪东西,每当她出门,村里人都象看怪物一样看她。    5月31日,不堪其扰的邓太婆来到中心医院就诊。该院整形科主任彭友林诊断“犄角”为淋状细胞癌,应立即手术切除。医院于当日下午组织骨干专家为老人做了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和植皮术。目前,邓太婆面颊上修复后的皮瓣生长良好,不日即可出院。
2017-10 06
民工老家在四川不知瓠子是何味忍苦吃后进医院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特约记者关广文 记者姬栋 通讯员郭少年)中饭吃完15分钟后,10名民工均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中毒症状。昨日下午,经孝感市中心医院全力救治,这10名四川民工全部脱离生命危险。  民工江某在医院介绍,当日上午,他从孝感建设路一菜市场买回瓠子,不想民工们中午吃完瓠子后,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症状。住院治疗的多名四川民工说,在他们家乡,没有瓠子这种食物。当日中午,他们吃的瓠子苦得不得了,但他们以为瓠子本来就是苦的,仍忍苦吃下去了。另据做饭的民工介绍,他只用了1根半瓠子,因瓠子皮很薄,他没有削皮就切片清炒了。  医生介绍,多名民工出现中毒症状,祸首就是苦瓠子。
2017-10 06
孝感80岁太婆脸上长“角”被手术切除 荆楚网消息(楚天都市报)(特约记者杜青 通讯员徐孙郭)前日,在孝感市中心医院,80岁的邓太婆脸上的“角”被手术切除。   据手术医生介绍,8个月前,邓太婆脸上长出一个小包块,无痛感。后来小包块越长越大,形成像牛角一样的硬“角”,硬“角”长9厘米,直径5厘米。   有关专家称,邓太婆脸上“长角”,其诱因可能主要是阳光照射时间太长、紫外线照射太强所致。
2017-10 06
清除癌性心包积液——双途径化疗显奇效   老李是一名退休教师,有三十多年的吸烟史。今年三月,李教师出现胸闷、咳嗽、心悸和头晕乏力,在当地医院做胸部CT检查后,竟然发现是左肺癌合并心包转移,B超显示心腔内积液厚达2.4公分,总量达1000多毫升,心包内大量积液压迫心脏使之不能正常跳动,出现心悸和头晕等心包填塞症状。为了缓解症状,当地医院进行心包穿刺抽液,但每次抽液200毫升后只隔了两天就又回复原样。因为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抽出的血性心包积液中含有大量的腺癌细胞,癌性积液生长迅速。  抱着一丝求生的希望,李老师来到了孝感中心医院肿瘤科求治。肿瘤科专家分析其病情及治疗经过后,决定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心包内置管引流术和双途径化疗以清除其癌性心包积液。  3月24日上午,肿瘤科主任瞿广桥和ACU主任彭清臻在B超引导下,成功进行了心包内置管引流术。置入的PICC管可以在心包腔内长期放置,而且一次可以持续性引流500ml积液。相比之下,心包穿刺术则每两天就要进行一次,而且顾忌到针尖会刺到心脏,每次只能放液200ml。  心包内置管成功后,紧接着进行双途径化疗。瞿主任介绍说,单纯抽液治标不治本,要想从根本上清除癌性心包积液,必须进行抗癌治疗,抑制癌细胞生长,最好的方法就是双途径化疗。从3月24日开始每隔一天,医生从PICC管内引流出心包积液500ml,同时向心包腔内注入化疗药物顺铂和生物调节剂白细胞介素一Ⅱ。顺铂是小分子抗癌药能有效渗透到心包腔各个部位,彻底清除癌细胞。患者全身则应用吉西他滨控制肺癌生长。吉西他滨是一种抗癌新药,尤其是对转移性肺癌有神奇的疗效。  这样通过局部和全身两种途径进行一周抗癌治疗,李老师的心包积液清除干净了,一月后复查未见积液复发迹象,同时左肺肿瘤 也明显缩小。除掉压在心脏上的三斤积水后,李老师现在已能正常生活,没有不适感觉,每月来院进行一周的巩固抗癌治疗,有望长期生存下去。  今年的4月16日—22日是第十六个肿瘤防治周,主题是拒绝烟草,远离肺癌。为此,瞿主任希望广大群众远离烟草烟雾,避免空气污染,这样就能使肺癌发生率大大降低。同时中老年人如果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痛、胸闷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来检查和治疗,而不要相信所谓“土方”和“秘方”。只要采取正规治疗,就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幸福。正是科技与人如此贴近,生命从这里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