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骨科患者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3-10-31 来源: 作者: 阅读量:17

骨科康复护理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围绕全面康复的目标,密切配合临床医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实施一般的和专门的康复护理技术。骨科康复护理是康复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骨科患者的早期康复尤为重要。

骨科患者进行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增强患者的机能、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如果没有正确、妥善、积极的功能锻炼,即使手术、复位、固定都很成功,也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正确积极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

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患者肌肉可完成伸缩训练,逐步提升骨折位置附近承受的纵向挤压力,骨折部位的裂缝会逐渐缩小,骨折部位也可更加稳固,加速愈合速度。另外,通过正确的功能锻炼,还可及时纠正错位微小骨折,促进肢体正常功能较快恢复。

骨折患者如长时间卧床或运动量减少,会影响机体血液循环速度。血液循环速度变慢后,当血液流到受损的血管中容易形成凝块,从而形成血栓,小的血栓可逐渐溶解,血栓较大的话,如果脱离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可能会导致机体重要器官发生梗死,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功能锻炼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逐步增加患处血管壁弹性,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

大部分患者骨折后软组织受损,会出现出血、血肿,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受损部位会有肿胀、疼痛感。通过早期功能锻炼,能加速静脉及淋巴组织的血液流动,促进肌肉有效收缩,从而改善骨折部位淤血、疼痛和肿胀症状。

患者发生骨折后,软组织会发生水肿、出血,如果不能及时消肿,软组织发生黏连后会逐渐变硬,肌肉、肌腱、滑膜及关节组织也会发生黏连,对肌肉收缩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在病情稳定后及时进行功能训练,尽量降低关节僵硬或骨折部位组织黏连对后期运动能力造成的不良影响。

骨折早期即伤后1-2周,伤肢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锻炼的注意形式是患肢肌肉舒缩运动,如铅笔骨折时做握拳和手指屈伸活动,股骨骨折做肱四肌舒缩运动,原则上骨折部上、下关节不活动,身体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活动。此期间功能功能锻炼的注意目的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

骨折中期即伤后2周后伤肢肿胀消退,疼痛减轻,骨折端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部趋于稳定。此期锻炼的形式除继续增强患肢肌肉舒缩活动外,在医务人员或健肢的帮助下逐步恢复骨折部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伤后5-6周,骨折部有足够的骨痂时,可以进一步扩大活动围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

骨折后期即伤后6-8周,骨折临近愈合后,功能锻炼的主要形式是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锻炼,使各关节迅速恢复正常活动围和肢体正常力量。

功能锻炼以病人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发生疼痛为度。锻炼时患肢轻度肿胀,经晚间休息后能够消肿的可以坚持锻炼,如果肿胀较重并伴有疼痛,则应减少活动,抬高患肢,待肿胀疼痛消失后再恢复锻炼。如果疼痛肿胀逐渐加重,经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并伴关节活动围减小,或骨折部位突发的疼痛时,均应警惕发生新的损伤,暂时停止锻炼并及时做进一步的检查处理。

总之,骨折患者手术完成只是康复的第一步,后面的康复训练更为重要,患者及护理人员都要认识到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只有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的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才能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