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我院胸痛中心收治了一名年仅2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熬夜、BMI高达34.48(肥胖),入院时病情危重。经胸痛中心与医联体协作快速救治,患者转危为安。此案例警示我们:心梗已非“老年病”,不良生活方式正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现结合此病例,向社会公众科普心梗防治知识,并呼吁重视早期预防与科学救治。
一、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警惕“年轻化”背后的隐患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其核心危险因素包括:
1.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家族遗传史。
2. 可控因素:
吸烟与饮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荷;
肥胖(BMI≥28):内脏脂肪堆积诱发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熬夜与精神压力: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增加心肌耗氧,诱发血管痉挛;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直接损害血管结构与功能。
本案警示:患者虽年轻,但长期吸烟、饮酒、熬夜及肥胖,多重危险因素叠加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
二、心梗风险识别:抓住“黄金救治120分钟”
典型症状: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闷胀感(>15分钟);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腹部;伴冷汗、恶心、呼吸困难、濒死感。
不典型表现(尤其年轻人群):突发乏力、晕厥;“胃痛”“牙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行动原则:一旦怀疑心梗,需立即拨打120,避免自行驾车或拖延!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上升10%。
三、医联体与胸痛中心:构建“全域协同救治网”
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区域医联体与胸痛中心的高效协同:
1. 院前急救无缝衔接:基层医院通过医联体平台快速完成心电图远程传输、初步诊断,并启动转诊流程;
2. 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患者直达导管室,绕行急诊科,D-to-B时间(入院至血管开通)仅18分钟(国际标准<90分钟);
3. 多学科团队保障: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动,确保诊断、溶栓/介入、监护全程精准高效。
数据印证:胸痛中心模式可使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下降30%,致残率降低50%。
四、专业与速度:生命救治的“双核心”
本例救治中,医护团队凭借以下能力赢得生机:
快速识别与决策:结合症状、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检测,10分钟内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技术硬实力: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术后血流恢复TIMI 3级;
全天候响应:胸痛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一到、即刻抢救”。
结语:预防为先,救治为盾
心肌梗死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预防建议: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定期筛查血压/血糖/血脂;
救治承诺:我院胸痛中心与医联体将持续优化救治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快、更准、更优”的生命保障。
生命无价,分秒必争——让我们共同筑牢心血管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