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家人团聚、美酒佳肴、休闲娱乐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人们往往会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睡眠紊乱,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诱发血栓,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堪称“沉默的杀手”。
一、何为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人体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此时,血栓便会悄然而至。它附着在形成的部位并阻碍血液流动,使血管通道发生“大塞车”,相关的脏器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增加死亡风险。
二、血栓堵塞血管会怎样?
掉落的血栓会在血管内游走,一旦堵塞血管,就会使血液运输系统“瘫痪”。它钟爱两条路线——动脉和静脉。前者多发生在心脑血管和四肢,后者多发生在下肢和肺部。其中腿部血栓最常见,肺栓塞最危险。
堵在脑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脑血管,就会发生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表现为患侧手臂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甚至丧失活动能力、卧床不起等。
堵在心脏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心脏血管,就会发生心肌梗死,重则危及生命;如果心脏上的动脉(冠状动脉)堵塞程度较轻,可能只是心脏泵血受到影响,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会出现易疲劳、气喘等症状。
堵在肺部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肺部,就会发生肺栓塞。若栓子很大,患者可能发生窒息。肺栓塞多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血栓顺着血流堵塞肺血管所致。
堵在下肢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下肢血管,就可能发生动脉硬化闭塞或静脉血栓。当动脉堵塞严重时,可能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静脉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肺血管,可导致肺栓塞。
这些人要格外注意:
1.长期卧床者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3.久坐族
长时间坐着工作、生活的人,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
4.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吸烟者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6.肥胖者
肥胖者血脂水平较高,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形成血栓。
7.妊娠期妇女
妊娠期妇女血液黏稠度增加,且子宫压迫血管,容易形成血栓。
8.外伤、手术患者
外伤、手术后卧床,使用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或化疗患者等)。
三、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1.健康饮食
进食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虾、蟹、动物内脏、蛋黄等,减低血液黏稠度。
2.补充水分
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正常人每天应摄入量为2000-2500ml水,可以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从而利于血液流动。
3.适当运动
长期卧床者应定期翻身、活动肢体;
长期久坐不动,最容易诱发血栓。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
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4.控制血压、血糖
血压升高时,低密度脂蛋白会加重对动脉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糖尿病可诱发全身血管的损害,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5.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脂质、炎症细胞等血管内堆积,从而形成附壁血栓。保持大便通畅;重视防寒保暖、防止寒冷对血管的不良刺激。
6.释放压力
加班、熬夜、压力剧增会使动脉应急性堵塞,甚至会导致动脉闭塞,引发心梗。
7.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出现栓塞迹象,立即就诊,时间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