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动脉瘤:潜藏在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
时间:2025-08-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血管外科 陈岑 阅读量:13

动脉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而是指动脉壁局部薄弱或结构异常,在血流压力作用下逐渐扩张、膨出形成的囊状突起。它如同血管壁上鼓起的“气球”,随时可能因压力过高而破裂,引发致命性出血。了解动脉瘤的相关知识,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至关重要。

动脉瘤的常见类型与好发部位

动脉瘤可发生在全身任何动脉,其中以主动脉、颅内动脉、内脏动脉(如肾动脉、脾动脉)等部位较为常见。

主动脉瘤:包括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是最危险的动脉瘤类型之一。腹主动脉瘤因位置相对表浅,有时可通过腹部触诊发现搏动性肿块,而胸主动脉瘤早期症状往往隐匿。

颅内动脉瘤:多发生在颅内动脉分叉处,破裂后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

外周动脉瘤:如股动脉瘤、腘动脉瘤等,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感染等因素相关,可能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动脉瘤的诱发因素

动脉瘤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最常见的诱因。动脉壁因脂质沉积、纤维组织增生而变得薄弱,弹性减退,在血流冲击下逐渐膨出形成动脉瘤,多见于中老年人。

先天性因素:部分人因动脉壁先天性结构缺陷,如血管中层发育不良,导致动脉壁抗压能力不足,易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形成动脉瘤。

感染与炎症: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动脉壁,或大动脉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引发动脉瘤。

外伤:尖锐或钝性外力直接损伤动脉壁,可导致局部薄弱,后期逐渐发展为动脉瘤。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高血压会持续冲击动脉壁,加速动脉壁的损伤和扩张;吸烟则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动脉粥样硬化,间接增加动脉瘤的发生风险。

动脉瘤的隐匿性与潜在危害

多数动脉瘤在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但随着瘤体逐渐增大,可能出现压迫症状:如腹主动脉瘤压迫肠道可引起腹胀、食欲下降;颅内动脉瘤压迫神经可导致视力模糊、复视等。

而最危险的情况是动脉瘤破裂。不同部位的动脉瘤破裂,后果各异:腹主动脉瘤破裂会引发腹腔内大出血,患者迅速出现休克,死亡率高达50%以上;颅内动脉瘤破裂则可能导致脑出血,留下偏瘫、失语等终身后遗症,甚至当场致命。

动脉瘤的发现与应对

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动脉瘤的关键。超声、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检查,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医生会根据其大小、位置、生长速度及患者身体状况制定治疗方案:小而稳定的动脉瘤可定期随访观察;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则需通过手术(如动脉瘤切除+血管置换)或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弹簧圈栓塞)进行干预,以消除隐患。

动脉瘤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悄无声息”的发展和“一击致命”的风险。关注动脉健康,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血管检查,才能及时发现这颗“不定时炸弹”,为健康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