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入口
员工通道
OA办公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医疗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动态
医院党建
科研教学
公示公告
医院概况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内科
外科
其他
品牌学科
医院动态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返回导览页 >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精神卫生心理门诊
外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其他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放射影像科
核医学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品牌学科
放射影像科
病理科
康复医学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儿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急诊医学科
产科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
心血管内科
骨科
妇科
新生儿科
耳鼻咽喉科
皮肤科
感染性疾病科
重症医学科
肿瘤科
输血科
血液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口腔科
核医学科
医院动态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健康科普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6
10
血管也有“年龄”?你的血管老了吗?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伙伴——血管。血管,就像是身体内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负责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健康的血管便开始为我们的生命之旅保驾护航。 你知道血管也是有“年龄”的吗?很多人可能外表看着年轻,可是体内血管已经“老”了,如果不重视血管老化,久而久之血管功能不断下降,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高油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开始悄悄侵蚀我们的血管。血管壁逐渐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就像老化的公路变得崎岖不平。这不仅会影响血液的流通速度,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血管变得狭窄、堵塞,那生命的通道将被截断,健康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所以,呵护血管就是呵护我们的生命。 那么你知道血管为什么会老化吗?又该如何预防血管老化呢?血管提前“老化”,往往是这些事情你没做好。 (1)饮食:经常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比如经常在外就餐,或者饮食重油重盐,就容易使血管壁堵塞胆固醇等物质。 (2)睡眠:如果我们不注意休息,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加班,则易引起内分泌紊乱,体内毒素难以排除,堆积在血管中,导致血管堵塞、收缩。 (3)运动:缺乏运动,血管内的异物会逐渐累积,影响毛细血管供血。另外,久坐易导致静脉压迫,形成血栓,影响血液循环。 (4)生活习惯:吸烟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容易形成血栓;经常饮酒易使血管弹性降低、变硬。 (5)精神情绪:精神压力可引起血管内膜收缩,加速血管老化。压力大、脾气暴躁易怒,容易使血管变硬。 血管开始老化时,身体可能会出现这些信号! 血管健康出现问题,身体其实也会有些反应!自查一下,近期你有没有以下表现? 最近有情绪压抑现象。 常常过于执拗较真。 喜欢吃方便食品及饼干、点心。 偏食肉类。 缺少体育锻炼。 每天吸烟支数乘以年龄超过400。 爬楼梯时胸痛。 手足发凉、麻痹。 经常丢三落四。 血压高。 胆固醇或血糖值高。 亲属中有人死于脑卒中、心脏病。 上面的选项满足的越多,说明血管“年龄”越高! 血管老化会带来许多危害,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猝死的风险,我们应该尽可能保护好血管。那么,想要保持血管“年轻”,就需要从生活的各个角度共同调节,包括饮食方面、精神方面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等,从而保护血管,延缓血管老化!
2025-06
10
昨晚,您睡好了吗?
深夜辗转反侧、白天昏昏沉沉……失眠已成为困扰全球超10亿人的健康难题。据统计,中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这意味着每3人中就有1人饱受睡眠困扰。失眠不仅是“睡不着”,更可能成为慢性疾病的“导火索”,您是否也有类似的困扰? 一、什么是失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即使有足够睡眠时间仍感到睡眠质量差,导致白天功能受损(如疲劳、注意力下降、情绪烦躁等)。主要表现为: 1.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 2.睡眠维持困难:入睡过程中超过5分钟的觉醒2次以上,或全夜觉醒时间超过40分钟。 3.早醒:睡眠觉醒时间较正常时间提前30分钟以上,甚至比平时早醒1至2小时,总的睡眠时间小于6小时。 4.睡眠表浅:睡眠非快速眼动期3、4期深睡眠减少,小于总睡眠时间的10%,睡眠的深度不足,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5.日间症状:次日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二、为什么会失眠? 睡眠不足可能缘于多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兴奋、紧张等精神心理方面的原因,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2. 疾病因素:慢性疼痛、呼吸系统疾病、药物副作用(如激素、抗抑郁药)等。 3. 生活习惯:作息不规律、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摄入咖啡因或酒精造成的睡眠不足。 4. 环境干扰:噪音、光线、温度不适等。 5. 原发性失眠:无明显诱因,可能与遗传或脑神经调节异常有关。 三、失眠有哪些危害? 长期失眠的人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最直观的是大脑功能受损,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变得迟钝,严重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人体免疫系统也会因为缺乏高质量的睡眠而变得脆弱不堪,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从而小病不断,而且康复速度也明显减慢。此外,长期失眠还会导致患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上升;还会导致黑眼圈的出现,引发痤疮和细纹等皮肤问题。 四、失眠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睡眠越多越有益于健康。很多人会在双休日“补觉”,其实睡眠时间长短跟健康的睡眠关系并不密切,睡眠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以第二天醒后精力充沛为主要判断标准。 误区二:做梦影响睡眠。梦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如果第二天精神状态良好,就不影响睡眠质量。 误区三:饮酒有助于睡眠。酒中的有害物质在体内代谢并积存,使身体适应能力下降;长期饮酒助眠反而会导致失眠。 误区四:晚上熬夜,白天补一觉就行。睡眠补偿只能缓解过后的疲劳,而对于提前透支的精神和体力,以及由此造成对身体的一些损害,是不能偿还的。 误区五:睡前体育锻炼有助于睡眠。体育锻炼能作为失眠患者的辅助治疗,但不要在夜间或睡前剧烈运动,否则,因大脑兴奋增高而导致失眠的情况会大大增加。 五、怎样才算是健康的睡眠? 健康睡眠至少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充足的睡眠时长和规律的睡眠周期。 健康的睡眠不一定是 8 小时,这只是一个正常睡眠的平均值,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推荐的最佳睡眠时长是 7~9 小时,具体时长是因人而异的。但需要注意的是,睡眠时间也不是越长越好,保证第二天有充沛精力和良好状态即可。 规律睡眠周期意味着要定时睡觉,即使是周末也不赖床。不规律的睡眠还会产生睡眠周期的失调。 改善睡眠小贴士 1、确定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 2、如有午睡习惯,时间不要超过45分钟。 3、睡前4小时避免过量饮酒,不要吸烟;避免吃辛辣刺激或糖分太高的食物。 4、睡前6小时避免咖啡因的摄入,包括咖啡、茶叶和苏打水,还有巧克力。 5、有规律地锻炼,但避免在睡前锻炼。 6、使用舒适的被褥;只在床上进行与睡眠相关的活动。 7、设置一个舒适的卧室温度,保持房间通风良好。 8、排除所有干扰噪音,并尽可能消除光线。 如果您长期面临睡眠问题,建议寻求医生的帮助。医生会借助医疗手段监测及分析睡眠情况,为您提供适当的医学建议和治疗方案。 优质睡眠,健康同行,不妨从今晚开始改善睡眠习惯,夺回被“偷走”的睡眠,祝大家都能拥有美美的睡眠!
2025-06
10
小指甲大麻烦,这些自救误区你中招了吗?
指甲边缘红肿刺痛,穿鞋变成"酷刑",甚至化脓发烧……这些折磨人的症状,很可能源于一个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疾病——甲沟炎。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2000万人次受其困扰,其中青少年和爱美女性占比高达65%。那些看似无害的生活习惯,正在悄悄埋下健康隐患。 一、指甲边缘的"隐形杀手" 甲沟是指甲与周围皮肤形成的沟槽,当这个区域的屏障被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就会乘虚而入。临床数据显示: 嵌甲(指甲长进肉里)导致60%的甲沟炎 美甲工具消毒不彻底引发感染占女性患者的42% 运动损伤、鞋子挤压等机械刺激占18%病例 糖尿病患者、长期接触潮湿环境者、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反复发作。初期可能只是轻微红肿,但若处理不当,48小时内就可能发展为甲下脓肿,甚至引发骨髓炎。 二、三大自救误区火上浇油 1. 针挑脓液:家庭环境中难以彻底灭菌,用缝衣针等尖锐物挑刺,可能将细菌带入深层组织。某三甲医院接诊案例显示,23%的严重感染源于自行挑脓。 2. 酒精猛灌:浓度过高(>75%)的酒精会破坏伤口周围健康组织,反而延缓愈合。正确做法是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1:10)轻柔冲洗。 3. 塞棉花"矫正":在发炎肿胀期强行向甲沟塞入棉花,可能造成二次损伤。急性期应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后再进行矫正。 三、科学应对四步法 1. 黄金24小时:发现红肿立即停止修剪指甲,用温水泡患处(可加1%盐)10分钟,每日3次 2. 分级处理: 轻度红肿:外涂莫匹罗星软膏+无菌敷料保护 出现脓点:需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切开引流 反复发作:可能需要部分或全部拔甲+甲床成形术 3. 鞋袜革命:选择鞋头宽松的运动鞋,避免尖头高跟鞋。棉质袜子每日更换,运动后及时清洁足部 4. 修剪秘诀:指甲前端剪成平直形(非圆弧形),两侧留出1-2毫米安全边。使用专用指甲钳,避免撕扯倒刺 四、特殊人群防护指南 糖尿病患者:足部神经敏感度下降,建议每月专业修甲,血糖控制不佳时慎用抗生素药膏 美甲爱好者:选择紫外线消毒达标的门店,两次美甲间隔至少3周,避免过度打磨甲上皮 运动达人: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建议穿戴专用护趾套,运动后检查足部有无淤血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当出现以下情况时,请立即就医:红肿范围超过指甲1/2面积;出现搏动性疼痛或跳痛;体温升高至38℃以上;指甲颜色变黑或出现纵向裂纹。 甲沟炎的治疗如同与细菌赛跑,早期规范处理可使90%的患者在1周内痊愈。记住:指甲不是装饰品,而是保护指端的"天然盔甲"。与其忍受反复发作的痛苦,不如从今日起,给指甲多一点科学呵护。
2025-06
10
夏日护心指南:高温下的心脏守护攻略
随着气温飙升,人体的“发动机”——心脏正面临严峻考验。医学数据显示,夏季心血管急诊量较其他季节增加20%-30%,高温、出汗、昼夜温差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心脏的“隐形杀手”。如何在炎炎夏日为心脏撑起“防护盾”?这份科学攻略请收好。 一、高温为何伤“心”?先懂身体反应 1.血管“热胀冷缩”更剧烈: 高温时血管扩张散热,突然进入空调房或饮用冰水,血管会急剧收缩,诱发血压波动(可能骤升20-30mmHg),增加心梗、脑卒中风险。 2.出汗多=血液“变稠”: 每天出汗可达1-2升,若补水不足,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同时钾、钠等电解质流失,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3.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高温刺激人体分泌更多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静息心率可能增加10-15次/分),心脏耗氧量上升,相当于每天多跑1公里。 二、3个关键场景,护心细节别忽视 场景1:补水——喝对时间和“温度” 最佳时机:晨起后(稀释夜间黏稠血液)、运动前(提前30分钟喝200ml温水)、洗澡前(避免低血压),每小时喝100-150ml(全天至少1500ml,尿色浅黄为最佳)。 避雷指南: ✖ 一次性灌冰水(刺激血管痉挛) ✖ 用含糖饮料(血糖骤升骤降,加重心脏负担) ✔ 推荐:淡盐水(出汗多者)、椰子水(天然电解质饮料)、绿豆汤(解暑不伤胃,避免过甜)。 场景2:作息——避开“致命时段” 晨练别太早:6-10点是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期(血压晨峰+污染物聚集),建议改为7点后或傍晚运动,强度以“说话不喘气”为准(如快走、太极拳)。 午睡“充电”20分钟:研究发现,每天午睡20-30分钟,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34%,还能缓解上午疲劳,让下午心率更平稳。 空调房温差≤8℃:室内设为26-28℃,进出时先在门口停留1分钟,给血管适应时间;睡前穿薄长袖,避免肩颈、心前区受凉。 三、情绪管理:别让“心理中暑”伤了心 高温易引发“情绪中暑”,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这些都会让心脏“压力山大”。 快速降心火技巧: ①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次,心率可降10-15次/分。 ② 按揉“护心穴”:内关穴(腕横纹上3指,两筋之间),每天按压3次,每次1分钟,缓解胸闷、心慌。 ③ 睡前“断网”1小时:蓝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导致入睡难,建议用温水泡脚(40℃,15分钟)+听白噪音,帮心脏“慢下来”。 四、特殊人群:这些信号要警惕! 人群 护心重点 危险信号 (立即就医) 高血压患者 每天固定测血压(晨起、睡前),勿擅自停药(夏季血压可能降10%-20%,需医生调剂量) 血压>160/100mmHg,伴头痛、恶心;或<90/60mmHg,头晕乏力 冠心病患者 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避开闷热密闭环境(如堵车、商场高峰期) 胸痛持续>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不缓解;伴冷汗、濒死感 心衰患者 严控饮水量(每天≤1500ml),记24小时尿量;每天晨起称重,体重24小时涨>1kg需警惕 呼吸困难加重、平躺时憋气、脚踝水肿明显 五、一句话总结 夏日护心的核心是“稳”——稳定血压、稳定心率、稳定情绪。从喝水、吃饭、睡觉这些小事做起,别等身体“拉警报”才后悔。记住:你的每一次科学养护,都是给心脏的“降温费”。 愿这个夏天,你与心脏都能“清凉一夏”!
2025-06
10
高温来袭,这份防中暑指南请收好!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觉不适,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威胁——中暑。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了解中暑相关知识,做好预防措施,才能安然度过酷热夏天。 一、中暑的分级与表现 1. 先兆中暑: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一般不超过38℃)。此时若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2. 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了先兆中暑的症状外 ,还会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及时处理后,数小时内可恢复。 3. 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如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可危及生命。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疼痛;热衰竭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热射病最为凶险,患者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无汗、意识障碍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二、易中暑人群 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且劳动强度大,身体产热多,散热困难,极易中暑。 年老体弱及儿童: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能力差;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都是中暑的高危人群。 肥胖者:脂肪具有隔热作用,会影响身体散热,在高温环境下,肥胖人群更易出现体温升高,引发中暑。 患有慢性疾病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等患者,身体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高温会加重身体负担,增加中暑风险 。此外,部分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等)的人群,也可能因药物影响体温调节功能而容易中暑。 三、科学预防中暑的方法 1.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避开高温时段: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外出,这段时间阳光强烈,气温最高,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护措施。 控制活动强度:减少剧烈运动,如长跑、踢球等。运动时身体产热增加,高温环境下更易导致体温过高。若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较为凉爽的时候,且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适时休息。 2. 做好个人防护 衣物选择:穿着轻薄、宽松、浅色的棉质衣物,利于散热和吸汗。户外运动爱好者可选择具有速干功能的运动服装。 遮阳装备:外出时,佩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阻挡紫外线和热量。此外,还可以涂抹防晒霜,SPF值30以上为宜,每2 - 3小时补涂一次,防止皮肤晒伤。 3.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主动饮水:不能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每天至少饮用1.5 - 2升水,可少量多次饮用,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选择合适饮品:除了白开水,还可适当饮用淡盐水、运动饮料,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电解质。但要避免饮用过多含糖饮料、酒精饮料,这些饮品可能会导致身体脱水。 4. 改善生活环境 室内降温:在家中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调节室内温度,将室温控制在26℃左右较为适宜。若没有空调,可通过向地面洒水、使用湿窗帘等方式降温。 保持通风: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室内湿度,改善闷热环境。在办公室、商场等公共场所,也应注意空气流通情况。 5. 增强身体耐热能力 适当锻炼:平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提高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强度。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7 - 8小时,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有助于身体更好地应对高温环境。 6. 关注特殊人群 对于家中的老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家人,要特别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每天定时测量体温,观察是否有中暑迹象。 为特殊人群创造凉爽舒适的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准备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中暑看似常见,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通过了解中暑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就能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享受清凉一夏。
2025-06
10
当身体“断电”后:揭秘神秘的Todd麻痹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体突然“断电”,手脚不听使唤,但过一会儿又自行恢复,这可能是什么情况?这种看似科幻的现象,在医学中被称为“Todd麻痹”。它像一场“大脑的短暂罢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 一、什么是Todd麻痹? Todd麻痹是一种与癫痫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现象。简单来说,患者在癫痫发作(尤其是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即“大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肢体瘫痪或无力,通常仅累及身体一侧,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这种瘫痪虽然令人恐慌,但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恢复,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二、为什么会发生Todd麻痹? 尽管医学界对Todd麻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两种主流假设: 1. “大脑疲劳”理论: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能量耗竭,就像手机电量耗尽后需要充电一样,神经元的“超极化”状态延长,暂时无法传递信号。 2. “信号阻断”理论:癫痫后,大脑中某些受体(如NMDA受体)被过度激活,阻断了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肢体“失联”。 三、如何识别Todd麻痹? Todd麻痹的典型表现是癫痫发作后突然出现的以下症状: 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比如右手突然抬不起来,或左腿无法行走。 短暂性功能障碍:可能伴随语言障碍、视力模糊或肢体麻木。 快速恢复:通常在几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数天。 四、Todd麻痹如何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和“支持性护理”为主: 抗癫痫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地西泮、咪达唑仑)可减少癫痫发作频率。 对症处理:瘫痪期间需防止跌倒或二次损伤,必要时进行物理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减少癫痫诱因。 五、预后:会复发吗?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瘫痪症状可完全恢复。但若癫痫未有效控制,Todd麻痹可能反复出现。少数长期瘫痪或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Todd麻痹虽不常见,却像身体的“预警信号”,提示我们关注大脑健康。它的短暂性瘫痪看似神秘,实则有迹可循。通过科学治疗和健康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重启”身体的正常运作。记住:任何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或无力,都值得及时就医探明真相!
2025-06
10
为什么不能乱吃无糖食物?一起了解无糖的真相
近年来,“无糖”标签成为食品市场的热门卖点,从饮料到糕点,各类无糖产品层出不穷。许多人认为,选择无糖食品可以避免糖分带来的健康风险,甚至将其视为减肥或控糖的“安全牌”。然而,无糖食品背后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盲目食用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 一、“无糖”的定义陷阱:并非真正“零糖”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含糖量≤0.5克即可标注为“无糖”。但这里的“无糖”仅指未添加蔗糖、葡萄糖等传统糖类,并不代表完全不含其他形式的糖或碳水化合物。例如: • 隐藏的糖类:麦芽糖、果糖、麦芽糊精等仍可能被添加。这些成分虽名称不同,但代谢后仍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波动。 • 碳水化合物陷阱:许多无糖食品(如饼干、糕点)以淀粉类原料为主,淀粉在体内分解后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例如,一块无糖饼干的热量和升糖效应可能并不低于普通饼干。 更需警惕的是,“无蔗糖”标签常被商家模糊化处理,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完全不含糖,实则可能含有升糖更快的果葡糖浆或麦芽糊精。 二、人工甜味剂:甜蜜背后的潜在风险 为了模拟甜味,无糖食品常添加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或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这些成分虽低热量或零热量,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带来多重风险: 1. 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甜味剂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生长,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例如,阿斯巴甜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可能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而赤藓糖醇被指出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2. 食欲失控 甜味剂刺激味蕾后,大脑会误以为摄入了糖分,触发胰岛素分泌。当未获得实际能量时,身体可能通过饥饿感补偿,导致暴饮暴食。一项美国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群反而更易肥胖。 3. 健康争议 部分甜味剂的安全性仍存疑。例如,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尽管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此外,糖精等甜味剂在动物实验中曾显示致癌性。 三、无糖食品的血糖控制误区 糖尿病患者或减肥人群常将无糖食品视为“安全选项”,但若不注意以下几点,控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 淀粉类食品的升糖效应:无糖糕点、饼干中的精制淀粉在体内快速分解为葡萄糖,升糖速度甚至可能高于蔗糖。例如,无糖沙琪玛的主要成分为小麦粉,其升糖指数(GI)与米饭相当。 • 脂肪陷阱:部分无糖食品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油脂,热量反而更高。一块无糖月饼的热量可能超过普通版本。 • 心理误导:贴上“无糖”标签后,消费者容易放松警惕,摄入过量。研究表明,人们饮用无糖饮料后,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食物补偿。 四、其他健康隐患 1. 牙齿健康 无糖饮料中的酸性成分(如磷酸)和代糖仍可能腐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 2. 心血管疾病 法国一项追踪1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日饮用无糖饮料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0%。可能与甜味剂干扰脂代谢或促进炎症有关。 3. 肠道功能异常 甜味剂可能诱发腹胀、腹泻等肠道问题,尤其是敏感人群。 五、如何科学选择无糖食品? 1. 阅读标签 • 警惕配料表中的“隐形糖”:如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糊精。 • 优先选择含天然代糖(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的产品,避免阿斯巴甜、糖精等争议成分。 2. 控制摄入量 即使标注“无糖”,每日摄入量也应控制在适度范围。例如,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日最多饮用9罐含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以每罐200毫克计)。 3. 关注整体饮食 无糖食品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比例。 4. 特殊人群谨慎选择 孕妇、儿童及代谢疾病患者应咨询医生,避免盲目依赖无糖食品。 结语 无糖食品并非健康“万能解药”,其背后潜藏的糖类陷阱、添加剂风险及代谢干扰不容忽视。真正的健康饮食应建立在天然食物和适度摄入的基础上,而非过度依赖加工替代品。正如营养专家所言:“标签上的‘无糖’只是营销语言,学会读懂配料表,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2025-06
06
踝泵运动知多少?
什么是踝泵运动? 1.是一种通过踝关节的运动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帮助踝关节功能恢复等的康复训练动作。 2.通过踝关节的屈伸动作,模拟泵的工作原理,帮助血液从下肢回流到心脏,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 踝泵运动的适用情况? 1.术后康复 下肢骨折手术后、关节置换手术后等,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或限制下肢活动,此时进行踝泵运动可避免下肢因活动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术后恢复。 2.长期卧床者 像一些因重病长期卧床的患者,自身下肢活动能力减弱,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做踝泵运动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踝关节损伤者 踝关节扭伤、拉伤等损伤情况在恢复阶段,通过踝泵运动可以辅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损伤修复,同时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 踝泵运动的作用? 1.预防血栓形成:促进静脉血回流;降低血栓相关危害。 2.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持关节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力量 。 3.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整体状况:增加局部血供 ;减少水肿发生。 踝泵运动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昏迷、麻痹、卧床、肥胖。 2.禁忌症:血栓形成、骨关节肿瘤、踝部骨折 、病情不稳定。 注意事项? 1.动作到位,避免过度用力或动作不到位导致的效果不佳或受伤; 2.强度适当,适当调整动作的难度,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 踝泵运动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保持舒适的坐卧姿势,以踝关节为中心,让脚部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环绕运动,就像用脚踝在空中画圈一样; 2.操作细节:环绕时动作要尽量缓慢、匀速且幅度适中 ;一圈完成后再换另一个方向进行环绕;每次环绕可做10到15圈,每天多次进行这样的练习。
1
2
...
17
18
19
20
21
...
110
111
跳至
页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线上挂号
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
选择科室
行政科室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放射影像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产科
麻醉科
妇科
新生儿科
感染性疾病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核医学科
投诉电话:
0712-2335185
投诉邮箱:
xgzxyytsb@tom.com
客服电话:
400-1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