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入口
员工通道
OA办公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医疗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动态
医院党建
科研教学
公示公告
医院概况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内科
外科
其他
品牌学科
医院动态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返回导览页 >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精神卫生心理门诊
外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血管外科
其他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整形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放射影像科
核医学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体重管理门诊
品牌学科
放射影像科
病理科
康复医学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儿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急诊医学科
产科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
心血管内科
骨科
妇科
新生儿科
耳鼻咽喉科
皮肤科
感染性疾病科
重症医学科
肿瘤科
输血科
血液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口腔科
核医学科
医院动态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健康科普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5
27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的“生死时速”大挑战
引言: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风暴” 想象一下,你的心脏就像一台精密的发动机,日夜不停地为全身输送生命的血液。但有一天,这台发动机的“油管”——冠状动脉,突然被堵住了,这就是急性心肌梗死,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血管危机。40岁的小韦就遭遇了这样的不幸,一个月内体重骤降,胸痛难忍,最终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由于错过了最佳救治时间,他并发了心源性休克和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这个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识别心梗的警报,把握救治时间,至关重要! 一、心肌梗死:心脏的“爆雷”倒计时 什么是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的“油管”——冠状动脉被堵住了,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每耽误一个小时开通血管,死亡率就会增加10%。这就像是一场倒计时游戏,时间就是生命! 心梗的两大“元凶” 1型心梗(占大多数):就像油管里的“锈斑”突然破裂,形成了血栓,把油管堵得严严实实。 2型心梗:不是血栓直接堵的,而是油管痉挛、被其他东西压住,或者心脏跳得太快,导致心肌“饿”坏了。 时间线警示 20~30分钟:心肌开始“喊救命”,慢慢坏死。 1~2小时:坏死加速,死亡率飙升。 12小时内:还有机会救回30%的心肌,但时间紧迫! 二、识别警报:别让心梗“伪装”成其他病 典型症状 胸痛就像被大石头压着,持续15分钟以上,还伴有濒死感、冷汗,吃硝酸甘油也没用。 警惕“伪装者” 上腹痛:有时候心梗会假装成胃痛,特别是下壁心梗。 牙痛、下颌痛:疼痛还会跑到脖子或背部去。 无症状心梗: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可能直接表现为休克或心力衰竭,连痛都不喊一声。 三、急救黄金法则:与死神赛跑的120分钟 立即拨打120:别自己硬撑着去医院,急救车上有“救命神器”——除颤仪和急救药物。 嚼服阿司匹林(如果医生没说不让吃):就像给血栓“撒盐”,让它不再长大。 静卧休息:别乱动,别用力咳嗽,让心脏少受点累。 再灌注治疗: 直接PCI(支架手术):90分钟内打通血管,就像给心脏“修路”。 溶栓治疗:如果做不了PCI,12小时内溶栓也能救命。 四、高危人群画像:你离心梗有多远? 不可控因素 男性、年龄>45岁、家里有人得过心梗。 “可控危险源” 三高: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都是心梗的“好朋友”。 吸烟:尼古丁就像个“小恶魔”,专门破坏血管。 腹型肥胖:肚子上的肉太多,会释放出让血管生病的“坏东西”。 熬夜与压力:就像给心脏“加班”,让它累垮。 五、预防策略:从“血管保养”到科技预警 一级预防(还没得病的人) 饮食:少吃盐、少吃油,多吃番茄、深色蔬菜等抗氧化食物。 运动:每周快走150分钟,让心脏更强壮。 睡眠:别打呼噜,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增加心梗风险。 二级预防(已经得了冠心病的人) 坚持“ABCDE方案”:抗血小板、降压、降脂、控糖、学习健康知识。 科技赋能 智能穿戴:Apple Watch等设备能监测房颤,提前预警。 冠状动脉CTA:高危人群每2年查一次,看看血管里有没有“锈斑”。 六、年轻化趋势的警示:别让“作死”习惯掏空心脏 小韦的病例不是个例,现在45岁以下的心梗患者越来越多,一年增加5%!这都是现代生活方式惹的祸: 熬夜:就像给心脏“断电”,让它乱套。 高糖高脂饮食:血液变得黏糊糊的,容易长血栓。 久坐不动:心肺功能退化,血管弹性变差。 结语:你的选择,决定生死 心梗救治是一场“时间VS心肌”的战争,记住两个“120”:发病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及时识别心梗的警报,科学应对,才能让心脏逃过这场“无声的爆炸”。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生死结局。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守护好这颗珍贵的心脏吧!
2025-05
22
深度揭秘!五大健康误区正在悄悄“坑”你
健康养生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但一些看似“常识”的观点,实则暗藏陷阱。下面这五大健康误区,正以“伪科学”的姿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快来一探究竟! 误区一:发烧时捂汗能退烧 很多人在发烧的时候,会选择用厚厚的被子把自己裹起来,认为捂出汗就能退烧。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科学,甚至可能带来危险。人体在发烧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将体温设定点调高,身体为了达到这个新的设定点,会通过寒战等方式产热,同时减少散热。如果此时盲目捂汗,在体温上升期,可能会让身体散热更加困难,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甚至引发惊厥等严重后果。而在体温下降期,过度捂汗可能导致大量出汗,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烧初期,如果感觉寒冷,可以适当添加衣物保暖,但不要过度捂盖。当体温不再上升,开始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干爽,并适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帮助身体散热和维持内环境稳定。 误区二:“趁热吃”才养胃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趁热吃”常被视作健康的吃法。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已将“超过65℃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高温食物会直接烫伤食管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过程中,细胞可能发生变异,增加食管癌风险。此外,过热饮食还会降低味觉敏感度,影响食欲,损伤胃黏膜。建议将食物温度控制在50℃以下,温热入口更护消化道健康。 误区三:补钙越多骨骼越强壮 许多人认为,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于是大量服用钙片、饮用高钙饮品。但人体对钙的吸收能力有限,过量补钙不仅无法被吸收,还可能引发便秘、肾结石,甚至干扰其他矿物质(如铁、锌)的吸收。补钙应遵循“适量+均衡”原则,通过牛奶、绿叶菜、豆制品等天然食物摄入,搭配维生素D促进吸收,同时结合户外运动,才是强化骨骼的正确方式。 误区四:保健品能延缓衰老 抗衰老是不少人的追求,一些商家趁机推出“抗氧化”“逆龄”等功效的保健品,宣称服用后能抵抗衰老。然而,目前并无科学证据表明保健品能真正逆转衰老进程。人体衰老受基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因素影响,过度依赖保健品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因成分不明引发不良反应。真正有效的抗衰方法是保持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并做好皮肤日常防晒与保湿。 误区五:“以形补形”能治病 “吃核桃补脑”“吃腰子补肾”……“以形补形”的观念流传已久,但这缺乏科学依据。例如,核桃的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对大脑有益,但并非因其外形像大脑;动物内脏虽含铁、锌等营养,却同时含有高胆固醇与重金属,过量食用反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毒风险。饮食应注重营养均衡,而非盲目迷信“以形补形”。 健康没有捷径,也不应被伪科学误导。破解这些误区后,我们更需建立理性认知,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守护身体的长久之计。
2025-05
22
夏日吹空调爽翻天?小心“空调病”悄悄找上门!
夏天一到,空调就成了大家的“续命神器”。在闷热的天气里,能躲进凉爽的空调房,简直不要太惬意。然而,你可能不知道,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空调病”很容易就会缠上你。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科普一下夏季空调病,让大家既能享受清凉,又能远离健康隐患。 一、空调病不是“病”,而是身体的“抗议” 空调病并非医学上的特定疾病,而是因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统称。其核心原因在于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失衡。 1.温差骤变:室内外温差超过7℃时,人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会“手忙脚乱”。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反复收缩与扩张,易引发头痛、血压波动。 2.空气“缺氧”:密闭的空调房内,空气循环依赖空调滤网,新鲜氧气补充不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头晕、胸闷。同时,滤网滋生的细菌、霉菌随着冷风扩散,成为呼吸道感染的元凶。 3.湿度失衡:空调制冷时会带走室内水分,相对湿度常降至40%以下(人体舒适湿度为40%-60%)。干燥空气不仅让皮肤紧绷、眼睛干涩,还会削弱呼吸道黏膜的防御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二、这些信号,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空调病的症状涉及全身多个系统,若出现以下表现,需提高警惕: 1.呼吸道“报警”:频繁打喷嚏、鼻塞流涕,严重时伴随咳嗽、咽痛,甚至发展为支气管炎。 2.关节“抗议”:肩颈、膝盖等部位酸痛僵硬,遇冷加重,尤其是长时间伏案或久坐人群。 3.皮肤“罢工”:皮肤干燥脱屑、瘙痒泛红,油性皮肤还可能因毛孔堵塞引发粉刺、痤疮。 4.消化道“紊乱”:腹痛、腹泻、食欲不振,这与低温刺激胃肠道、打乱消化节奏有关。 科学用空调,把“清凉”变“健康” 想要远离空调病,关键在于打破“过度依赖”和“错误使用”两大误区。记住这5个防护要点: 1. 温度“26℃+1℃”法则: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左右,每调高1℃,不仅省电,还能减少温差刺激。夜间睡眠可搭配薄被,避免着凉。 2. 通风“定时打卡”:每2-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或使用新风系统。同时,每月至少清洗一次空调滤网,防止细菌滋生。 3. 穿衣“分层防护”:空调房内准备披肩、长袖、护膝等,重点保护肩颈、膝盖等易受寒部位。女性尤其要避免穿露脐装、短裤久坐。 4. 补水“内外兼修”: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一盆水,缓解空气干燥。 5. 主动“唤醒”身体: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拉伸关节、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循环。下班后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提升身体抗寒能力。 中招空调病?这些方法快速缓解 若不幸出现空调病症状,可尝试以下居家处理方式: 1.缓解头痛:用热毛巾敷额头,或按摩太阳穴、风池穴。 2.改善关节痛:温水淋浴或热敷关节,搭配适量运动放松肌肉。 3.应对呼吸道不适:多喝温水、蜂蜜柠檬水,或使用生理盐水清洗鼻腔。 若症状持续3天以上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之,空调在夏季给我们带来了清凉,但我们也要警惕别让空调病趁冷而入。记住:适度清凉,才是对身体最好的温柔。这个夏天,让我们一起健康开空调,预防“空调病”吧!
2025-05
22
烈日下的逆行守护:延伸护理为人民警察健康筑牢防线
炎炎夏日,热浪灼人,却有这样的白衣天使逆风而行,用专业与温情为人民警察的健康保驾护航。5 月 21 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 Ⅱ 风湿免疫科护理团队在周付华护士长的精心组织下,护士何婷、郭一菲走进交警支队胡警官家,为身患强直性脊柱炎与糖尿病的民警胡警官开展上门延伸护理服务,书写了一段暖心的健康守护故事。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脊柱及骶髂关节。而警察群体因长期站岗执勤、承受高强度体能训练,加之寒冷潮湿环境作业等因素,成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病情也更易反复发作。今年 38 岁的胡警官,从警 15 年,却被强直性脊柱炎困扰 5 年,糖尿病也已伴随他 3 年之久。长期执行突发事件处理任务,让他的病情雪上加霜,疼痛难忍,严重影响执勤效率;血糖波动剧烈,难以控制,情绪也随之陷入低谷,对工作产生消极态度。 面对胡警官的特殊情况,内分泌Ⅱ风湿免疫科护理团队迅速行动,为其量身定制专属护理方案。考虑到他工作繁忙、时间紧张,团队巧妙结合其上班时间,设计出在工作间隙就能完成的脊柱舒缓运动和简单降糖操,让健康管理无缝融入工作日常。同时,指导他配备智能血糖仪和药盒,实现实时监测与用药提醒,确保疾病管理无死角。此外,护理团队还从多维度进行专业评估,结合胡警官的职业特点,制定了包含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BASDAI 评分)、血糖波动、脊柱功能(BASFI 评分)及心理状态在内的全面评估方案,为其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次胡警官治疗方案调整,胡警官需皮下注射生物抑制剂来控制强直性脊柱炎,胡警官虽然会注射胰岛素,但是自己对注射生物抑制剂还是存疑虑,担心注射不好会影响疗效,电话随访过程中周付华了解其需求后,特安排护理团队上门服务。 我们一行来到胡警官家,护士郭一菲为胡警官进行血糖、血压监测及生物抑制剂的注射及饮食指导,告知其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措施。 护士何婷为胡警官进行强直性脊柱炎活动度及脊柱功能评分,告知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指导胡警官进行强直性脊柱炎的功能锻炼操。经过多次电话随访及指导,胡警官腰背部疼痛明显较前减轻,能正常完成日常执勤任务;血糖控制平稳,空腹血糖维持在 6-7mmol/L。更重要的是,胡警官重拾工作热情,积极参与警队活动,还主动承担起警队慢性病知识宣传的工作,带动更多同事关注健康。 人民警察的健康不仅关乎个人福祉,更直接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而他们的健康同样需要被守护。孝感市中心医院通过延伸护理服务,实现疾病管理的 “全程化、精准化、人性化”,这不仅是对人民警察群体的深切关怀,更是为社会公共安全体系筑牢健康基石。未来,这份温暖而坚定的守护,还将继续传递,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健康与希望。
2025-05
22
远离烟草,“肺”常健康
当你享受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肺部正在默默地为你排除万难,确保你的生命正常运转?然而,一旦我们吸入烟草烟雾,这个重要的器官就会受到攻击。肺在人体中主要有通气、换气、防御、储血、主气、主治节、朝百脉等功能。为了维护我们的肺部健康,了解烟草的危害,科学保护我们的肺很有必要。 为什么要远离烟草 首先,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肺癌死亡都是由吸烟引起的。不仅如此,接触二手烟雾也会增加罹患肺癌的风险。 其次,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原因。烟草烟雾可以显著减缓肺部发育,因此,年轻时便开始吸烟的人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风险尤其高。此外,烟草还会加剧哮喘,而哮喘又会限制活动并导致残疾。 再者,吸烟会损伤心脑血管。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烟碱等物质会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稳定,使血小板聚集,收缩血管因子分泌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激活交感系统,导致血压增高、心率增快、亢奋状态加重,进而产生疾病。 此外,吸烟还会导致结核病。结核病会损害肺部并降低肺功能,吸烟会进一步减弱肺功能。由吸烟造成的肺部健康损害会加重活动性结核病,大大增加因呼吸衰竭而致残和死亡的风险。 再有,烟草还会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使得人体无法充分进入睡眠状态,进而影响身体健康。 最后,烟草烟雾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室内空气污染形式,含有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其中69种已知会导致癌症。虽然烟雾可能是看不见和无味的,但它可以在空气中徘徊长达五个小时,使那些接触者面临肺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肺功能降低的风险。 吸烟如何伤害肺 吸烟会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长期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病变,损害患者支气管以及肺部,从而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引起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等症状。烟草中的致癌物质可以损害肺部细胞DNA,加重癌症的形成的风险。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会损伤肺部的纤毛和气道,导致支气管扩张和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由于吸烟对身体免疫系统的削弱,会使人体更加容易感染肺部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所以,别再被烟草的烟雾所迷惑了!它不是你的护身符,而是你健康路上的绊脚石。记住,每一口吸入的烟雾,每一口吐出的烟圈,都在给你的肺部健康埋下定时炸弹。不是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英雄才有拯救世界的任务,你的“超级英雄”就是你的肺部,它每时每刻都在保护你的生命。所以,让我们一起,远离烟草,“肺”常健康!
2025-05
22
真正让人快乐的食物是这四种
天气炎热,工作压力大,很多小伙伴常常会感到情绪波动大,甚至无缘无故地低落。长期情绪不佳不仅影响心情,还会反映在脸色和胃口上。其实,美食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吃对了食物,心情自然会好起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推荐4种常见的食物,帮助你吃出快乐,拒绝emo 一、“快乐的黄金果”——香蕉 香蕉被称为快乐水果香蕉被称为“快乐水果”,并非浪得虚名。它富含色氨酸,这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合成血清素的重要原料,而血清素被誉为“快乐激素”,能有效提升情绪,减轻抑郁和焦虑。此外,香蕉还含有丰富的钾元素,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和稳定的神经传导,让你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轻松与愉悦 二、“深海快乐源”—— 三文鱼 三文鱼堪称海洋馈赠的“快乐宝藏”。它富含 Omega-3 脂肪酸,这种物质对大脑健康与情绪稳定起着关键作用。Omega-3 脂肪酸能调节神经传导物质,促进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血清素可以稳定情绪、改善睡眠,多巴胺则带来愉悦感。研究显示,经常食用三文鱼,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降低抑郁风险。清蒸三文鱼、香煎三文鱼,都是将快乐吃进肚里的美味吃法。 三、“甜蜜安抚者”—— 黑巧克力 谁能拒绝巧克力带来的甜蜜诱惑呢?黑巧克力可是调节情绪的 “高手”。它富含可可,其中的黄嘌呤能够促进脑内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放松的感觉。当你被压力包围,心情烦躁时,吃上一小块高可可含量的黑巧克力,甜蜜滋味在舌尖散开,大脑也会随之分泌快乐因子,让紧绷的神经瞬间松弛下来。不过要注意,黑巧克力虽好,可不要贪吃,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反而影响情绪。 四、“绿色心情助推器”—— 菠菜 菠菜,这一抹清新的绿色,是肠道的 “清洁工”,也是情绪的 “助推器”。它富含叶酸、维生素 C 和镁等营养成分。叶酸参与神经递质的调节,有助于舒缓焦虑,调节心情;维生素 C 能够减轻压力,提升身体的抵抗力;镁元素则能放松神经,缓解紧张情绪。无论是做成清爽的菠菜沙拉,还是鲜美可口的菠菜蛋花汤,又或是与其他食材搭配炒制,菠菜都能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为情绪健康加分。 情绪稳定是一种能力,而这4种食物就是助力我们拥有这种能力的 “秘密武器”。把它们融入日常饮食,让美食成为情绪的良药,用吃出来的快乐,拥抱生活的美好,轻松告别坏情绪,开启元气满满的每一天 。
2025-05
22
解码糖尿病:打破认知误区,开启控糖新旅程
你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别让这些“隐形陷阱”悄悄偷走你的健康! 一、颠覆认知:糖尿病的“隐藏身份” 许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实则它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正常情况下,我们吃下的食物经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细胞大门让葡萄糖进入并转化为能量。但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要么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葡萄糖在血液中堆积,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糖尿病分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1型和2型。1型糖尿病多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几乎无法分泌,患者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则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主要因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让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初期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控制。此外,还有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后者是女性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血糖异常,多数产后可恢复,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 二、警惕!这些“甜蜜陷阱”你中招了吗?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广为人知,但很多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甚至毫无察觉,这就像温水煮青蛙,等发现时可能已出现并发症。有些患者只是感到容易疲劳、伤口愈合慢、视力模糊,或者反复出现皮肤瘙痒、泌尿系统感染,这些“小信号”常被忽视,却可能是糖尿病的“预警灯”。 除了典型症状,还有一些容易被误解的“特殊表现”。比如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会出现餐前低血糖,在午饭或晚饭前一两个小时,突然感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难忍,进食后症状缓解,这是因为胰岛素分泌与血糖变化不同步导致;还有些患者明明吃得多,体重却下降,这是因为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转而分解脂肪和蛋白质,造成体重减轻。 三、科学控糖: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 1. 饮食调控:智慧搭配是关键 主食巧选择:摒弃“精制主食=碳水=升糖炸弹”的偏见,用燕麦、糙米、藜麦等全谷物替代部分白米白面,搭配杂豆类,既能延缓碳水吸收,又增加饱腹感。比如早餐的“燕麦红薯粥+水煮蛋”,午餐的“杂粮饭+清炒时蔬+清蒸鱼”。 餐盘法则:每餐按“1/2非淀粉类蔬菜+1/4优质蛋白质+1/4主食”的比例分配。绿叶菜、西兰花、菌菇等蔬菜富含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反应;瘦肉、鱼虾、豆类提供优质蛋白,减少脂肪摄入。 零食避雷指南:别被“无糖饼干”“低糖酸奶”迷惑,要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推荐原味坚果(每天一小把)、低糖水果(如蓝莓、柚子、苹果,控制量)、无糖酸奶搭配少量坚果碎。 2. 运动处方:动出胰岛素敏感性 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分钟100-120步)、游泳、骑自行车。建议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既能消耗血糖,又能避免低血糖。 力量训练:每周2-3次力量练习,如哑铃、弹力带、俯卧撑,增加肌肉量。肌肉是“天然降糖器”,每增加1公斤肌肉,每天可多消耗30-50千卡热量,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碎片化运动:没时间去健身房?利用碎片时间动起来!爬楼梯代替乘电梯,步行或骑车代替开车,工作间隙做拉伸、踮脚尖等简单动作。 3. 科技赋能:精准控糖新武器 动态血糖监测(CGM):通过植入皮下的传感器,实时监测组织间液葡萄糖浓度,生成连续血糖曲线,直观展示血糖波动趋势,帮助患者发现隐匿性高血糖和低血糖。 胰岛素泵:形似BP机大小的设备,通过软管将胰岛素持续输注到皮下,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模式,能更精准控制血糖,尤其适合1型糖尿病和血糖波动大的患者。 智能控糖APP:如“控糖日记”“微糖”等,可记录饮食、运动、血糖数据,生成分析报告,还能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建议和用药提醒。 四、并发症防线:别让“小糖”酿成“大祸”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长期高血糖会像“甜蜜腐蚀剂”,损害全身血管和神经,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终末期可发展为尿毒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可致盲)、糖尿病足(从伤口难愈到截肢)等。但只要早期干预、严格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筛查并发症(如每年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神经传导速度等),90%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或延缓的。 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通过科学认知、积极干预,我们完全可以与“糖”和平共处。记住,每一个健康的选择,都是对未来的投资!从今天开始,和家人一起制定控糖计划,让生活回归甜蜜与健康!
2025-05
19
你以为是感冒,小心是川崎病?
近段时间,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接连收治几名川崎病的患儿,如果宝宝持续性高热、皮疹、结膜炎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注意警惕“川崎病”! 有不少孩子和家长们提到甲流、支原体就“闻风色变” 但还有一种容易被忽视 却同样来势凶猛的疾病 也在悄然威胁着孩子们的健康 那就是川崎病 川崎病:儿童血管的“隐形杀手”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首次报告,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自1970年以来,世界各国均有发生,以亚裔人发病率高,已成为我国儿科住院的常见病之一,也是儿童期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川崎病儿童发病的男女比例为2:1,以婴幼儿及学龄前期为主,夏季高发。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要警惕 持续高烧: 体温持续39℃-40℃超5天,退烧药效果差; 全身皮疹: 躯干、四肢出现不痒的红色斑丘疹; 双眼充血: 结膜充血但无分泌物(区别于结膜炎); 口唇皲裂: 出现草莓舌、口唇干裂渗血; 四肢改变: 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端膜状脱皮; 颈部肿块: 单侧淋巴结肿大如鹌鹑蛋。 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预防传染疾病的发生,尽管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来彻底预防川崎病,可以通过下面几点帮助降低儿童患病风险。
1
2
...
33
34
35
36
37
...
123
124
跳至
页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线上挂号
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
选择科室
行政科室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放射影像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产科
麻醉科
妇科
新生儿科
感染性疾病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核医学科
投诉电话:
0712-2335185
投诉邮箱:
xgzxyytsb@tom.com
客服电话:
400-1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