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6 10
当身体“断电”后:揭秘神秘的Todd麻痹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的身体突然“断电”,手脚不听使唤,但过一会儿又自行恢复,这可能是什么情况?这种看似科幻的现象,在医学中被称为“Todd麻痹”。它像一场“大脑的短暂罢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的面纱。 一、什么是Todd麻痹? Todd麻痹是一种与癫痫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异常现象。简单来说,患者在癫痫发作(尤其是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即“大发作”)后,可能出现短暂的肢体瘫痪或无力,通常仅累及身体一侧,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这种瘫痪虽然令人恐慌,但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恢复,不会留下永久性损伤。 二、为什么会发生Todd麻痹? 尽管医学界对Todd麻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两种主流假设: 1. “大脑疲劳”理论:癫痫发作时,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能量耗竭,就像手机电量耗尽后需要充电一样,神经元的“超极化”状态延长,暂时无法传递信号。 2. “信号阻断”理论:癫痫后,大脑中某些受体(如NMDA受体)被过度激活,阻断了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导致肢体“失联”。 三、如何识别Todd麻痹? Todd麻痹的典型表现是癫痫发作后突然出现的以下症状: 单侧肢体无力或瘫痪:比如右手突然抬不起来,或左腿无法行走。 短暂性功能障碍:可能伴随语言障碍、视力模糊或肢体麻木。 快速恢复:通常在几小时内缓解,最长不超过数天。 四、Todd麻痹如何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确,目前治疗以“控制癫痫发作”和“支持性护理”为主: 抗癫痫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地西泮、咪达唑仑)可减少癫痫发作频率。 对症处理:瘫痪期间需防止跌倒或二次损伤,必要时进行物理康复。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有助于减少癫痫诱因。 五、预后:会复发吗? 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瘫痪症状可完全恢复。但若癫痫未有效控制,Todd麻痹可能反复出现。少数长期瘫痪或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Todd麻痹虽不常见,却像身体的“预警信号”,提示我们关注大脑健康。它的短暂性瘫痪看似神秘,实则有迹可循。通过科学治疗和健康管理,我们完全有能力“重启”身体的正常运作。记住:任何不明原因的肢体麻木或无力,都值得及时就医探明真相!
2025-06 10
为什么不能乱吃无糖食物?一起了解无糖的真相 近年来,“无糖”标签成为食品市场的热门卖点,从饮料到糕点,各类无糖产品层出不穷。许多人认为,选择无糖食品可以避免糖分带来的健康风险,甚至将其视为减肥或控糖的“安全牌”。然而,无糖食品背后的真相远比想象中复杂,盲目食用反而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 一、“无糖”的定义陷阱:并非真正“零糖”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含糖量≤0.5克即可标注为“无糖”。但这里的“无糖”仅指未添加蔗糖、葡萄糖等传统糖类,并不代表完全不含其他形式的糖或碳水化合物。例如: • 隐藏的糖类:麦芽糖、果糖、麦芽糊精等仍可能被添加。这些成分虽名称不同,但代谢后仍会转化为葡萄糖,导致血糖波动。 • 碳水化合物陷阱:许多无糖食品(如饼干、糕点)以淀粉类原料为主,淀粉在体内分解后同样会转化为葡萄糖。例如,一块无糖饼干的热量和升糖效应可能并不低于普通饼干。 更需警惕的是,“无蔗糖”标签常被商家模糊化处理,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完全不含糖,实则可能含有升糖更快的果葡糖浆或麦芽糊精。 二、人工甜味剂:甜蜜背后的潜在风险 为了模拟甜味,无糖食品常添加人工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或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这些成分虽低热量或零热量,但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带来多重风险: 1. 代谢紊乱
研究发现,甜味剂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抑制有益菌生长,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血糖调节能力下降。例如,阿斯巴甜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可能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而赤藓糖醇被指出可能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 2. 食欲失控
甜味剂刺激味蕾后,大脑会误以为摄入了糖分,触发胰岛素分泌。当未获得实际能量时,身体可能通过饥饿感补偿,导致暴饮暴食。一项美国研究发现,长期饮用无糖饮料的人群反而更易肥胖。 3. 健康争议
部分甜味剂的安全性仍存疑。例如,202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物”(2B类),尽管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此外,糖精等甜味剂在动物实验中曾显示致癌性。 三、无糖食品的血糖控制误区 糖尿病患者或减肥人群常将无糖食品视为“安全选项”,但若不注意以下几点,控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 淀粉类食品的升糖效应:无糖糕点、饼干中的精制淀粉在体内快速分解为葡萄糖,升糖速度甚至可能高于蔗糖。例如,无糖沙琪玛的主要成分为小麦粉,其升糖指数(GI)与米饭相当。 • 脂肪陷阱:部分无糖食品为改善口感,添加大量油脂,热量反而更高。一块无糖月饼的热量可能超过普通版本。 • 心理误导:贴上“无糖”标签后,消费者容易放松警惕,摄入过量。研究表明,人们饮用无糖饮料后,更倾向于选择高热量食物补偿。 四、其他健康隐患 1. 牙齿健康
无糖饮料中的酸性成分(如磷酸)和代糖仍可能腐蚀牙釉质,增加龋齿风险。 2. 心血管疾病
法国一项追踪10万人的研究显示,每日饮用无糖饮料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0%。可能与甜味剂干扰脂代谢或促进炎症有关。 3. 肠道功能异常
甜味剂可能诱发腹胀、腹泻等肠道问题,尤其是敏感人群。 五、如何科学选择无糖食品? 1. 阅读标签 • 警惕配料表中的“隐形糖”:如麦芽糖浆、葡萄糖浆、糊精。 • 优先选择含天然代糖(如甜菊糖苷、罗汉果苷)的产品,避免阿斯巴甜、糖精等争议成分。 2. 控制摄入量
即使标注“无糖”,每日摄入量也应控制在适度范围。例如,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日最多饮用9罐含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以每罐200毫克计)。 3. 关注整体饮食
无糖食品不能替代均衡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比例。 4. 特殊人群谨慎选择
孕妇、儿童及代谢疾病患者应咨询医生,避免盲目依赖无糖食品。 结语 无糖食品并非健康“万能解药”,其背后潜藏的糖类陷阱、添加剂风险及代谢干扰不容忽视。真正的健康饮食应建立在天然食物和适度摄入的基础上,而非过度依赖加工替代品。正如营养专家所言:“标签上的‘无糖’只是营销语言,学会读懂配料表,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2025-06 06
踝泵运动知多少? 什么是踝泵运动? 1.是一种通过踝关节的运动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帮助踝关节功能恢复等的康复训练动作。 2.通过踝关节的屈伸动作,模拟泵的工作原理,帮助血液从下肢回流到心脏,减少血液在下肢的淤积。 踝泵运动的适用情况? 1.术后康复 下肢骨折手术后、关节置换手术后等,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或限制下肢活动,此时进行踝泵运动可避免下肢因活动不足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术后恢复。 2.长期卧床者 像一些因重病长期卧床的患者,自身下肢活动能力减弱,容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做踝泵运动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3.踝关节损伤者 踝关节扭伤、拉伤等损伤情况在恢复阶段,通过踝泵运动可以辅助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损伤修复,同时恢复踝关节的正常活动功能。 踝泵运动的作用? 1.预防血栓形成:促进静脉血回流;降低血栓相关危害。 2.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持关节活动度;增强关节周围力量 。 3.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整体状况:增加局部血供 ;减少水肿发生。 踝泵运动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昏迷、麻痹、卧床、肥胖。 2.禁忌症:血栓形成、骨关节肿瘤、踝部骨折 、病情不稳定。 注意事项? 1.动作到位,避免过度用力或动作不到位导致的效果不佳或受伤; 2.强度适当,适当调整动作的难度,确保运动的安全性和有效。 踝泵运动操作方法? 1操作方法:保持舒适的坐卧姿势,以踝关节为中心,让脚部进行顺时针或者逆时针的环绕运动,就像用脚踝在空中画圈一样; 2.操作细节:环绕时动作要尽量缓慢、匀速且幅度适中 ;一圈完成后再换另一个方向进行环绕;每次环绕可做10到15圈,每天多次进行这样的练习。
2025-06 06
骨代谢标志物——骨骼健康的“侦察兵”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骨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其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发生脆性骨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来,骨代谢标志物作为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工具,逐渐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侦察兵”。 一、骨代谢标志物(BTMs):骨骼健康的“动态监测仪” 人体骨骼摸起来像石头,但其实它也是有生命的,骨骼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新陈代谢,成骨细胞形成新骨和破骨细胞吸收旧骨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通过检测代谢产物可以帮助评估骨骼健康及诊断相关疾病。 1.骨形成标志物 ①骨钙素(GBP):成骨细胞在工作时会分泌一些物质,骨钙素(BGP)便是它合成分泌的一种多肽激素,可较好的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及新骨形成情况,对骨代谢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有较高的价值。 ②Ⅰ型原(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成骨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过程中的产物,是反映新骨形成的一项敏感指标,血清P1NP升高说明成骨细胞合成Ⅰ型胶原,进而形成新骨的过程比较活跃。 2.骨吸收标志物 ①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破骨细胞分解Ⅰ型胶原后的降解产物,是反映骨流失的良好指标,β-CTX增高表示破骨活性增强,骨质丢失加快,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增大。 3.骨代谢调控激素 ①25-羟基维生素D:反映体内维生素D水平,在维持钙、磷平衡和防治骨质疏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其在血清中缺乏时会引起骨吸收增加,加速骨质流失,引起骨质疏松 ②甲状旁腺激素(PTH):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钙调节激素,主要作用于骨骼和肾脏,增强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促进肾小管及肠道对钙的回吸收,升高血钙。 ③降钙素(CT):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即C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作用与 PTH 相反,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促进钙盐沉积,降低血钙。 二、哪些人需要检测骨代谢标志物(BTMs) 1.特殊人群:围绝经期女性、妊娠与哺乳期女性、老年人、有脆性骨折史的人群、肥胖儿童与成人等 2.疾病状态人群:骨骼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3.服药人群: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结核药物、抗真菌药物、调脂药物等。 三、骨代谢标志物检查应该注意什么? 1、宜空腹采血(禁食8-12小时),可少量饮水。检查前一天还应避免高脂、高钙饮食,如肥肉、奶油、钙片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2、由于β-CTx、PTH分泌存在昼夜节律,建议分次检查选择相对固定时间(如早晨空腹),尽量减少波动。 3、建议采血前24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剧烈运动后BGP、β-CTx、P1NP可能升高。 4、若正在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钙剂、维生素D、激素等,需提前告知医生。 四、骨代谢标志物(BTMs)能代替骨密度检查吗? 答案是不能。骨密度(BMD)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是在骨质疏松发生之前骨骼代谢就已经失衡了,骨转换标志物可发现早期骨流失,预测骨折风险,从而能够提早干预,避免发生严重后果。总之,骨密度与骨代谢标志物各有所长,不能相互替代,二者互为补充,可全面评估骨骼健康状况,指导个体化防治策略。
2025-06 06
“防囊”生活指南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遗传、生活方式、代谢异常等多因素有关。 易患人群 1.有家族病史者:直系亲属(如母亲、姐妹)患多囊卵巢综合征,自身患病风险更高。 2.肥胖或超重者: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人,胰岛素抵抗概率大,易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 3.胰岛素抵抗人群: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升高,刺激卵巢分泌过度多雄激素,引发排卵异常。 如何有效预防 1.控制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多吃蔬菜、全谷物)和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游泳)维持健康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风险。 2.管理饮食结构: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燕麦、糙米),避免血糖骤升骤降,减少雄激素分泌。 3.缓解压力: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影响内分泌,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 4.规律生物钟: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褪黑素分泌高峰为23-1点)。 5.减少内分泌干扰物暴露:避免塑料容器盛热食(双酚A)、含邻苯二甲酸盐化妆品。 6.定期体检: ①高危人群筛查:性激素六项(月经第2-5天)。 ②胰岛素抵抗:血清胰岛素,必要时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③关注月经周期,早发现早干预。 小贴士: 若出现月经紊乱、多毛、痤疮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排查,避免病情加重。
2025-06 06
疾控科普| 关爱母婴健康,消除“艾梅乙”母婴传播 https://www.shouguang.gov.cn/sgswj/wjjxxgk/wjjggws/wjjjkyj/202405/t20240531_52421.html
2025-06 03
胎动,你数对了吗? 孕妈妈都很重视产前检查,也知晓每天要关注胎动,但到底怎么数胎动?很多孕妈妈有点懵!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为什么要数胎动? 正确数胎动是了解宝宝健康状况最简单、最直观的途径,是孕妇自我监护胎儿情况的一种简易的手段,孕妇自主数胎动极为关键!切莫放松警惕 !!! 胎动是什么样的? 一般来说,孕妈妈在16~20周开始感觉有胎动。第一次感觉胎动,每个孕妈妈都不一样。有人感觉像肠子动了一下;有人感觉像吹泡泡;有人感觉像蝴蝶扇翅膀...... 随着孕周的增大,孕妈妈会感觉胎儿力气越来越大,活动越来越有规律,夜间及下午较为活跃。 从孕28周开始,孕妈妈就需要系统监测胎动了。如何数胎动? 常见方法如下: 1.孕妈妈采取侧卧位或是半坐位计数胎动。 2.宝宝动一次算一次,连续翻滚/踢打需要间隔5分钟以上才能再计数。 3.在早、中、晚各选择1小时作为计数胎动的时间,最好是固定时间、同等状态下(如同为饭前或同为饭后)。 4.把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的胎动次数相加乘以4,即是12小时的胎动总数。正常情况12小时胎动次数应在30次以上。 异常胎动表现及处理 1.如果每小时胎动<3次或12小时胎动<20次,提示胎儿可能存在异常。 2.如果连续2小时胎动<6次、12小时胎动计数<10次或相较于以往胎动次数增多/减少50%,则提示胎儿有缺氧可能。 3.突然剧烈或频繁胎动可能是胎儿缺氧的早期信号,尤其是伴随后续胎动骤停时。 遇到上述情况,孕妈妈需马上采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和胎盘的血流量,缓解胎儿缺氧。同时,立即就医,切勿放松警惕! 希望每位孕妈妈都能顺利度过孕期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咨询电话:[0712-2335056] 科室地址:[外科楼6号楼7层] 预约方式:医院官网/微信公众号“产科门诊”预约挂号
2025-06 03
儿童节特别科普:母乳喂养的黄金法则与常见误区破解 在六一儿童节这个充满童真与希望的日子里,新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每个家庭最珍贵的礼物。而母乳喂养,作为宝宝人生第一份“营养大餐”,对其健康发育至关重要。然而,许多新手父母在母乳喂养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惑和误区。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母乳喂养的黄金法则,破解常见误区,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母乳喂养,生命最初的营养基石 母乳堪称宝宝成长的“完美食物”,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活性物质。这些营养成分比例恰当,极易被宝宝娇嫩的肠胃消化吸收。免疫球蛋白能够帮助宝宝抵御外界病菌的侵袭,乳铁蛋白则具有抗菌、抗病毒等多重功效,为宝宝构筑起强大的免疫防线。在母乳喂养过程中,宝宝与妈妈肌肤相亲,这种亲密接触不仅满足了宝宝的生理需求,更能给予宝宝情感上的安全感,促进宝宝神经系统和心理的健康发育 。 二、母乳喂养黄金法则 1.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宝宝出生后1小时内,就应与妈妈进行皮肤接触,并尝试吸吮乳头。早接触、早吸吮能刺激妈妈的大脑分泌泌乳素,促进乳汁分泌,同时也有助于宝宝适应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习惯。 2.按需喂养:宝宝饥饿时会发出各种信号,如小嘴做出吸吮动作、哭闹、小手不停挥动等。妈妈应敏锐捕捉这些信号,及时满足宝宝的需求,而不是刻板地按照固定时间间隔喂奶。按需喂养能够保证宝宝摄入充足的乳汁,也能促进妈妈乳汁的持续分泌。 3.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方式:妈妈可以选择舒适的坐姿或卧位,怀抱宝宝,让宝宝的头、颈、肩呈一条直线,腹部紧贴妈妈腹部。宝宝含接乳头时,应将大部分乳晕也含入口中,而不仅仅是乳头。这样既能保证宝宝有效吸吮乳汁,又能避免妈妈乳头皲裂。 4.两侧乳房交替喂养:每次哺乳时,先从一侧乳房开始,让宝宝充分吸吮,待这一侧乳房吸空后,再换另一侧乳房。下次哺乳时,从上次后喂的那侧乳房开始,这样可以保证两侧乳房都能得到充分刺激,促进乳汁均衡分泌。 5.哺乳后的护理:哺乳结束后,用干净的温水擦拭乳头和乳晕,保持乳房清洁。若乳头出现皲裂,可涂抹羊脂膏等安全的护理产品,促进伤口愈合。同时,妈妈应选择合适的哺乳内衣,为乳房提供良好的支撑。 三、常见误区大破解 1.“母乳6个月后就没营养了”: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随着宝宝月龄增长,母乳的成分会自然调整,以适应宝宝的生长需求。6个月后的母乳依然富含营养物质和免疫活性成分,能为宝宝提供持续的保护。此时添加辅食,是为了补充母乳中逐渐不能满足宝宝需求的铁、锌等营养素,而不是替代母乳。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母乳喂养应持续至2岁或更长时间。 2.“妈妈生病就不能喂奶了”:多数情况下,妈妈生病时可以继续母乳喂养。例如,普通感冒、发烧时,妈妈体内产生的抗体还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增强宝宝的抵抗力。不过,在用药方面需格外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哺乳期安全药物。只有在妈妈患有严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HIV感染等,才需要暂停母乳喂养。 3.“奶粉能完全替代母乳”:虽然奶粉在营养成分上不断向母乳靠拢,但目前没有任何一款奶粉能够完全复制母乳的复杂成分和活性物质。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不仅易于吸收,而且会随着宝宝的成长动态变化,还能为宝宝提供情感上的满足,这些都是奶粉无法比拟的。 4.“母乳越浓稠才越有营养”:乳汁的浓稠度并不能直接反映其营养价值。产后最初几天分泌的初乳,质地较为稀薄,颜色淡黄,但却富含免疫球蛋白、生长因子等珍贵物质,对宝宝的肠道发育和免疫力提升极为重要。随着时间推移,乳汁成分会发生变化,过渡到成熟乳,不同阶段的乳汁都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关键作用 。 母乳喂养是妈妈给予宝宝最珍贵的礼物,它不仅关乎宝宝的身体健康,更承载着浓浓的母爱。掌握母乳喂养的黄金法则,破除常见误区,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和温暖的爱,为宝宝的健康成长筑牢根基,陪伴宝宝度过每一个充满欢笑与希望的儿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