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孕期&产后如何远离"隐形杀手"——静脉血栓?
时间:2025-09-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产科 尚娥 缪芳媛 阅读量:18

提到孕期风险,很多准妈妈会想到孕吐、缺钙,却很少有人留意“血栓”这个隐形杀手。数据显示,孕产妇血栓发生率是普通女性的3-5倍,严重时可能危及母婴安全。但其实只要做好预防,就能大大降低风险,今天带您读懂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关键预防措施。

一、为什么孕产妇是血栓高危人群?

先说说“特殊时期”的身体变化——怀孕后,准妈妈体内的血液会变得更“黏稠”,就像加了淀粉的水,流动速度变慢,这是身体为了预防生产时出血的自我保护,却也给血栓形成埋下了隐患。

再加上子宫一天天变大,会压迫盆腔里的血管,尤其像下腔静脉这种“主干道”被挤压后,下肢血液回流受阻,血液容易在腿部血管里“淤积”。另外,孕期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甚至有些准妈妈有高血压、糖尿病,这些都会让血栓风险再升一级。

二、血栓来了有哪些信号?

血栓最常盯上下肢,尤其是小腿。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别不当回事:

- 腿肿:单侧小腿突然变粗,按压脚踝或小腿肚子时,凹陷很久不恢复;

- 疼痛:小腿后侧有“抽筋样”酸痛,走路或踮脚尖时疼得更明显;

- 皮肤变样:腿上皮肤发红、发热,摸起来比另一侧皮肤温度高。

警惕:要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咳血,可能是血栓“跑”到了肺部(肺栓塞),这时候一定要立刻去医院!

如何预防血栓?

1. 动起来:别做“久坐准妈妈”

哪怕每天花10分钟“碎片化活动”,也比一直躺着强:

- 坐着时:每30分钟起来走2步,或者在座位上勾脚、伸脚(脚跟着地,脚尖向上勾,再向下踩,重复10次);

- 躺着时:可以做“踝泵运动”——双脚像踩自行车一样上下活动,每次做20下,每天3-4次;

- 天气好时:饭后散散步(每次20-30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帮着控制体重。

2. 穿对:弹力袜是“隐形帮手”

如果医生评估血栓风险较高(比如有血栓病史、双胞胎妊娠),可以穿医用弹力袜(选“预防型”,别自己买普通紧身袜)。穿的时候早上起床没下床前穿,晚上睡觉脱掉,能帮着下肢血液“往上走”,减少淤积。

3. 吃对:别盲目“大补”,清淡也重要

- 多喝水: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让血液没那么“稠”;

- 少吃高油高糖:油炸食品、甜食别贪嘴,避免血液里脂肪太多;

- 多吃“清血管”食材:比如芹菜、西兰花、蓝莓,还有带皮的核桃(每天2-3个),里面的膳食纤维和Omega-3能帮着调节血液状态。

4. 姿势:别让血管“受委屈”

- 坐着时别翘二郎腿,不然会压住血管,让血液回流更费劲;

- 睡觉可以侧躺,在腿中间夹个枕头,稍微抬高下肢(别垫太高,以舒服为主),帮着血液回流通畅。

5. 产后别“闷着不动”

很多人觉得“月子里要躺够”,其实产后6小时(顺产)或24小时(剖腹产),就能在家人帮忙下慢慢坐起来、下床走几步。哪怕一开始只能走1分钟,也比一直躺到腿肿强——产后1-2周是血栓高发期,动起来才更安全。

最后提醒:高风险人群要早干预,如果有这些情况,记得提前告知跟医生,必要时使用药物预防:

- 以前得过血栓;

- 家族里有血栓病史;

- 怀了双胞胎/多胞胎,或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

- 剖腹产术后,或因为其他原因需要长期卧床。

血栓可防可控,掌握科学方法就能大幅降低风险!孕期多留意身体信号,有异常及时就医,孝感市中心医院随时随地守护您和宝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