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6 23
守护健康银龄 警惕衰弱综合征 “未刻意节食出现体重悄悄下降” “每日休息很好,但是仍全身无力” “从前能拎着菜篮爬五层楼,现在爬楼梯要歇好几次,或完全不能完成” 您周边的长辈是否有以上类似情况出现?这些变化可不简单的是因为年纪大了,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请您一定要及时关注,并注意警惕“老年衰弱综合征”。 一、什么是老年衰弱综合征 老年衰弱(Frailty)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生理功能下降状态,表现为身体储备能力降低、抗应激能力减弱,容易因小病(如感冒、跌倒)引发严重后果(如住院、失能甚至死亡)。 二、老年衰弱综合征的“迹象”,如何自测 体重莫名的下降:没有刻意减肥,半年内体重减少5%以上 体力大不如前:走50米就出现喘息,拧瓶盖无力,日常活动明显减少 肌肉悄悄流失:四肢变细,握力下降 情绪低落疲惫:对以往喜欢的事务感到没有兴趣,浑身没劲,穿衣都觉得累 小病不断:反复感染,跌倒,伤口愈合慢 三、发现老年综合征“迹象”,如何做好初步筛查--“4个”健康体检来帮忙 1、握力测试 让老年人自然站立,手臂下垂,用最大的力气握3次握力器,取平均值。 注意:男性<28kg;女性<18kg,需警惕肌肉减少征 2、6米步速试验 从老年人站立开始,以正常步速行走6米,记录行走总时长。 注意:>6秒可能存在步态异常或平衡能力下降 3、测量小腿围 老年人双腿自然放松放于地面,用软尺水平绕小腿一圈,轻轻贴紧皮肤,避免压迫。 注意:男性<34cm;女性<33cm,需警惕肌少症 衰弱自评问卷 提示:问卷得分1-2分为衰弱前期;≥3分为存在衰弱。 四、提示老年衰弱,我们如何逆袭--5步“逆袭指南”请接收 第1步 营养干预--吃对蛋白质,把肌肉“吃回来” 蛋白质补充:每日摄入1.2-1.5g/kg(如鸡蛋、鱼肉、豆类)。三餐可参考,早餐(鸡蛋+豆浆/牛奶)+午餐(掌心瘦肉/牛肉+豆腐)+晚餐(鱼/虾+绿叶菜)。 维生素D+钙:预防肌少症和骨质疏松(晒太阳或补充剂)。 第2步 科学运动 抗阻训练:哑铃、弹力带(每周2-3次)增强肌力。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每周150分钟)提升耐力。 平衡训练:太极拳、单腿站立预防跌倒。 注意:每次运动前热身5分钟。 第3步 关注心理 鼓励参与社交:鼓励老年人多参加社区活动、广场舞、兴趣班、公益活动、旅行等,维系同龄朋友关系。 多陪伴老年人:多电话联系、经常回家看看、一起旅行等。 警惕老年人抑郁:老年人持续情绪低落、失眠等,必要时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 第4步 用药管理 经常整理老年人药箱 过期药品及时清理 制作用药清单 定期与医师一起管理老年人用药 第5步 积极进行慢病管理 控制血压、血糖等慢性疾病。 定期复查,综合进行慢病管理。 65岁以上老人建议每年做一次衰弱评估。 衰弱≠不可逆:通过营养、运动、医疗管理可显著改善!
2025-06 23
科学预防循环问题,让健康“流动”起来 科学预防循环问题,让健康“流动”起来 气压治疗仪是什么? 工作原理 气压治疗仪通过多腔气囊的周期性充放气,对肢体施加从远端(手脚)向近端(心脏)的梯度压力,模拟人体肌肉收缩时的"泵血"作用。 这种"波浪式挤压"能有效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回流,解决因循环不畅导致的多种问题。 气压治疗仪如何工作? 模拟"肌肉泵"的科学原理 工作流程: 从肢体末端开始:首先对手指或脚趾部位加压 波浪式推进:按顺序向心脏方向逐步加压 促进液体回流:推动血液和淋巴液向心脏流动 循环往复:周期性充放气形成持续循环 整个过程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从肢体末端开始,一段接一段地轻柔挤压,帮助血液克服重力向上回流心脏。这种机械作用能有效预防血液淤滞,加速代谢废物排出,减轻组织水肿。 五大健康益处 1. 预防深静脉血栓 对于术后卧床、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气压治疗仪是预防血栓的利器。 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 降低血液淤滞风险 特别适合长途飞行、术后恢复期 2. 消除肢体水肿 通过对肢体由远及近的有序挤压,加速组织液回流。 减轻孕期下肢水肿 缓解淋巴水肿症状 改善静脉曲张引起的不适 3. 加速运动恢复 促进循环能更快带走运动产生的代谢废物。 缓解肌肉酸痛 缩短恢复时间 提高运动表现 4. 改善末梢循环 直接作用于四肢末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缓解手脚冰凉 减轻四肢麻木感 预防糖尿病足发生 5. 术后康复支持 对于无法活动的患者提供重要保护。 预防术后血栓形成 延缓肌肉萎缩进程 促进伤口愈合 适合哪些人群? 办公室久坐族 每天坐姿超过6小时的人群,使用气压治疗仪可有效预防"经济舱综合征",缓解腿部沉重感和肿胀。 术后康复患者 骨科、妇科等手术后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可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加速康复进程。 运动爱好者 马拉松、健身等高强度运动后使用,可缓解肌肉酸痛,促进乳酸代谢,缩短恢复时间。 孕产期女性 缓解孕期下肢水肿,预防产后静脉血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长期卧床者 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长期卧床人群,可预防肌肉萎缩和循环障碍。 长途旅行者 飞行或乘车超过4小时,使用便携式设备可预防旅行血栓症。 注意事项 绝对不能使用的情况 已确诊深静脉血栓:加压可能使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等致命风险 严重感染或皮肤破损:局部有伤口、溃疡或急性炎症 严重心力衰竭:可能加重心脏负担 严重动脉硬化:可能影响肢体供血 使用小贴士 初次使用从低压力开始(30-40mmHg),逐步适应 每次治疗时间15-45分钟,每天1-2次 配合踝泵运动效果更佳 使用后适当活动肢体促进循环
2025-06 23
紧急!被狗咬伤后必看的科学救命指南 伤口处理 立即冲洗:被咬伤后,马上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以上,尽量把伤口里的污血和唾液冲洗掉。 消毒处理:冲洗后用碘伏或酒精给伤口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不要包扎:除非伤口很大很深,一般情况下让伤口暴露,有利于恢复,包扎可能会滋生细菌。 就医要点 及时就医:不管伤口大小,都要尽快去医院,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注射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等。 告知细节:向医生详细说明狗的情况,比如是否是流浪狗、有没有接种疫苗,以及咬伤的时间、部位等。 狂犬疫苗接种 接种原则:狂犬病一旦发作几乎100%致死,所以被狗咬伤后,一般都需要接种狂犬疫苗,严重的情况还需要同时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 接种时间:狂犬疫苗需要按疗程接种,通常第一针要在受伤后24小时内注射,后续几针按规定时间接种,才能保证效果。 后续观察 关注自身症状:接种疫苗后,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有发热、头痛、乏力等不适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观察狗的状态:如果是被家养的狗咬伤,可以观察狗10天左右,如果狗没有出现异常,一般说明当时狗可能没有携带狂犬病毒,但这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陌生狗:不要随意招惹陌生的狗,尤其是流浪狗。 教育儿童:告诉孩子和狗相处时要注意安全,不要随便摸狗的头、尾巴等敏感部位。 定期给宠物接种疫苗:养宠物狗的家庭,要按时给狗接种狂犬疫苗等疫苗,这既是对狗负责,也是对家人和他人负责。
2025-06 23
一盆暖水洗尘垢,满室笑语润心田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I 病区的病房里,一场充满温情与专业的护理正在悄然进行。90岁的郑奶奶,曾是银行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岁月的沉淀赋予了她从容优雅的气质。然而,因骨折卧床一年多,受慢阻肺、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困扰,多次住院的郑奶奶充满了不便与无奈。 “奶奶,咱们今天洗洗头,让您清清爽爽的。”奶奶笑着答应了。她前天还在说头发痒,医院里不方便洗,现在终于可以好好洗洗了。我小心地调整病床角度,用柔软的充气垫将她的身体妥善固定,确保王奶奶在洗发过程中既舒适又安全。 “好久没有这样洗头了,又清爽又舒服,”奶奶微笑着说,“小张,真是谢谢你!” 我笑着回应:“奶奶,您是我们科的老病号,早就把您当亲人一样了,这是应该的呀!” “小姑娘们工作这么辛苦,还总惦记着我们老人,真的不容易。”旁边的家属也感叹道。此时,病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从疾病护理到生活照护,这样温暖的场景在病房里每日上演。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I病区护理团队在钟芳护士长带领下以专业技能与细腻的人文关怀,为像郑奶奶这样的特殊患者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与尊严,让生命在温暖与关爱中绽放光彩。
2025-06 23
丙型肝炎:隐匿的“肝脏杀手”,可治愈的沉默威胁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感染后可能多年甚至几十年无症状,却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肝脏,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全球约5800万人患有慢性丙肝感染(WHO 2023年数据),中国估计感染者约700万。那么对于丙型肝炎我们怎么防治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丙型肝炎传播途径: (1)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传播 比如: 1. 共用注射器吸毒(最主要途径) 2. 输入未严格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现已极少见) 3.使用消毒不严的器械进行纹身、穿耳、针灸、牙科治疗等 4.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用品 (2)其他途径 1.母婴传播(几率约5%~6%,HIV合并感染时显著升高) 2. 性传播(风险较低,但男男性行为或多性伴者风险增加) 温馨提示: ❌ 日常接触(拥抱、共餐、咳嗽)不会传播 ❌ 母乳喂养(无乳头破损时)基本安全 二、自然病程:从隐匿到爆发 1. 急性感染期(感染后6个月内): (1) 80%以上患者无明显症状 (2)少数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痛或黄疸 2. 慢性期(6个月): (1)55%~85% 的感染者无法清除病毒,转为慢性 (2)肝炎→纤维化→肝硬化(20~30年后约15%~30%发生) (3) 肝硬化患者中,每年有2%~4% 进展为肝癌 (4)全程可能无症状,直至出现腹水、呕血等晚期表现 三、诊断与筛查:关键在于“早识别”对于高危人群必查: 1. 有输血或血制品史(1993年前尤重) 2. 静脉药瘾者(共用针具) 3. HIV感染者、血液透析患者 4. 丙肝母亲所生婴儿 5.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 四、丙型肝炎重在预防:目前尚无有效丙肝疫苗 ,主要在于基础预防: 1.注射使用一次性用品。 2.确保医疗/美容器械严格消毒(选择正规机构) 3.不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4.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多性伴或男男性行为者) 5. 感染者避免献血、捐献器官 丙肝虽隐匿凶险,但现代医学已赋予我们终结它的利器。主动筛查高危人群、普及规范治疗,是消除丙肝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中国正积极推进免费筛查和医保覆盖(部分药物已纳入医保)。了解丙肝、打破歧视、积极行动,我们终将战胜这个沉默的肝脏杀手。 早筛早治,消除丙肝不是梦!
2025-06 23
小小“标本”,你真的会留吗? 近日我科因患者的大小便标本留取不规范的问题而头大,故我们及时采取行动,及时调整,首先护士长对我们全科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其次我们通过图片,海报,宣传片来给病人讲解留取大小便标本的奥秘! 在科室我们常常会看到患者朋友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塑料小碗或是捏着一个塑料小管。护士,您看我这个小便接的够吗?.....大便挑一点点就行吗? 来医院看病,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开出大小便标本化验检查,很多人往往会陷入困惑,标本该如何留取?小便的量要留多少?什么时间留取比较合适?一系列的问题不禁令人头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小便标本留取的那些事儿。 一、尿液标本采集流程 1、物品准备 2.留取时间:晨起的第一次尿液,又称为晨尿。一般在早上7点之前留取。 3、采集要求:采集的尿量一般在10~12ml左右,需留取中段尿,即弃去前段尿和后段尿,在留取过程中,避免带入白带、粪便和其他物质,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4、注意事项:女性经期患者,应月经干净后2~3天方可留取尿标本。 二、粪便标本采集流程 1、物品准备 应选择清洁、干燥、无毒、无异味的容器。 2、采集时间:大便标本应在排便后立即采集。 3、操作要求:须采集有粘液、脓血或其他异常外观的部分送检。尽量避免带入多余的水分和杂质,将样本放入容器中。 4、送检时间:采集粪标本后尽快送检,一般不超过1小时。 血常规、尿常规和大便常规是检验科的三大常规检测,很多疾病的诊断需要依靠它们。血液标本的采集由医务人员完成,但大小便标本往往需要患者自行采集,如果错误采样,造成标本不合格,就只能“重来”。你内心也许会有疑问:到底怎样才是正确的做法?留的标本到底合不合格呢? 为进一步改善住院部服务提升患者体验更为了使留取的标本更精确在医务人员告知的基础上我们在病房的卫生间内做了一个小小的改善,增加了“尿液常规标本”“大便常规标本”“痰标本”采集方法的小贴士。 当您来到卫生间里,就会看到温馨的提示,每一步流程都以图文形式详细标明,让您的在留取标本时不再困扰和尴尬,在留取大小便标本时的注意要点,您可以拍照保存,以备不时之需哦! 卫生间里的小改善、小细节,让服务更暖心。我们始终把“以病人为中心”贯穿于医疗服务各环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强化服务内涵,持续完善便民、为民服务举措,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便捷、温馨、贴心的医疗服务,不断优化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医疗服务永远在路上!
2025-06 20
警惕“电子血栓”成为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近年来,“电子血栓”一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浙江小伙每天盘腿打游戏超过10个小时,突发胸闷胸痛险些丧命;电脑编程员小李,每天在电脑前坐着工作十几个小时,突发咳嗽、呼吸困难被送到医院抢救......层出不穷的新闻背后,凶手正是“电子血栓”。什么是“电子血栓”,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 1.什么是“电子血栓”? “电子血栓”是指因长时间沉迷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久坐不动导致活动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进而引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特殊类型。研究显示,久坐超过1小时,膝部血流减少50%,血栓风险增加10%。“电子血栓”这一概念近年来被医学界提出,主要针对现代人因电子设备依赖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发的健康威胁。 2.“电子血栓”的高危人群 3.“电子血栓”的成因 ▶久坐不动: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会导致下肢血液流动减少50%,增加血栓的风险。 ▶饮水不足:饮水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栓形成。 ▶缺乏运动: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高热量饮食、吸烟,进一步加剧血栓的风险。 4.“电子血栓”的临床表现 5.“电子血栓”的预防措施 ▶定时活动,打破久坐模式: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如散步、拉伸、做踝泵运动(勾脚尖→绷脚尖);办公族可尝试“微运动”:桌下抬腿、踮脚尖,避免跷二郎腿。 1、跖屈:患者取平卧位,下肢伸展,大腿放松,脚尖用力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 脚尖朝下。 2、背伸:下肢伸展,大腿放松,缓缓勾起脚尖,尽力使脚尖朝向自己,至最大限度时保持10秒,脚尖朝上。3、环绕运动 :踝关节的跖屈、内翻、背伸、外翻组合在一起。如何行踝泵运动? ▶科学运动,遵循“三五七”原则:走路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堆积,降低血栓风险。推荐“三五七”原则:3公里/天(约30分钟),每周5次,运动后心率+年龄≤170。 ▶住院患者可以采用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如LMWH)、或物理联合药物预防。 ▶针对已发生“电子血栓”的患者,积极采取溶栓、抗凝治疗等。
2025-06 20
冠心病盯上年轻人?情绪是关键 近日一则新闻引发关注,一名34岁女性确诊为冠心病,为大众敲响警钟——因长期压抑情绪爱生闷气的坏习惯,患上冠心病!这个一度被视为“老年病”的疾病,正随着情绪问题年轻化,背后的健康值得每个人警惕。 一、情绪如何“憋出”冠心病? 冠心病的核心是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堵了”)。情绪失控(如生气、焦虑、抑郁)时,身体会启动“应激模式”: 神经紊乱:交感神经疯狂兴奋,像按动“紧急按钮”,让心跳加速、血压飙升。 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突然收缩,如同“水管拧成麻花”,血流瞬间受阻。 血脂沉积:情绪应激还会刺激脂肪分解,让血液里的胆固醇更易黏在血管壁,加速斑块形成。 长期反复的情绪波动,相当于给血管“持续施压”,斑块一点点堆积,最终堵到90%——这就是“气出来的冠心病”的残酷过程。 二、情绪的“全面破坏”,不止伤心脏 情绪是健康的“放大镜”,坏情绪不仅伤心脏,还会全方位“搞破坏”: 血压失控:长期焦虑/愤怒→血管持续收缩→血压居高不下,变成“顽固性高血压”。 胃黏膜受伤:情绪压抑→胃供血减少、胃酸疯狂分泌→胃溃疡、胃炎找上门。 乳腺亮红灯:女性情绪郁结→雌激素代谢紊乱→乳腺增生、结节风险飙升。 睡眠崩溃:情绪紊乱干扰神经调节→失眠、多梦、早醒,甚至诱发焦虑症。 三、给情绪“降温”:5个急救法 别让情绪“绑架”健康!试试这些简单又科学的方法,把坏情绪“赶出去”: 1.478呼吸法 →吸气4秒,屏息7秒,缓慢呼气8秒(重复5次)。 原理:激活副交感神经,快速镇压“情绪风暴”,生气时立刻做! 2.运动“泄洪” →每天30分钟快走、瑜伽或跳舞,促进“快乐激素”(内啡肽)分泌,把压力碾碎。 3.倾诉“排毒” →和朋友吐槽、写情绪日记,甚至对着镜子“骂出来”——把情绪垃圾“倒空”,比憋在心里强100倍。 4.转移注意力 →情绪上头时,立刻做件感兴趣的事:听歌、拼积木、追综艺……让大脑“换频道”,切断负面思考。 5.专业求助(别硬扛) →如果长期情绪低落、失眠超过2周,别硬扛!及时找心理咨询师,或到精神科就诊——这不是“矫情”,是对自己负责。 健康从不是突然崩塌的,每一次情绪失控,都是对身体的“慢性谋杀”。学会和情绪和解,不仅是为了远离疾病,更是给生活松绑——毕竟,能掌控情绪的人,才真正掌控了健康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