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览入口
员工通道
OA办公
医院首页
医院概况
医疗服务
科室导航
医院动态
医院党建
科研教学
公示公告
医院概况
湖北孝感,全国唯一一座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中等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内科
外科
其他
品牌学科
医院动态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湖北孝感,中国唯一以“孝”命名、以“孝”传名的城市,是闻名全国的“中国孝文化之乡”。孝感市中心医院便根植在这片人杰地灵的孝文化沃土上,矗立在锦绣后湖旁。医院最初是英国传教士杨格菲博士于1862年在孝感东门开设的西医诊所,在160余年的建院历史中,五迁其址,七易其名,一路栉风沐雨,砥砺杏林之志。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返回导览页 >
网站首页
医院概况
医院介绍
历史沿革
医院文化
精英人才
医院荣誉
医院荣誉
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
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
来院导航
楼栋检索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停车导航
医保服务
体检预约
专家排班
后湖院区
仁济院区
东城院区
专家简介
便民服务
互联网医院
科室导航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精神卫生心理门诊
外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血管外科
其他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整形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放射影像科
核医学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体重管理门诊
品牌学科
放射影像科
病理科
康复医学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儿科
消化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外科
神经外科
急诊医学科
产科
麻醉科
医学检验科
心血管内科
骨科
妇科
新生儿科
耳鼻咽喉科
皮肤科
感染性疾病科
重症医学科
肿瘤科
输血科
血液内科
内分泌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口腔科
核医学科
医院动态
城市创建
微孝服务
清廉医院
医院新闻
医院党建
党建活动
医德医风
理论学习
科研教学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公示公告
通知公告
招标公告
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教学
>
健康科普
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3
05
"病从口入",食物中毒知多少?
俗话说“病从口入”,近期,急诊内科就收治了多名食物中毒的患者,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患者均脱离危险,恢复了健康。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患食物中毒,保障身体健康呢?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食物中毒的那些事。 食物中毒:是指进食有毒食物,或是受到细菌、细菌代谢物或其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导致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引发全身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 1、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食物中毒类型,通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发生于夏、秋季,高温、高湿的环境中,食物比较容易变质、滋生细菌,而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这种食物中毒虽然发病率很高,但通常愈后良好,经过有效治疗后,2-3天即可完全康复。常见细菌有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李斯特菌、大肠杆菌等。 2、真菌性食物中毒 食用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中毒,如黄曲霉菌、赤霉菌等。一般烹调加热都不能破坏其中的真菌毒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常见于霉变的食物。谷物、甘蔗等食物在不合适的保存环境中可能产生霉变和真菌繁殖,人食用这类食物可发生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两种:天然含有毒成分的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动物性食品。近年发生较多的动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河豚中毒,其次是鱼胆中毒、有毒贝类中毒、动物肝脏中毒等。 4、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用本身含有天然的有毒成分的植物,或者是由于贮存条件不当产生某种有毒物质而被人食用后引起的中毒。如未炒熟的扁豆、木薯、毒蘑菇、豆类、发芽土豆等。 5、化学性食物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因食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引起或误食被有毒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无季节性和地区性,如有机磷农药、老鼠药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亚硝酸盐、砷化物等。死亡率高。 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如毒物不明、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进食有毒食物后数小时到一天之间即可发病。主要有胃肠道表现和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也可出现全身症状。 1、胃肠道症状:以急性胃肠炎症状为主,起病急,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腹痛:以上、中腹部持续或阵发性绞痛多见。 ●呕吐:呕吐物多为进食的食物,若呕吐严重,呕吐物也可有胆汁、血和黏液。常先吐后泻。 ●腹泻:腹泻的轻重不一,每天数次至数十次,可有里急后重感。多为黄色稀便,水样或黏液便。部分患者会出现血水样便。 2、神经系统症状 症状轻重不一,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也可出现意识模糊、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语言和行为举止异常、肌肉抽搐、昏迷等。 3、全身症状 食物中毒可伴随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个别患者可也出现荨麻疹。 食物中毒的家庭急救措施 出现食物中毒情况,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前往附近医院就医;症状严重者,需立即呼叫120救护车。但若症状较轻、条件不允许、距离医院太远,或者在家等待救护车的过程中,可以学习一些急救方法进行预处理。 ●补水 口服补液:使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补液(1升水+6茶匙糖+半茶匙盐)预防脱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以免刺激呕吐。 ●催吐 如果进食的时间在2小时内,可使用催吐的方法。如:用筷子、手指等刺激咽喉,诱发呕吐。 ●导泻 如果进食超过2小时,但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采用导泻的方法迅速排出毒物。如:大黄、番泻叶水煎服或开水冲服,通过多次排便清除毒物。 ●搜集标本 如若有可疑的食物或毒物,应全部搜集,以方便医生进行检测;在家中的呕吐物、排泄物(粪便、尿液)均应采集带往医院进行检测,有利于协助医生明确病因,更快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注意: 如果上述处理,症状仍未见好转,或中毒症状严重,应尽快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38度(儿童37.8度)以上高烧、视力模糊、肌肉无力、持续呕吐或腹泻、脱水、便血或脓样大便、出国旅行感染痢疾、呼吸困难或水肿等情况,请立刻就医。 如果是因为食用蘑菇或海产品引起的食物中毒,须立刻就医,蘑菇与海产品中的一些毒素是致命的。 预防食物中毒 ●注意卫生 保证手部、食物及厨房的清洁;避免进食生冷海鲜、饮用生水。 ●保证食材新鲜卫生 食用新鲜的食材,防止食材存放过程中出现变质和腐烂,避免食用隔夜、变质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和外卖食品。选择有经过安全处理、来源正常的食品,不要随意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如野蘑菇、野味等。 ●重视加工 生熟食品分开放置、分开处理。尽量将食物烹制至全熟之后再进行食用,尽可能少食用或者不食用生冷的食品。
2025-03
05
认识气胸 守护肺部健康
3月1日,赋音乐有限公司发布消息,音乐人方大同于2月21日去世,终年41岁。这一消息让无数乐迷感到震惊与惋惜。2010年,方大同曾因操劳过度多次住院,当时他被诊断为气胸。这一疾病再次引发公众关注,“什么是爆肺”也随之登上热搜。事实上,“爆肺”是气胸的俗称,它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今天,我们就从方大同的经历出发,深入了解气胸的成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什么是气胸?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胸膜腔内压力增高,进而压迫肺组织,使其塌陷的状态。我们可以将肺部想象成两个充满空气的气球,正常情况下,肺部和胸壁之间紧密贴合,没有空气。但如果肺部的小气泡破裂,空气就会漏出,进入肺部和胸壁之间的空间,形成气胸。气胸不仅会影响呼吸功能,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方大同的案例提醒我们,即使是年轻、健康的人群,也可能因过度劳累或其他因素突发气胸。 气胸的成因 气胸的成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 自发性气胸: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尤其“偏爱”身材瘦高的青年人。自发性气胸通常与肺大泡的存在有关,当这些肺大泡破裂时,气体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2. 外伤性气胸:由胸部外伤(如肋骨骨折、刀刺伤等)引起,导致气体进入胸膜腔。 3. 医源性气胸:由于医疗操作(如胸腔穿刺、机械通气等)意外导致的气胸。 气胸的症状 气胸的症状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 1. 胸痛:这是气胸最典型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单侧针刺样痛或撕扯痛,可能放射至肩背或手臂。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剧。 2.呼吸困难:患者常感到气短、胸闷,尤其是在活动后(如爬楼梯或提重物)症状加重。 3. 咳嗽:气胸可能刺激呼吸道,引发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的咳嗽。 4. 胸闷:患者可能感到胸部沉重或压迫感。 5. 严重并发症:在极端情况下,气胸可能导致休克、意识丧失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如何预防气胸? 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专家厉银平主任指出,自发性气胸多见于体形瘦长、扁平的青少年,常因搬运重物、剧烈运动或剧烈咳嗽诱发。部分患者甚至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发气胸。因此,预防气胸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 避免吸烟:吸烟会损害肺部健康,增加气胸风险。 2. 保持适当体重:过瘦或过胖都可能对肺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3. 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剧烈运动。 4. 定期体检:对于有肺部疾病史的人群,定期检查肺部健康至关重要。 关注肺部健康,守护生命“气球” 方大同的离世让我们深感惋惜,同时也提醒我们关注肺部健康的重要性。气胸虽然听起来可怕,但通过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如果您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应注意避免诱发气胸的因素。让我们汲取教训,珍惜健康,守护好胸腔内的“小气球”,让生命更加充盈与美好。
2025-03
05
春醒代谢正当时 减肥义诊护健康
作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肥胖”已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危险因素。2025年3月4日,我们迎来了第11个“世界肥胖日”,今年“世界肥胖日”的主题为“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肥胖症危害的认识,3月4日上午,孝感市中心医院肥胖与减重 MDT(多学科协作)团队联合内分泌科、胃肠外科、营养科等科室在门诊楼一楼大厅开展了一场大型联合义诊活动,吸引了众多肥胖人士前来咨询。 活动现场,专家们耐心解答胖友关于肥胖症的疑问,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专家们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减重建议。内分泌科专家从肥胖与多种代谢紊乱相关对公众进行科普,对肥胖患者可能存在的内分泌代谢紊乱给出诊疗建议,并为患者提供了肥胖症线上咨询与管理方式;营养科专家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饮食计划,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胃肠外科专家重点讲解了肥胖与消化系统健康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合理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让患者现场体验了肥胖症多学科联合诊疗的优势。 与此同时,来自减重团队的医护人员还为前来咨询的患者免费检测了血压、血糖、人体成分分析等健康指标,并发放了关于肥胖危害及健康减重知识的宣传册,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肥胖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减重观念。不少参与者在活动后表示,通过这次义诊活动,他们对肥胖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获得了切实可行的减重方法,对未来改善健康状况充满了信心。 孝感市中心医院肥胖与减重MDT团队的此次义诊活动共吸引到近百余名胖友前来咨询,共筛查出肥胖患者20余人,超重患者30余人。此次义诊活动不仅是一次医疗服务的提供,更是一次健康理念的传播。它不仅提高了公众对肥胖症的认识,也展示了多学科协作在肥胖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整合各科室的专业资源,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减重方案,有效推动了肥胖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健康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它让人们意识到,肥胖并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只要树立正确的减重观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就能够重拾健康与自信。
2025-03
04
别让肛肠健康“迷路”,电子肛肠镜为您“导航”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常常因忙碌而忽视了身体发出的信号。肠道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器官,承担着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废物的关键任务,肠道疾病在初期症状隐匿,患者往往毫无察觉,一旦症状明显,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严重阶段。让我们解锁守护肠道健康的有力“武器”——电子肛肠镜检查。而电子肛肠镜检查,恰如肠道健康的“早期预警系统”,能够在疾病萌芽之际便及时发现,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什么是电子肛肠镜? 电子肛肠镜设备采用新的医用视频成像技术,是将视频、摄像技术完整结核合为一体的一套肛门直肠检查系统,是用于肛门直肠常规检查和乙状直肠肿瘤初筛检查。检查过程由彩色视频显示,图像清晰,进行高分辨率图像采集,能够全面、准确地反应肛管及直肠粘膜表面及微细病变的情况,让医患清晰、准确、直观地了解病情,提高准确的诊确性。 在什么情况下做电子肛肠镜检查? 在这里要特别提醒几类重点人群: 1.有肠道肿瘤疾病家族史的患者,由于患肠道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定期做电子肛肠镜检查尤为重要。 2.长期饮食不规律,偏爱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人群,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肠道疾病的发生几率,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3.年龄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功能逐渐衰退,疾病的发生风险也会相应增加,电子肛肠镜检查是守护肠道健康的重要防线。 4.已经出现肠道不适症状的朋友们,更应及时进行肛肠镜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尽早治疗。 电子肛肠镜的优势有哪些? 1.高清晰度:电子肛肠镜通过高清摄像技术,可以清晰观察直肠和肛门内部的结构和病变。 2.检查全面:从直肠到肛门,电子肛肠镜都能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不遗漏任何可能的病变。 3.准确度高:由于其高清晰度和全面检查的特点,电子肛肠镜在肛肠病判断上的准确度非常高。 功能多样: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为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以及术后复查判断手术效果。 电子肛肠镜的适应症 1.适用于肛门直肠疾病症状者,如便血、坠胀、脱出、疼痛等。 2.适用于直肠下段病变的活组织检查。 3.适用于不明原因的腹泻和便血等情况。 电子肛肠镜的检查流程 1.检查前准备:患者需排空大小便,取侧卧位,充分暴露肛门。医生需向患者说明检查的目的及可能引起的不适。 2.检查过程:将涂抹润滑剂的肛肠镜管缓慢插入肛门,有肛门进入直肠,通过高清摄像技术观察直肠和肛门内部情况。 3.检查后处理:检查结束后,医生会根据观察到的病变情况,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电子肛肠镜的注意事项 1.电子肛肠镜检查虽然安全有效,但仍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患者在检查前需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和症状,以便医生更好地判断病情。 3.检查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 怎样预防肛肠相关疾病? 1.禁忌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及高蛋白的水果及蔬菜。 2、避免久坐久站,便后用温水清洗,保持肛周皮肤的卫生。 3、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多做提肛运动,收缩几放松肛门,每次10—15分钟,每日三次。 孝感市中心医院肛肠科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肛肠镜检查设备,多年来,我们医护团队有着专业的医疗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帮助众多患者发现并解决了肠道问题,守护患者的健康。如果您正被肛肠问题困扰,希望为自己的肠道健康做一次全面“体检”或者需要预约检查,欢迎随时前往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楼8楼结直肠肛门外科找专家咨询,我们随时准备为您答疑解惑,提供专业服务,为您的肠道健康保驾护航!
2025-03
04
春季传染病预防,科学防护放心上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细菌和病毒也进入活跃期,流感、水痘、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易发。掌握科学的防护知识,能有效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一、春季为何传染病高发? 1. 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人体免疫力易波动 2. 病原体活跃:温暖湿润环境加速细菌、病毒繁殖 3. 聚集性活动增加:开学、复工后人群密切接触增多 4. 防护意识松懈:部分人因气温回暖忽视日常防护措施 重点防范的春季传染病 疾病类型 主要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性感冒 飞沫、接触传播 全人群 水痘 空气、接触传播 儿童、青少年 手足口病 消化道、接触传播 5岁以下儿童 诺如病毒感染 粪—口途径 全人群 三、科学防护四要素 1. 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归来用肥皂流水洗手20秒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医院等高风险区域规范佩戴 咳嗽礼仪:用纸巾遮掩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2. 增强免疫力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适量补充蛋白质 适度运动:每日适当进行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透支免疫力 3.消毒与通风 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定期消毒门把手、手机等高频接触物品 4. 疫苗接种早预防 流感疫苗:建议每年秋季接种 水痘疫苗:建议1岁以上、没有得过水痘儿童尽量接种 EV71疫苗: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 四、出现症状怎么办? 1. 及时就医:发热伴咳嗽/皮疹/呕吐等症状应尽早就诊 2. 居家隔离:患者需单独房间,避免交叉感染
2025-03
04
得“肠”所愿——科学防便秘!
一、要想“肠”治久安,就要得“肠”所愿 “便秘”现在看来虽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在日常生活中,包括疾病康复中的患者,却是影响健康的绊脚石。在古代,便秘不是什么新鲜事,它最早以“后不利”“大便难”的名字出现《黄帝内经》,而医圣张仲景的两大绝招最出名“蜜煎导方”“承气汤”,前者既是当代家喻户晓的开塞露。 二、生命的“和谐号”列车、通往健康的“轨道” 肠道到底长啥样,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条通往健康的“轨道”吧! 肠道总长约8-10米,起于幽门止于肛门,包括小肠、大肠和直肠,其中小肠全长约4-6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大肠为消化道的下段,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中医讲“大肠主津、小肠主液”,小肠直观体现在大量的消化作用和食物营养的吸收作用;大肠主要浓缩食物残渣形成粪便,再通过直肠经肛门排出体外。 三、什么是便秘? 很多人认为只要自己上厕所费劲,那就是便秘了,其实不一定哦!便秘是指大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少于三次,但排便困难,粪便过干、过硬。如果便秘长达六个月以上,则属于慢性便秘了。倘若偶尔一次排便费劲的“一次性便秘”,可能与饮食和运动情况有关。 四、通便误区,从“肠”计议 1、吃香蕉不一定通便,还可能加重便秘 很多人便秘的时候都会选择吃香蕉通便,认为香蕉膳食纤维高,也可能认为香蕉可以“以型补型”,选错了香蕉反而会更便秘。如果吃到的是没熟透的香蕉,不但不能缓解便秘,反而还会因为未成熟香蕉中含有的鞣酸具有收敛作用而导致便秘加重。所以要选已经熟透的香蕉,外表皮带有黑色斑点,捏起来稍微有些软的 香蕉,才能起到通便作用哦!上品官圈 2、喝蜂蜜水,润肠通便 很多人经常每天早晨一杯蜂蜜水,认为蜂蜜可以清热、补中、润燥、通便,可以缓解便秘的症状。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但有的人肠道对果糖吸收比较慢,果糖来不及吸收,为了平衡肠道内的渗透压,水分会进入肠腔,大便体积就会增加,从而加速了大便排出。但有的人还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症状,不但没有达到通便作用反而增加了痛苦。 五、预防便秘,就要得“肠”所愿一一饮食防便秘 改善便秘主要从饮食下手上面提到的膳食纤维就是改善肠道功能和大便性状促进排便的一大帮手! 1、增加全谷物摄入主食要粗细搭配,增加全谷物的摄入。精米白面对肠道刺激性较弱,而粗粮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谷物类食物可选择黑米、燕麦、荞麦、麦麸、黄豆、土豆、绿豆、黑豆、白薯、玉米等。增加杂粮、杂豆以及薯类食物的摄入,比如燕麦饭、鹰嘴豆米饭、荞麦饭、红薯饭等。 2、吃果仁类食物 果仁类食物油脂含量比较高,有一定的滑肠作用,增加肠道的蠕动,缓解便秘。果仁类食物有核桃、松子、黑芝麻、冬瓜仁、杏仁、松子、芝麻、榛子、花生、瓜子、胡桃、亚麻籽等。 3、多吃新鲜蔬果 蔬果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增强饱腹感,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排便。膳食纤维高的水果有苹果、香蕉、西梅、葡萄、鸭梨、火龙果、猕猴桃等。膳食纤维高的蔬菜有香菇、菌类、笋类、银耳、黑木耳、海带、木耳菜、菠菜、紫菜、油麦菜、青菜、芹菜、韭菜等。 4、多喝水 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水溶性膳食纤维会吸水膨胀,增加便便的体积,促进排便。 但需要注意的是膳食纤维饱腹感较强补充时应注意循序渐进一下子吃太多容易出现腹胀情况。 切记:久不运动且便秘的人,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大量流汗,会使身体内的水分消耗,反而加重便秘。 还可配合腹部的按摩和推拿,肚脐周围有非常多的穴位,环形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以促进大便的排出。以肚脐为中心,揉三到五分钟。注意:一定要注意力度,而且要在饭后半小时以后再揉哦,否则食物还在胃里,容易呕吐!
2025-03
04
别让沉默的胃肠成为健康隐患!
40岁后,别让沉默的胃肠成为健康隐患! 为什么40岁是胃肠健康的警戒线? 《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明确指出:40岁是消化道肿瘤筛查的重要分水岭。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结直肠癌发病率是30岁人群的8.6倍(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数据),而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通过大规模筛查发现:胃肠镜可将早期胃癌发现率提升至80%,实现早诊早治。 二、这三类高危人群更需警惕! 1.长期烟酒人群:酒精刺激胃黏膜,烟草含69种致癌物,二者协同作用使食管癌风险激增; 2. 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直系亲属患胃癌/肠癌者,遗传风险增加2-4倍(《柳叶刀》肿瘤学分刊); 3.饮食不规律者:高盐、腌制食品易诱发慢性胃炎,熬夜加班人群更需排查肠道息肉。 三、15分钟完成无痛胃肠镜双镜联查 作为三甲医院认证内镜中心,我们采用国际标准无痛技术: 1.舒适化操作:静脉麻醉全程无痛,检查后30分钟即可离院; 2.高清精准诊断:配备超清内镜,可发现微小病变; 3.早癌精查技术:结合电子染色(NBI)与活检病理,避免漏诊误诊。 四、越早筛查,代价越小 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研究证实:胃肠镜检查可降低61%的消化道肿瘤死亡率。40岁后即使无症状,也建议每3-5年做一次胃肠镜。若发现息肉,可在内镜下直接切除,避免癌变风险。 惠民筛查通道: 广大市民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选请本院专家优先排期
2025-03
04
预防深静脉血栓,守护您的健康——患者及家属必读指南
深静脉血栓(DVT)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全球每年约有1000万新发病例,其中约20%可能进展为致命性肺栓塞。2024年上半年,多起公众人物血栓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日本歌手米津玄师因巡演期间久站突发腘静脉血栓,被迫取消10场演唱会;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之母梅耶·马斯克(76岁)在非洲探险时因长途飞行诱发DVT,经紧急救治后转危为安。 血栓形成是血液在血管内异常凝结引发的病理过程,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深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本文从科学预防角度出发,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系统性防护指南。 一、高危人群筛查 1.久坐/久站人群 机制:长时间静止(如办公室工作、长途飞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减缓,血流淤滞风险增加。 2.中老年人(60岁以上) 原因:血管弹性下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增多,血液黏稠度升高。 3.肥胖或代谢综合征患者 机制:内脏脂肪释放炎性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常伴随高血脂、胰岛素抵抗。 4.吸烟者 影响:尼古丁损伤血管内皮,一氧化碳降低血氧,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5.孕妇及服用雌激素者 风险点:雌激素升高凝血因子水平,孕晚期子宫压迫髂静脉,增加下肢血栓风险。 6.术后/卧床患者 典型案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中风偏瘫患者,因活动受限导致血流淤滞。 7.遗传性易栓症人群 常见基因突变:抗凝血酶III缺乏、蛋白C/S缺陷,可能导致反复静脉血栓。 二、危险信号识别 典型表现 三联征:单侧小腿肿胀(周径差>3cm)、持续性胀痛、皮肤温度升高 进展期特征:站立痛加重、皮肤网状青斑 危急征兆:突发呼吸困难(警惕肺栓塞) 家属注意:长期卧床患者每日测量腿围,记录变化超过1cm应立即就医。 测量规范: 大腿周径:髌骨上缘15cm处 小腿周径:髌骨下缘10cm或小腿肌腹最粗处 三、三级预防体系 1. 基础防护(普适性): 久坐族:每45分钟做踝泵运动(脚尖画圈10次) 旅行防护:穿医用二级压力梯度袜(选择膝下15-20mmHg款) 饮食管理:每日饮水>1500ml,增加ω-3脂肪酸摄入(如三文鱼、亚麻籽) 2. 重点人群强化措施 人群 专属防护方案 术后患者 术后6小时内开始间歇充气加压治疗 孕产妇 侧卧时用孕妇枕抬高下肢15° 肿瘤患者 定期检测D-二聚体(每月1次) 3. 医疗级防护 药物预防: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餐前皮下注射 器械干预:可穿戴式足底静脉泵(每日使用>4小时) 基因筛查:有家族史者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正常值80%-120%) 四、家庭护理黄金法则 体位管理:卧床时下肢抬高20-30°,避免膝下垫硬枕 康复训练:每天做改良版空中蹬车(屈髋30°缓慢运动) 药物监护:服用华法林时,定期检测INR值(目标2.0-3.0) 环境改造:浴室安装防滑扶手,预防跌倒后制动 特别提醒:发现疑似症状时,切忌热敷或按摩患肢,避免血栓脱落! 五、现代科技助力防控 智能监测: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血流速度(异常值<10cm/s) AI风险评估:使用CAPTURE模型(评估参数包括BMI、D-二聚体等) 远程医疗:术后患者通过5G物联网上传腿围数据 健康建议: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踝肱指数(ABI),有家族史者需进行针对性基因筛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与医学干预相结合,可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
1
2
...
44
45
46
47
48
...
123
124
跳至
页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
线上挂号
意见/建议
意见/建议
选择科室
行政科室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神经内科
消化内科
内分泌科
血液内科
肾病内科
普通外科
肛肠科(结直肠肛门外科)
骨科
神经外科
泌尿外科
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
整形烧伤外科
重症医学科
康复医学科
中医科
老年病医学科
全科医疗科
皮肤科
临床营养科
儿科
传染科(感染性疾病科)
肿瘤科
疼痛科
急诊医学科
妇产科
耳鼻咽喉科
眼科
口腔科
麻醉科(手术室)
医疗美容科
医学影像科
医学检验科
中心实验室
输血科
病理科
药学部
放射影像科
临床护理
呼吸内科
产科
麻醉科
妇科
新生儿科
感染性疾病科
风湿免疫科
胸外科
肛门结直肠外科
小儿外科
核医学科
投诉电话:
0712-2335185
投诉邮箱:
xgzxyytsb@tom.com
客服电话:
400-1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