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5-02 12
不可忽视的“节日病杀手”——急性胰腺炎 节日时分,美食琳琅满目,大餐如梦如幻,似乎是为了满足我们一年一度的口腹之欲。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急性胰腺炎。其中,急性胰腺炎是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轻症急性胰腺炎以胰腺水肿为主,预后良好。重症则可能出现胰腺出血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 什么是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于胰腺消化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而引起的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之一,常常由局部发展累及全身器官及系统而成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哪些? 1. 暴饮暴食:节日期间,大量摄入高脂食物,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升高,使胰岛素释放异常,易引发胰腺炎。 2. 酗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胰腺功能,诱发胰腺炎。 3. 其他疾病: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囊炎等),容易使胰管阻塞,导致胰液无法正常排出;高脂血症、药物、腹部外伤、胰腺肿瘤等也可能引发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症状有哪些? 1. 剧烈腹痛:疼痛通常位于左上腹,有时可放射至背部。 2. 恶心、呕吐:常伴有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 3.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 4. 严重者可出现休克、腹膜炎等并发症。 如何预防? 把好嘴关,远离疾病 任何治疗都不如积极的预防措施。胰腺炎预防在于把好嘴关。与家人朋友团聚,不要暴饮暴食,控制油腻摄入、忌辛辣刺激、避免过量饮酒。有胆道疾病和高脂血症的病人,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清淡低脂饮食,三餐规律,每餐不能太饱或太油腻;严格戒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于已有慢性胰腺炎的人要少食多餐,忌油腻,戒烟酒。 如有不适,切勿拖延病情!可及时前往我院门诊6楼消化内科就诊。联系电话:0712-2348709
2025-02 12
甲流后还能洗澡不?别慌,听我说! 最近甲流高发,不少人都中招了,发烧、咳嗽、浑身酸痛,好不容易熬过了最难受的几天,身上黏糊糊的,真想赶紧洗个澡清爽一下!可是又听说生病不能洗澡,会着凉加重病情,这可怎么办? 其实啊,甲流后是可以洗澡的,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看体温:如果还在发烧,体温超过38℃,就别急着洗澡了。这时候身体虚弱,洗澡容易着凉,还是等体温降下来再说吧。 2. 看体力:如果退烧了,但还觉得浑身没劲,头晕眼花,那就再休息休息,等体力恢复一些再洗。 3. 看环境:洗澡时要注意保暖,浴室温度要合适,别太冷也别太热。洗完澡要赶紧擦干身体,穿好衣服,避免着凉。 4. 看方式:甲流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建议选择淋浴,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也不要太高,以免体力消耗过大。 5. 看个人:如果平时身体就比较虚弱,或者有其他基础疾病,最好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 总之,甲流后洗澡要量力而行,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如果实在不舒服,也可以用温水擦浴代替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最后提醒大家,预防甲流,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平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2025-02 11
流感肆虐,哪些神经系统并发症需警惕? 近日,知名女星因流感并发肺炎不幸离世,这一消息让不少网友为其感到惋惜,也再次为我们敲响防控流感及其并发症的警钟。 每到秋冬季节,流感开始肆虐,尤其是今年冬天,甲流来势凶猛,身边不少朋友已经陆续中招,很多人了解到流感严重可引起肺炎、心肌炎等疾病,其实流感病毒也会通过不同方式攻击我们的神经系统,本文将带您了解流感引发或诱发的哪些神经系统疾病需警惕。 脑膜炎和脑炎:流感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或直接透过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或脑实质的炎症。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尤其是在中老年人和免疫低下的幼儿中更为常见。症状可能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精神行为异常等。 多发性硬化、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流感病毒入侵我们的身体后,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紊乱,造成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以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大小便障碍等。 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流感病毒入侵后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从而引发一系列自身免疫性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肢体麻木无力、视力下降、大小便障碍等。 脑血管病:流感病毒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炎症和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机体的高凝状态,尤其是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大大增加。脑梗死的表现可能包括口角歪斜、偏瘫、偏身麻木、饮水呛咳、言语不清等。 癫痫:流感病毒感染可能引发高热,增加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高热状态可能导致惊厥或加重癫痫。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等。 此外流感还可诱发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前庭神经炎、耳石症、前庭性偏头痛等;以睡眠增多为主要症状的发作性睡病、Kleine-Levin 综合征等。 若出现上述问题,千万不能大意,需立即神经内科专科就诊,不能让“小感冒”引发“大问题”!
2025-02 11
保持健康生活,别被血栓“栓住” 在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家人团聚、美酒佳肴、休闲娱乐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人们往往会久坐不动,缺乏锻炼,睡眠紊乱,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诱发血栓,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威胁生命,堪称“沉默的杀手”。 一、何为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人体血液中存在凝血系统和抗凝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流动,但在特殊情况下,如血流变缓、凝血因子病变、血管损伤时,导致凝血功能亢进或抗凝功能削弱时,则会打破这种平衡,此时,血栓便会悄然而至。它附着在形成的部位并阻碍血液流动,使血管通道发生“大塞车”,相关的脏器没有充足的血液供应,增加死亡风险。 二、血栓堵塞血管会怎样? 掉落的血栓会在血管内游走,一旦堵塞血管,就会使血液运输系统“瘫痪”。它钟爱两条路线——动脉和静脉。前者多发生在心脑血管和四肢,后者多发生在下肢和肺部。其中腿部血栓最常见,肺栓塞最危险。 堵在脑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脑血管,就会发生脑梗死,患者可出现偏瘫,表现为患侧手臂麻木无力、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楚甚至丧失活动能力、卧床不起等。 堵在心脏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心脏血管,就会发生心肌梗死,重则危及生命;如果心脏上的动脉(冠状动脉)堵塞程度较轻,可能只是心脏泵血受到影响,可诱发心绞痛,患者会出现易疲劳、气喘等症状。 堵在肺部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肺部,就会发生肺栓塞。若栓子很大,患者可能发生窒息。肺栓塞多是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血栓顺着血流堵塞肺血管所致。 堵在下肢血管 如果血栓堵在下肢血管,就可能发生动脉硬化闭塞或静脉血栓。当动脉堵塞严重时,可能导致下肢组织缺血坏死;静脉血栓如果脱落进入肺血管,可导致肺栓塞。 这些人要格外注意: 1.长期卧床者 长期卧床会导致血流减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老年人 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3.久坐族 长时间坐着工作、生活的人,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 4.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管健康,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5.吸烟者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6.肥胖者 肥胖者血脂水平较高,容易导致血液黏稠,形成血栓。 7.妊娠期妇女 妊娠期妇女血液黏稠度增加,且子宫压迫血管,容易形成血栓。 8.外伤、手术患者 外伤、手术后卧床,使用特定药物或治疗手段的人群(如长期服用雌激素或化疗患者等)。 三、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1.健康饮食 进食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维生素饮食,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如虾、蟹、动物内脏、蛋黄等,减低血液黏稠度。 2.补充水分 喝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正常人每天应摄入量为2000-2500ml水,可以降低机体血液黏稠度,从而利于血液流动。 3.适当运动 长期卧床者应定期翻身、活动肢体; 长期久坐不动,最容易诱发血栓。世界卫生组织提醒,连续4个小时不运动就会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 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走路能保持有氧代谢、增强心肺功能,促进全身从头到脚的血液循环,防止血脂在血管壁堆积,防止血栓形成。 4.控制血压、血糖 血压升高时,低密度脂蛋白会加重对动脉壁的损伤,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糖尿病可诱发全身血管的损害,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 5.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膜,导致脂质、炎症细胞等血管内堆积,从而形成附壁血栓。保持大便通畅;重视防寒保暖、防止寒冷对血管的不良刺激。 6.释放压力 加班、熬夜、压力剧增会使动脉应急性堵塞,甚至会导致动脉闭塞,引发心梗。 7.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一旦出现栓塞迹象,立即就诊,时间越早越好。
2025-02 11
科学防治心梗,守护生命健康——从一例年轻心梗患者的成功救治谈起 正月初七,我院胸痛中心收治了一名年仅25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该患者长期吸烟饮酒、熬夜、BMI高达34.48(肥胖),入院时病情危重。经胸痛中心与医联体协作快速救治,患者转危为安。此案例警示我们:心梗已非“老年病”,不良生活方式正加速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现结合此病例,向社会公众科普心梗防治知识,并呼吁重视早期预防与科学救治。 一、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警惕“年轻化”背后的隐患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其核心危险因素包括: 1. 不可控因素:年龄(男性>45岁、女性>55岁)、家族遗传史。 2. 可控因素: 吸烟与饮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损伤血管内皮,酒精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荷; 肥胖(BMI≥28):内脏脂肪堆积诱发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熬夜与精神压力: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增加心肌耗氧,诱发血管痉挛;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直接损害血管结构与功能。 本案警示:患者虽年轻,但长期吸烟、饮酒、熬夜及肥胖,多重危险因素叠加导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 二、心梗风险识别:抓住“黄金救治120分钟” 典型症状:持续性胸骨后压榨性疼痛/闷胀感(>15分钟);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或上腹部;伴冷汗、恶心、呼吸困难、濒死感。 不典型表现(尤其年轻人群):突发乏力、晕厥;“胃痛”“牙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行动原则:一旦怀疑心梗,需立即拨打120,避免自行驾车或拖延!心梗救治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0分钟,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上升10%。 三、医联体与胸痛中心:构建“全域协同救治网” 本例患者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区域医联体与胸痛中心的高效协同: 1. 院前急救无缝衔接:基层医院通过医联体平台快速完成心电图远程传输、初步诊断,并启动转诊流程; 2. 胸痛中心绿色通道:患者直达导管室,绕行急诊科,D-to-B时间(入院至血管开通)仅18分钟(国际标准<90分钟); 3. 多学科团队保障: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联动,确保诊断、溶栓/介入、监护全程精准高效。 数据印证:胸痛中心模式可使急性心梗患者死亡率下降30%,致残率降低50%。 四、专业与速度:生命救治的“双核心” 本例救治中,医护团队凭借以下能力赢得生机: 快速识别与决策:结合症状、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检测,10分钟内确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技术硬实力: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迅速开通闭塞血管,术后血流恢复TIMI 3级; 全天候响应:胸痛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患者未到、信息先到;患者一到、即刻抢救”。 结语:预防为先,救治为盾 心肌梗死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预防建议: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定期筛查血压/血糖/血脂; 救治承诺:我院胸痛中心与医联体将持续优化救治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快、更准、更优”的生命保障。 生命无价,分秒必争——让我们共同筑牢心血管健康防线!
2025-02 10
守护心灵的窗户——科学护眼指南 眼睛是感知世界的窗口,也是我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桥梁。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良用眼习惯、环境因素等正悄然威胁着我们的眼健康。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希望传递科学的护眼知识,帮助大家守护这扇珍贵的“心灵之窗”。 一、警惕伤眼“隐形杀手” 1. 屏幕蓝光与过度用眼 电子屏幕释放的蓝光虽不会直接致盲,但长时间接触可能引发视疲劳、干眼症,甚至扰乱昼夜节律。建议: - 使用电子设备时开启“护眼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 - 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看屏幕后,抬头注视20英尺(约6米)外的物体20秒。 2. 不良光线环境 昏暗或强光环境下用眼会加重眼睛负担。阅读时建议选择色温4000K左右的暖白光台灯,避免光线直射眼睛或屏幕反光。 3. 隐形风险:揉眼与卫生 手部细菌可能通过揉眼引发结膜炎、角膜炎。若眼睛发痒,可用干净棉签轻拭眼睑,或滴用人工泪液缓解。 二、科学护眼四步走 1. 调整用眼姿势与环境 - 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眼睛离书本/屏幕30厘米以上,胸口离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 屏幕位置略低于视线,减少睁眼面积,延缓泪液蒸发。 2. 坚持“目”浴阳光 自然光能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过度增长(尤其对儿童近视防控至关重要)。每日户外活动2小时,阴天也有效。 3. 营养护眼:吃出明亮双眸 维生素A族:胡萝卜、菠菜、蛋黄(预防夜盲症)。 叶黄素与玉米黄质:西兰花、玉米、羽衣甘蓝(过滤蓝光,保护黄斑)。 Omega-3脂肪酸:深海鱼、亚麻籽(缓解干眼症)。 4. 科学防护,细节制胜 - 紫外线是白内障的诱因之一,户外活动需佩戴UV400标准的太阳镜。 - 游泳时佩戴密封泳镜,避免池水刺激。 - 慎用网红眼药水!频繁使用含防腐剂的产品可能损伤角膜。 三、特殊人群护眼贴士 - 儿童青少年:定期检查远视储备,3岁起建立屈光档案;控制近距离用眼,慎用“护眼台灯”替代户外活动。 - 上班族:电脑旁放置加湿器,缓解空调房干眼;午休时热敷双眼(40℃左右,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 中老年人:每年筛查青光眼、白内障;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预防视网膜病变。 四、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及时就医: ✅ 视物模糊、重影持续不缓解 ✅ 眼前突然出现闪光、黑影(警惕视网膜脱落) ✅ 眼红、眼痛伴头痛、恶心(可能为急性青光眼) 护眼不是任务,而是习惯。从调整一个坐姿、增加一次户外活动开始,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为双眼构筑一道温柔的防线。记住:定期眼科检查(建议每年一次)是预防眼疾的关键——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清晰的世界常伴左右。 眼睛虽小,却装得下星辰大海。愿你我都能珍视这份光明,守护终生。
2025-02 10
卧床不等于不动:科学卧床,远离血栓风险!
2025-02 10
春节过后别焦虑!我们送您一份健康恢复指南